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儀貞採訪整理 來源:期刊 - 台北靈糧堂65週年感恩特刊 - 2019-09-09出版 類別:教會事工
馬其頓的呼聲
這事發生在12年前:2007年,區永亮牧師和三位牧者正在萬華的一個十字路口等紅綠燈,一位中年人騎車經過,突然昏倒在他們眼前,人和車子倒在地上,於是四人緊急處理,聯手把人送上救護車。
當時原本是去視察萬華的一個聚會據點,考慮未來要如何處理,當下四人卻都強烈感受到,這是從台北的西邊所傳來的馬其頓呼聲。一個月後,萬華靈糧福音中心便落腳在萬華的桂林路。
當初,那條街入夜後幾乎沒有人來往;經過了幾年,桂林路開始出現人潮,也吸引了西門町的觀光客。世人看到的,可能是大賣場的燈火和路燈,但唯有我們清楚,神的光已照亮了那個地區。
繼萬華靈糧福音中心後,教會為了要更接地氣,並且回應各種不同族群的需要,便積極在大台北各行政區建立地區型的靈糧福音中心(以下簡稱福音中心),同時,一線事工也在陳淑媛牧師的帶領下發展基層福音中心;從2007年迄今,短短12年,已建立超過30間(截至2019年8月中為止,總計35間)。
總部全力支援
謝明宏牧師在2007年被差派建立萬華靈糧福音中心,之後並主責福音中心的連結和建造,他說:「福音中心稱台北靈糧堂為總部,代表一個永續的關係,好像人造衛星繞著地球不停地轉動,兩者同時運行;又好像發電機,資源從教會、從牧區不斷地輸送到所有的福音中心,成為他們的支持跟力量。」
因著總部在財務全力支援,並供應行政上面的需要,福音中心不需過度擔心奉獻收入,所有會計、總務、資訊、媒體等需要,也由總部支援,因此傳道人可以專心以祈禱傳道為念。除了一般性的聚會和牧養,許多福音中心並針對在地的需要,發展出許多別具特色的事工。
深耕不同需要的族群
例如:有些福音中心致力陪伴青少年,讓許多高關懷的學生轉變成為領袖,得到學校的認同後,學校也主動邀請教會進到校園舉辦活動和開課。有些青少年生命被建造起來後,扛起教會開拓的重任,全然忠心擺上、付出,讓人刮目相看。
也有些社區的老人較多,於是發展出長者事工,成立社區共餐,或者開辦「迎向陽光」這類合適長者的課程,鼓勵老人走出家門,活一天樂一天;另有福音中心為特殊族群建立的崇拜,如緬甸華僑、印尼移工、街友、精障朋友都有專屬他們的崇拜。
也有特別設在辦公大樓的福音中心,讓職場的青年參與教會服事,把天國的文化帶進辦公室;也因著社青在這裡一起走過人生就業、結婚、生子的階段,又發展出以親子為大群的福音中心。
同樣,當教會走進低收入戶較多的社區,或跟企業連結,或開辦食物銀行,把物資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並且更重視關懷和輔導,漸漸地許多生命改變的故事在鄰里被傳開。一些原本不可能學芭蕾舞的小女生,因著跳舞在同學間找回自信;低收入戶願意付出成為志工;夫妻破碎的婚姻在主裡重新立下盟約……,這些美好的見證,打開了人們對基督信仰的眼光。
滿足不同族群的需要雖然重要,但改變生命,帶來「轉化」與祝福,才是福音中心成立的最大目標,這也是區牧師對福音中心的期待。
連結與祝福
福音中心的力量,絕對是來自於台北靈糧堂非常豐厚的屬靈基業和產業,區牧師很強調福音中心和總部必須要緊密的連結:「要像手和腳,永遠跟身體連在一起;總部就是身體,肢體必須連結身體,建造的方向和實際上的運作,是連在一起的。」
所以,福音中心除了一個月兩次的主日連線,每週五的同工晨禱、一個月一次的全教會禱告會、小組長季會、研經特會等等,都和總部連結。此外,目前負責主責福音中心平台,同時也是遮蓋永和靈糧福音中心(2007年1月成立)的趙齊實牧師提到:「現在每年有兩次大聚會,讓彼此有更多的認識和交流。從2018年開始,每月又有一次以經驗分享為主的『共進會』,目的是除了縱向的連結,也能有橫向連結,從分享中吸取經驗,減少錯誤,增加傳福音和牧會的創意和技巧。」
福音中心小而美,聚完會後大家一起交通,或愛宴分享,新朋友很快就彼此熟識,容易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支持。因此福音中心人數增長速度也很快,有些福音中心人數甚至超過三百人以上,並且仍在開拓中。如今,聚會人數每週總計約有四千五百人,到了節慶,人數甚至達到六、七千人。因著會友分散在各福音中心聚會,台北靈糧堂在聚會空間和建堂的壓力大大減低,同時,也因著福音中心的需要,總部的支援能力不斷被擴張;這是一個彼此祝福,也彼此成全的結構。
「大型教會不能只有一個模式,一定要多元,因為多元才會讓教會動起來。」區牧師說。而由台北靈糧堂和福音中心的關係,可以看出,總部正以共同的方向和大目標帶領各福音中心,在多元中一起做新事。
按:截至2019年7月31日止,總計有35間福音中心。因受限於篇幅,以下僅刊登自2015年起成立的6間福音中心:松江、內湖、南信義、南機場、八里、景美;其他福音中心的介紹報導請參閱《興起發光——台北靈糧堂60週年感恩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