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產業

作者:周巽正牧師 來源:期刊 - 20180422靈糧週報 - 2018-04-20出版 類別:信仰真理

經文:以賽亞書五十四章1∼5節

「你這不懷孕、不生養的要歌唱;你這未曾經過產難的要發聲歌唱,揚聲歡呼;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這是耶和華說的。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不要懼怕,因你必不致蒙羞;也不要抱愧,因你必不致受辱。你必忘記幼年的羞愧,不再記念你寡居的羞辱。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他必稱為全地之神。」(賽五十四1∼5)

一、從不信到信──經過曠野

1.在應許和應許之地中間有一個過程,叫做「曠野」

談到承受產業、得地為業,是講到以色列人出埃及要進入到應許之地。其實神原本就定意要賜給以色列百姓這塊應許之地,甚至在祂跟亞伯拉罕立約的時候,就已經把這塊土地的地理位置、疆界、大小都講得非常清楚。可是當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以色列人乃是花了40年才進到這原本步行11天就能抵達的流奶與蜜之地。

親愛的弟兄姊妹,神一開始就沒有要帶以色列人捷徑,而是要走「曠野」,如同神帶領我們進到應許之地,都一定會經過曠野。有一位作者說:「Theshortestwayisthelongway.(最短的路是遠路)」這非常弔詭,對我們而言,最短的路就應該是最短的路。神帶領以色列人走「不是最短的路」進入應許之地,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當你要承受產業時,你也必須要有承受產業的生命跟身量。產業是別人先付上代價,是我們白白得來的。若太早繼承產業,生命還

不夠成熟、身量沒有長大,這時候產業對你不一定是祝福。所以神必須要帶領以色列百姓經過曠野,在曠野中操練他們倚靠神、改變他們的思維。你要知道「Theshortestway(最短的路)」卻不一定是「Thelongestway(最遠的路)」,雖然神定意要他們走曠野,卻沒有要他們留在曠野,更沒有要他們死在曠野。可是為什麼以色列百姓已走到應許之地的面前,卻沒有辦法進去?因為當他們在曠野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沒有學會。

2.在曠野中要學會揚聲歌唱,歡呼讚美神

「你這不懷孕、不生養的要歌唱;你這未曾經過產難的要發聲歌唱,揚聲歡呼;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這是耶和華說的。」(賽五十四1)當你渴望懷孕生養,但卻還沒懷孕生養時,你無法揚聲歌唱與歡呼,因為你非常渴望有孩子,卻因為沒有孩子而活在羞恥裡。在羞恥和絕望的環境裡,最不可能做的就是讚美神。當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他們最常發出來的是什麼?他們最常看到的是環境的艱難:要水沒水,要食物沒食物,有食物了又太單調......不管面對什麼困難,他們的反應不是揚聲歡呼,而是充滿對神的不信任、對神揀選的領袖不信任,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進入應許之地,因為他們不相信他們可以得到這塊應許之地,甚至在不信中,他們開始想念埃及的食物、生活。

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活在不信的思維裡,我們的思想會很扭曲。當以色列人看到應許之地時,覺得神要害他們;當他們在曠野中,覺得神想害他們死在曠野裡。當十個探子回來報告惡訊說:「那個地方的人看起來都像巨人」,而他們看自己像蚱蜢。當不信時,即便應許之地就在面前,也會有一個蒙蔽告訴你,那個地方不屬於你,甚至告訴你若進去就死定了。十二個探子中,只有約書亞跟迦勒對神有不一樣的認識,他們是透過神的應許在看他們所面對的環境。

弟兄姊妹,你要如何在不生養、不懷孕的環境中揚聲歡呼?你不能只定睛看不生養、不懷孕,那樣的環境永遠不會給你信心。環境會說話,很多人說他們聽不見神的聲音,但他們卻很容易聽見環境正在說的聲音;其實不是聽不見神的聲音,而是不相信神的聲音。因為神已經應許了這地要賜給你為業,當你不相信的時候,你看到的人都是巨人。然而我要告訴你,你我的應許之地都充滿了巨人;神為你我的緣故,把巨人放在我們的應許之地裡,因為只有靠著神的能力我們才能得地為業。

所以親愛的弟兄姊妹,你需要學習在所面對的困難中,發出讚美、揚聲歌唱。當你碰到一個問題又一個的問題,你要揚聲歌唱。你讚美和敬拜的程度,會預備你進入應許之地。同樣地,你抱怨和負面的程度,會攔阻你進入應許之地。而進入應許之地時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不信。

二、從急躁到安息──專注於神

1.神給我們得地為業的方式是漸進的

「凡你所到的地方,我要使那裡的眾民在你面前驚駭,擾亂,又要使你一切仇敵轉背逃跑。我要打發黃蜂飛在你前面,把希未人、迦南人、赫人攆出去。我不在一年之內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恐怕地成為荒涼,野地的獸多起來害你。我要漸漸地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等到你的人數加多,承受那地為業。」(出廿三27∼30)

當你要去得地為業的時候,會發現神給你得地為業的方式跟時間,跟你所期待的不一樣。我們很希望要得地為業的時候,就立刻得地為業。可是聖經說,神給我們得地為業是「漸進的」。出埃及記說「我要漸漸地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是神趕他們出去,而且神趕的方式不是一年之內把他們全趕走,因為趕走之後,人不夠多,地就荒涼、充滿了野獸;野獸一多,反過來就會把以色列人趕出去。所以神慢慢地趕逐敵人,是為了我們的緣故。當以色列人人數增多時,包括生命身量、對於治理的架構和策略都足夠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得地為業。

然而,我們往往沒辦法接受神的方式──漸進式。

2.要得地為業一定要活在安息裡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賽五十四2)在擴張的過程中,其實是很享受的。但在擴張的過程中有兩種問題會發生:第一種是什麼都不做,第二種是什麼都想做。基督徒常常有一個循環,第一個循環就是「不要、不要、都不要」,第二個就是對每個需要都說「yes」;接著又精疲力竭地說「不」,然後又重新得力後一直說「Yes」。為什麼我們會在服事中burnout嗎?因為在擴張的過程中,沒有堅固我們的橛子。神工作的方式都是漸漸地,可是我們天然人的個性不喜歡漸漸的,我們比較喜歡快快地、而且要做很大。我們常常覺得不耐煩,在當中去抓一些神沒有要我們做的事情,嘗試要「幫助」神在得地為業的過程中能順利。這就是為什麼聖經上要我們擴張帳幕之地的時候,絕對不要忘記堅固橛子。免得在擴張帳篷的時候,帳棚紮不穩而倒下丑C當我們想衝的時候,我們就不想被拉住,不想等候。可是神的方式是漸漸的,那是因為神還在模塑我們的生命。因為即便我們已經相信神,我們裡面仍有「不耐煩」和「不信」需要被磨掉,因為這種不耐煩是無法得地為業的。若要得地為業,一定要活在安息裡。

若沒有從神來的安息,就沒有辦法得到神給的應許之地;沒有安息,連聆聽神的聲音都會混亂。舉例來說,當你很急躁地想跟神禱告時,有沒有發現神都不會回應我們的急躁?有沒有發現神跟你說話的時候,是在你放鬆時,神就突然跟你說話了。急躁反而讓自己聽不見神的聲音,即便你已經進入應許之地,但神要你得地、同時管理,再得地、再提升你的管理。

三、從安逸到左右開展──世代傳承

1.神要我們脫離安逸,向左向右開展

「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賽五十四3)當以色列百姓跟約書亞進去得地為業,他們把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打下來;「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以色列人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書十八1∼3)

到約書亞記十八章時,以色列人已經打了七年的仗,這段經文說「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五個半支派已經有了產業,另外七個支派還停留在其他支派的產業裡。約書亞挑戰他們:「你們還要耽延多久?」當我們安息過頭,就變成安逸,停在舒適圈。約書亞說:「我們那麼辛苦不就是要得地嗎?已經打到這裡了,你們怎麼還不來?我要分地給你們,那些是屬你們的地!」

在得地為業、承受產業的過程中,神有祂的時間跟季節。很多時候當你想衝時,神說:「漸漸地,一步一步走。」當你覺得很安逸、很舒適時,神又說:「向左向右開展」。因此,當神繼續說話時,我們不要停留在過去的成功裡,若你滿足於現況,讓我告訴你,以色列百姓有得地為業,可是他們沒有真正得到神當時量給亞伯拉罕整個疆界。因為當他們得到一個階段,他們覺得夠了。當神繼續說向左向右開展的時候,他們跟神的回應是:「累了,我們滿足了,夠了。」可是神說:「還有更多,還有更多。」

2.世代也要承受產業、得地為業

在向左向右開展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件很棒的事情:很多事不是在你這個世代能夠完成的。迦勒85歲時,跟約書亞說:「我要我的應許之地。」他的心志仍然是剛強的,當他去得地的時候,即便那是最難打的地,他仍然向左向右開展。85歲的向左向右開展、跟40歲的左右開展是不一樣的。85歲的開展是成全下一代,他這個世代有一個夢,但真正得地為業的是他的下一代。我們的左右開展和建造,會世世代代繼續下去,因為我們渴望看見神的國降臨在這塊土地上,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不只是我們個人要承受產業、得地為業,我們這塊土地、這個國家,也要承受從神來的產業,也要得地為業。因此,有一群牧者聚集起來,呼召所有台灣的百姓進入40天的禱告。像是以斯帖呼召所有猶太人進入禁食禱告,因為整個猶太民族的命定跟這個禱告有關。台灣需要我們的禱告。228那天在山莊的禱告聚集中,有位牧師分享:仇敵想得到台灣,但我們在禱告的時候不能只為台灣禱告,神設立台灣成立亞洲的門戶。仇敵想得到台灣,這樣就可以得到全亞洲。神在呼召教會在這個時刻興起,翻轉台灣就可以翻轉整個亞洲。所以親愛的弟兄姊妹,不只是我們個人要承受眺~,讓我們不要錯過神在這個時候要成就的事,我們需要做的,是向主懇求說:「主啊,我在這裡,我願意分別自己,求祢使用我,不只是我進入到個人的產業裡,更是讓我跟我的百姓一起看見,台灣進入到祢為台灣所預備的產業裡。」(本信息講於2018年3月11日主日,由辛憲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