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國生執事口述(台北靈糧堂執事會主席) 來源:期刊 - 台北靈糧堂65週年感恩特刊 - 2019-09-09出版 類別:信仰真理
迎接台北靈糧堂65年堂慶,我深深為上帝在教會豐盛的恩典獻上感謝與讚美,並且相信神在教會中未來的榮耀,必定超過先前的榮耀。
不過,另外值得我們留意的是,眼前社會正快速地轉變,人心冷漠、貿易戰爭、經濟未測、自我意識形態高漲等等複雜和困難的社會問題。與此同時,世界的價值觀也正逐漸崩解,加上網路及新媒體興起,現在基督徒對教會的委身度已經弱化。種種現象正衝擊著教會的建造和牧養,並帶來挑戰和危機,但我相信這也是轉機。
台北靈糧堂由1954年成立至今,也經歷過一些高山低谷,但我在這40多年的服事過程中,看到神的建造和帶領的恩典。牧者、同工與弟兄姊妹們在主裡服事的態度,和生命的見證,成為跨越的關鍵。
面對未來,我願意在這裡分享服事經驗,和弟兄姊妹在轉機中一起迎接挑戰。
異象──服事的動力與熱情
40多年前我重生得救,看到神是那麼榮耀,以致願意放下一切來認識祂、跟隨祂、服事祂。受洗後我開始在教會熱心追求,但不久便發現當時的教會好像並未彰顯神的榮耀,心中便有了一個吶喊:「主啊,既然祢是一位榮耀的上帝,祢的教會也應該是個榮耀的教會。」
於是,「建造榮耀的教會」成為我的異象,我開始參加各樣服事,只要看到教會的缺口,就願意擺上自己的力量,一心一意想要建造榮耀的教會。
那段時間也看到教會快速的成長和擴張。除了聚會人數由兩百多人到現在一萬人,教會建築物也從兩層樓到現在宣教大樓和靈糧山莊,再加上台灣和海外有四、五百間的分堂,台北靈糧堂確實一直在神的恩典中往榮耀的教會前進。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廿九18),放肆原文意思是凋零,因此沒有異象的人,他的生命是凋零的。有異象的人可能承擔的比較多、比較辛苦,但是充滿熱情和動力。當時的我,在這個動力的裡面,不覺得疲倦,反而滿有喜樂、動能及力量。
後來教會領受「傳承使命、權能宣教、力行聖經、邁向榮耀」為異象,我於1992年擔任執事會主席,也跟隨這異象,在異象中喜樂地和牧者同心服事。
合一──帶來祝福與恩膏
在教會超過40年的服事,經歷不同的牧者,我深深覺得是神親自在建造和帶領台北靈糧堂,藉著不同的主任牧師,看到神的恩典跟智慧。
周神助牧師帶領教會進入聖靈的更新和敬拜讚美的開放及學習,也帶領教會從團契轉為小組的架構;區永亮牧師除了延續周牧師對聖靈的敏銳,在建立五重職事的團隊,及架構、策略和治理方面亦非常地用心。他們的領導合神心意,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及眾同工的合一。也因此,從主任牧師到執事會,到各牧者傳道、同工,甚至弟兄姊妹之間,我們是一個學習在主的旨意下合而為一的教會。
我因此常跟執事們分享,對的事情,還需要有對的時間,若因為堅持己見而失去了合一,便會失去神整個的祝福,聖靈無法與我們同在。唯有在合一中,我們去體察什麼是神的心意、神的時間、神的季節,才能享有祂最完美的建造。
生命──bitter or better
服事的根基,在於屬靈的生命;服事並不只是恩賜的展現,也是一個生命的學習。常見有人在服事中,感覺被冒犯、被激怒,或者很有血氣,顯示了生命還需要提升。
基督信仰的核心就是十字架,是主必興旺、我必衰微,老我強便很難合一事奉,更不要說團隊事奉了。聖經上教導我們要選擇生命樹,不論斷是誰對誰錯,而是講求在主裡的合一、相愛、順服等態度。
謝院長曾經講過一句話:「你的選擇就決定了是要bitter,還是 better 。」 選擇老我,是bitter,充滿苦毒;選擇放下,順從神,生命就better。耶穌來是要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想要結出60倍或100倍的果子,關鍵就是有沒有放下。服事會讓人看見自我,唯讓神修剪,放下老我,始能成就神的工。
職場──工作是事奉,職位是講台
我一直都是帶職事奉,因此體會一句話:「工作是事奉,職務是講台」,能夠在職場中讓人看到基督徒的敬業樂群,每天都帶著喜樂,身上自然散發出吸引的力量,這就是職場的事奉。
過去廿年,台灣基督徒人數雖有增長,但並沒有看到社會的轉化,這是因為在職場裡信徒雖多,但門徒很少。耶穌的呼召很清楚,祂要我們做門徒,也就是把信仰在我們的生活和職場中活出來。但常常看到的是,基督徒跟著別人抱怨公司,不順服主管,把生活和信仰分開了,好像到教會才是服事,到職場只是去上班。公司有沒有基督徒都沒有差別,便很難產生影響力。
在教會的服事雖然重要,但那是志工,大家都歡迎,較易包容;但在職場中,如何活出有影響力的生命,才是真槍實彈的挑戰和目標。
社會轉化的關鍵在職場,只是因為職場缺少門徒,社會上的光跟鹽並不夠,要轉化這個社會,基督徒人人都要看重在職場中的呼召,成為真實的光跟鹽。
未來──神的同在,基督的愛
耶穌基督是這世代唯一的道路,教會要如何來面對新世代的挑戰,把危機變為轉機,首先就是要帶下神的同在,以及在基督的愛裡,建造溫暖的家人關係。
只有神才能摸到人心,才能改變人。未來教會一定要在各樣的聚會中,帶下神的同在,也就是在講道、敬拜、禱告上求突破和更新,看到神大大的同在!
有了神的同在,教會還需要充滿基督的愛,在基督的愛裡讓人有回家的感覺,這樣的關係是外面沒有,也是這個社會非常缺乏,人人都需要的。
教會走入第65年,雖然社會比起過去更困難,挑戰更大,但如果教會能夠展現神的同在,並且在基督的愛中,建立一個家人的關係,再嚴重的代溝或者差異,都能夠被打破。
神的愛和神的同在,是千年不變的答案和出路。願神在我們中間,賜下聖靈更新的浪潮,讓我們更進入到祂榮耀的同在裡,邁向榮耀的教會!
(張儀貞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