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珊蓉牧師(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碩士科學生、蘆洲禮拜堂牧師) 來源:期刊 - 台北靈糧堂65週年感恩特刊 - 2019-09-09出版 類別:人物故事
2014年年初,服事上發生了一些事,令我痛苦地如同陷在泥濘裡,進入低落、灰心、無力感、對人信任破滅、對人溫度減低的光景,內心吶喊著:我不能在這種光景繼續服事!我意識到需要轉換空間,就毅然決然報考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科。
印象深刻的是一科我稱為「救命」的課程「助人者的心靈健康」;「你們要好好照顧自己」這句陌生的話,喚醒我轉變習慣性地給予付出,回到自我照顧。課程中自我覺察、與自己和解、訪問自己的內在、深化身分的認同操練、及諮商協談,我開始留意自己的身體、情緒、想法,不再壓抑,一次次地放下「功能」導向,回到自己、回到神裡面,讓停滯的心思得滋潤,學習不帶目的地親近神。
我決定付出時間代價,積極突破內在的凍結,寫作業時,刻意寫和我關係互動密切的人,如對主任牧師、教會同工、家人及我自己相關事件,不僅是要交作業,更是抓住每一個解開自己的機會。「諮商理論與牧靈」的課程作業,讓我覺察到我與權柄互動的模式常是「應該」、「必須的」期待與要求,又發現在我低落的那段時間,我否定自己的優點,當連自己的優點都不想要的時候,就知道自我否定有多深!在家族治療家庭劇中,我瞬間發現,在眾人中我已不會尷尬或不自在,我覺察到很明顯的突破,不再接受「我要低調」、「我不想成為焦點」,而形成的不自在感。「生命模式」作業,邊寫邊整理自己邊流淚,心境從沉重到釋懷,到最後我笑了,我接納我自己!
有一件令我驚奇的事,在碩士一年級期末, 2015年6月13日有一個意念出現:「為何我要繼續吃那對我沒甚麼作用的鎮定劑?」於是從那天起,停止服用了8年的藥物,不再倚賴它。這一年我並沒有特別面對或禱告這件事,是因這些課程及作業的抒發,幫助我接納自己、與人的互動漸漸輕省自在,上帝的憐憫常臨到我,聖靈時時充滿,內心容易安靜、安息,於是輕鬆地斷開了不需要的倚靠。
碩士二年級時,遇到同工要離開教會的痛苦,屬靈操練(含默想營)、危機處理、悲傷輔導等課程,陪伴我走過失落的旅程。我陸續地跟三位離開教會的好夥伴修復關係,我大大地被神擴張,以神國度的眼光來看他們,持續關心互動,不是為了要他們來服事教會,而是因為他們是神國的器皿。
牧靈諮商帶我走進一個貼近上帝、貼近自己、貼近人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