作者:◎賴若函姊妹(青年牧區文字團隊團長) 來源:期刊 - 台北靈糧堂65週年感恩特刊 - 2019-09-09出版 類別:教會事工
從青崇前身、1998年2月14日第一次週六晚崇拜「Young 族週末派」迄今,青年牧區已有整整二十年歷史,歷經多次牧區重整,孕育無數學生、社青的生命,一步步打造屬靈的家。
目前的青年牧區以社青區為主要族群,約有八百人,主責牧者晏信中牧師表示,約在2012年至2013年,牧區將四個區重組為社青和學生兩個區,以符合各自的需求。從他接手社青區後,決定以「家庭」和「職場」為兩大目標,由上而下改變架構。
「教會要成為家,不能讓弟兄姊妹服事burn out。」信中牧師重整既有的45個社青小組,體恤那群已有小小孩卻仍在牧養的十多位小組長,抽出來成立了一個新的親子小組,讓空出來的小組長職務賦予在新興年輕的領袖身上。接著,他找來九對夫妻成為社青區區長,「若是太太在全職服事,我就去找先生吃飯,邀請他們一起來帶社青,為要在小區中帶出家庭的樣式。」信中牧師觀察,當「夫妻」角色都出現,每個小區漸漸地更有安全感,自然男生組員也就多了起來,平衡教會總是「女多男少」的常態。
信中牧師回想,初期的調整相當劇烈,但是時間久了,人數上就有了翻倍的增長,從375人變成現在近800人。另一方面,以家庭為單位的牧養,逐漸孕育出更多下一代,順勢興起了週六青崇的幼兒、兒童事工。
至於職場,信中牧師認為,目前的青年牧區社青多在35歲上下、處於職場中階,為此他除了回應呼召開拓藝人小組,也成立職場菁英團契,希望建造資深的職場領袖生命,「讓時候到了,他們可以成為社青的引導者,帶下祝福。」他進一步指出,透過這些四、五十歲、站在職場各座山頭的領袖,可以幫助弟兄姊妹,例如Sony人力資源部門協理林惠媚(Lisa姊),近幾年在青年牧區舉辦畢業生的求職講座、課程,就是在職場領袖團契所結出的果子。
「小組都是家,現在該走出去,建造更大的家,帶下神的國度,轉化我們所在之地。」當社青區更凝聚、健康的同時,信中牧師在2019年向社青區所傳遞的異象,是各小組開始提案,找出轉化社會的方式。例如到蘇澳的弱勢家庭送年菜,從2013年的五個家庭,到六年後已經數量破百,甚至有宜蘭當地的媽祖廟加入年菜捐款。
除此之外,也有淨灘、舉辦偏鄉才品營隊,到文山區關愛之家,關心無國籍寶寶等,信中牧師鼓勵大家走出舒適圈,今年年底將有社青區成果回顧,明年持續更多投入。「做轉化工作不只是傳福音,而是長期花時間,去實質改善該地、該族群的生活和文化。」信中牧師期待,整個社青區,都走出浪子回頭故事中的「大兒子」、「小兒子」心態,動起來,成為社會的轉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