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期特刊
Download
展開本期文章清單

跨越社會藩籬,接觸不同需要的家庭

作者:◎王永慈教授(社會關懷處處長) 來源:期刊 - 台北靈糧堂65週年感恩特刊 - 2019-09-09出版 類別:社會關懷

台北靈糧堂自2003年開始社區長者送餐服務,2007年推動社區關懷據點,這兩類事工為往後十二年的教會社會服務奠下了基礎。而2008年則可視為教會推展社會服務的一個轉捩點,教會開始長期承接政府的委託專案,以下列出相關服務的大事記:

‧2008年安康平宅低親職功能家庭服務方案(原屬基層福音事工處)

‧2010年大安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

‧2011年居家照顧服務

‧2013年福民平價住宅親職培力家庭服務方案

‧2014年大安區老人日間照顧服務

‧2018年文山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

‧2019年興隆公共住宅居住輔導自立方案(原屬基層福音事工處)

承接政府的委託專案也對本堂的社會服務產生質的變化,這包括了:(一)教會深入社區,接觸到不同階層的家庭,因此也發展出不同的服務模式;由第一級預防服務拓展到第二、三級預防服務(註)(二)教會原有社工人員開始投入政府方案,促使教會重新建立相關的社工制度。(三)成立興隆福音中心與雙園福音中心,分別鄰近上述所列之安康平價住宅與福民平價住宅。

奠基於教會超過15年的社會服務經驗,展望未來,社會關懷處的同工所領受的使命有三大主軸:

一、我願意成為神樂於使用的器皿,彰顯神的慈愛

以關心與同理的態度,安慰扶持每位需要幫助的人;

以接納與尊重的原則,發掘每位接受服務者的能力與長處;

以全人關懷的角度,協助每位接受服務者的身心靈發展;

以信心與盼望的眼光,克服服務過程中的各樣困難與攔阻;

以專業的方法吸收新知,並致力於結合信仰來提供服務。

 二、我願意成為神樂於使用的器皿,彰顯神的公義

能敏銳覺察,社會的各種偏見與歧視;

能持續關注,貧富差距與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

能採取行動,有勇氣與智慧為公義發聲;

帶動非營利組織、社區、企業與政府的合作與改變;

期許創造一個無匱乏、安全、公平與正義的社會。

 三、我能夠以靈性關懷的角度,彰顯神的大能

明白神的呼召,成為服務弱勢族群的動力;

思想信仰的意義,成為活化專業知識的方式;

運用專業理論與實務,成為深入信仰的助力;

實踐基督信仰,使服務成為見證;

提升並操練自我靈性,使服務榮神益人。

這樣的使命反映出同工們工作的方向,我們認為對於服務社會上較被忽略、較為邊緣的族群,來自神的愛不僅是同工們服務時所需要的動力,也為服務家庭帶來溫暖及改變的力量。同時,社會存在的不公義也影響著這些家庭的生活;透過教會,可以結合各類資源,進行另一種形式的財富再分配。也可透過社工人員的服務,運用優勢與賦權觀點、與其他專業合作(如法律)一起倡議,轉化這個社會。

最後,社會服務中所謂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四個層面兼具的模式(Bio-Psycho-Social-Spiritual Model)也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同工們將與社會關懷處新設立的靈命關懷部之牧者共同合作,發展社工靈性關懷的多元模式,以便更全面地關心有需要的家庭;並與教會牧區或福音中心建立合作管道,協助有意願的家庭進入教會。期許未來教會的社會服務可以更貼近社區的不同需要;有需要的家庭可以就近接觸信仰,改變生命!

註:第一級為家庭問題尚未發生前採用有效的策略來降低其發生的可能性;第二級為降低風險,也就是針對可能發生的家庭問題之高風險群提供協助,來避免事件的發生;第三級為問題處理,也就是對已經發生相關事件的家庭給予適當的協助,使其恢復功能並避免問題的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