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部 來源:期刊 - 台北靈糧堂65週年感恩特刊 - 2019-09-09出版 類別:人物故事
在靈糧堂的歷史中,有一些人為了教會付上代價,長年守望禱告。這些人撐起了保護的大傘,使靈糧堂得以在安全的環境下,慢慢成長茁壯。其中,有兩位母親,她們用禱告寫下歷史,若沒有她們,相信靈糧堂的精彩會遜色許多。敬這兩位偉大的母親——梅媽媽、徐媽媽。
禱告運動的幕後推手——梅媽媽
1981年,梅媽媽(梅許以謹牧師)正式負責教會的傳道部,自從她去韓國的教會觀摩之後,就一直想在教會推動禱告網,但卻因為一直不知該如何具體執行而作罷。直到參加了柯艾芙師母的專題講座「如何建立禱告網」,才開始有清楚的執行策略。於是在與周神助牧師討論過後,從姊妹會裡面開始運作,當姊妹會的禱告網逐漸成熟,其他的團契也跟著效法,最終發展成為全教會的禱告網。
禱告網的執行方式是:每週固定一天,由聯絡人通知各小組長代禱事項,再由小組長傳給下一位。接到禱告事項後,先將禱告事項通知下一棒,結束通話後,就立刻為這些禱告事項禱告。這個禱告網火力強大,經過統計,禱告成就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著禱告網,弟兄姊妹的感情也更加緊密,屬靈生命經歷突破,對教會的向心力更強。這張禱告網,不只是托著教會的事工,更是牢牢地網住弟兄姊妹的感情。
梅媽媽不只重視團體的禱告守望,也十分看重弟兄姊妹的靈修生活,甚至要求弟兄姊妹要勤作靈修筆記。1993年,梅媽媽開始在教會推動禱讀,所謂「禱讀」,就是用禱告的心來讀經,用讀經的領受來禱告,在讀讀禱禱當中,弟兄姊妹的生命就得著幫助。梅媽媽還自創了一個口訣:「口開,心就開;心開,靈就開。」鼓勵大家出聲,把禱讀的內容講出來。
1996年,因著小組迅速的增長,牧養需求越來越廣大,梅媽媽從電話禱告網的成功經驗中,發現電話是當時人們最常使用、也最有效的溝通工具,所以開始了「電話靈修專線」。梅媽媽每天根據教會的靈修進度錄製靈修內容,並以禱告結束當天的靈修。這樣的電話靈修專線,成了靈糧堂的招牌;二十多年之後,電話靈修專線仍是台北靈糧堂提供的服務之一,更因為溝通媒介的更新,每日靈修也透過網路,持續陪伴每一位弟兄姊妹。
一直以來自詡身體健康的梅媽媽,在2005年檢查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不得不從靈糧堂的服事崗位上退下來,但生病期間,梅媽媽也趁著自己身體允許的狀態下,錄製「每日得力一分鐘」的短影片,透過網路的播送,建造更多的弟兄姊妹。
梅媽媽在禱告上所付上的代價,與不遺餘力地推動,使教會上上下下都領受了禱告的DNA,而靈糧堂也成為一個禱告基底深厚的教會。雖然梅媽媽已在2014年3月安息主懷,但她的生命和貢獻仍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用禱告寫下復興歷史——徐媽媽
徐媽媽(徐劉玉棠執事)是一位忠心禱告的人,每每在她禱告後總有不平凡的事情發生。現在的香柏牧區,就是始於徐媽媽的禱告,當時因為她看她的乾兒子——謝宏忠院長的服事繁重,覺得幕後一定要有為他守望的人,於是自發性地為謝院長禱告,當時徐媽媽留意到教會中許多退休長者都沒有參與服事,於是開始邀請這些退休的長輩參加,這個小小的禱告會在徐媽媽家的客廳,從十個人開始,到後來人多容納不下,就搬到宣教大樓,最後發展出一個牧區。
徐媽媽另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在靈糧山莊建堂期間,教會經費拮据,徐媽媽天天為建堂所需代禱,也在禱告中領受要賣掉和平東路的房子搬到山莊,奉獻部分房款;並且她領受兄姊無息貸款給教會建堂的策略,使靈糧山莊的建造能順利完成。徐媽媽的禱告不只大有能力,更難得的是她在禱告中聽見神的聲音之後,不計一切代價去回應,使神的心意不斷地透過一名生活並不特別寬裕的寡婦成就。
徐媽媽非常看重傳道人與神學生。居住在靈糧山莊的她,每年都會要一份新的神學生名單來為他們禱告,她晚上經常不吃飯,都用來守望禱告。徐媽媽晚年時曾表示:「我已年近九旬,除了內室禱告,不太容易像從前四處傳福音,但我看見周圍許多神學生,他們都是教會的『希望』,是神揀選的寶貝。因此,我每天都為神學院、神學生禱告,同時也出一點錢,請廚房同工幫忙,每週一次加菜或燉鍋好湯,期望神學生都有健壯的身體為神國打拼!」
區永亮牧師回憶起徐媽媽時,他說:「每當我在靈糧堂接下不同職份和工作時,我永遠不會忘記徐媽媽的幾句話──第一句話:『區牧師不要怕!』;第二句話:『我天天都為你禱告!』;第三句話:『你一定行!』」這些話給區牧師帶來很大的安慰,這也是區牧師的服事當中,一個極大的支持力量來源。
徐媽媽一生都在為台灣教會的復興與合一禱告,她對傳道人的禱告和疼惜,正是她對台灣復興的投資。謝院長在徐媽媽離世時領受到:一盞古老油燈的火仍在燃燒著,旁邊有一把全新的鑰匙,謝院長表示:這是神要我們「接手」的一個異象。相信徐媽媽在天上仍持續為台灣教會的復興與合一禱告,而我們要「接手」──把她的油燈接起來繼續禱告,直到她在天上可以看見台灣的教會進入真實的合一和復興!
註:徐媽媽在2013年4月安息主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