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美倫教師 來源:期刊 - 20180701靈糧週報 - 2018-06-29出版 類別:信仰真理
經文:何十一1、3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我原教導以法蓮行走,用膀臂抱著他們。」(何十一1、3)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四5~6)
在何西阿這段經文,上帝用一個非常鮮活的圖畫來談祂跟以色列之間的關係。祂首先說祂是父親,以色列人是兒子,祂召他們進到所應許的一切豐盛裡。首先神用「父子」,來定位祂跟祂子民的關係。第3節說:「我原教導以法蓮行走,用膀臂抱著他們。」以法蓮有時候是以色列的代名詞,而這幅圖畫,就是在一般的家庭生活中會看見的,父親在教導孩子學走路。上帝是一位牽著以色列走路的父親,祂以十分生活化的方式,來描述祂跟祂百姓之間的關係。
今天我們就要從FATHERHOOD來思想,FATHERHOOD有時被翻成「父職」,有時翻成「父權」,有時翻成「父親的身份」,我們就從這三方面來思想。
在華人文化中,當一個人擁有父親身分的時候,不見得能完全表達父親身分裡所應該有的意義和內涵。朱自清寫了一篇文章談到父親的背影,對很多人而言,父親真的就是個背影,是遙遠的、疏離的。特別上一代是父權比較嚴謹的時代,很多人對父親的感覺就是個背影。
現今社會,離婚率很高,對很多孩子而言,父親是一個離去的背影;或孩子最常看到的是父親工作的背影、疲憊的背影,因為爸爸總是讓孩子覺得他很忙,要去工作。現代社會,家暴的比例也較高,父親在外面受挫,回到家就發洩情緒,所以孩子看到的父親,是一個暴力的背影。這些時候的父親,都是缺席的父親。
但有時候背影也是溫暖的,像是被爸爸用單車或機車載著,靠在爸爸身上,感受爸爸背上的溫度。背影有的時候是強壯的,孩子騎在爸爸的肩頭上。有的時候是跟隨的背影,父親在前面走,孩子在後面跟;有的時候是倚靠的背影,走累了可以倚靠;有的時候,父親的背影是一個榜樣的背影,他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最後,我們會看到的是父母蒼老的背影。小時候父母抱我們,但有多少人成年之後,還會擁抱父母?現在就是我們擁抱他們的時刻。其實老人家是非常需要被觸摸和擁抱的。我記得在我父親人生最後的那段時間,我不再對他講大道理,而是輕撫他的背,父親就很滿足,然後我會一邊撫他的背,一邊為他按手禱告。
也許我們看上一代,看到的是背影,但我們不要讓下一代只看見我們背影,我們要讓他們看見我們的膀臂。
何西阿書十一章,上帝讓以色列人看到祂的膀臂。上帝揀選了以色列,就像一位父親一樣,祂不是背向祂的子民,乃是面向著祂的子民,而且向他們伸出父親的膀臂。
那麼父親的膀臂都做些什麼呢?
以賽亞書四十六章上帝說:「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搋。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一直到現在,有時我向上帝禱告的時候,上帝會叫我「孩子」。當主叫我孩子的時候,我有兩個反應:一是知道自己是蒙愛的,祂要向我表達祂愛我;另一個是我知道皮要繃緊一點,可能是我做了什麼不討祂喜歡的事情,需要被管教。
不論我們在什麼樣的年紀,我們都需要認識父的愛、經歷神的愛是很真實的,我們也要服在父的權柄之下和管教之下。以色列人在幼年的時候,神保抱;晚年的時候,神仍然保抱。這位父親,是保抱我們一生的。因此地上的父親也要學會擁抱,如果我們不再擁抱的話,很難去傳達彼此很深的愛,也無法去體會上帝是位擁抱的上帝。
哥林多前書二章講到:「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上帝是位供應的上帝,因此父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供應孩子所需。
詩篇八十九篇說:「你有大能的膀臂,你的手有力,你的右手也高舉。」有一些廣告,內容是爸爸帶著兒子回來,兩個人搞的髒兮兮,然後媽媽就叫他們把衣服脫下來,用某某牌洗衣精。所以我常會跟學生、弟兄們說:爸爸的責任,就是帶小孩子出去把膝蓋摔破。我的意思是,媽媽的角色是保護和照顧,而爸爸的角色就是帶著小孩去探險。爸爸們需要意識到,你走多遠,小孩就敢走多遠。父親的角色,就是要帶著孩子去征服這個世界。很多人心中軟弱,是因為他沒有獲得爸爸給予的這份力量,不管是男孩子、是女孩子,都需要爸爸賦予這樣子的力量,以至於孩子敢於面對世界、敢於探險、跨越、面對未知。
所謂牽引,就是不讓他走丟了。在何西阿書中,我們看見上帝的膀臂就是牽引以色列的膀臂。
申命記卅二章說到上帝對以色列人好像鷹攪動巢窩。鷹為什麼要攪動巢窩呢?因為小鷹該飛了,但因為巢裡太舒服,小鷹不想飛出去,所以老鷹會把那個窩翻了、攪動,小鷹會失速掉下去,可是老鷹不會讓牠掉下去,老鷹會去承載牠。但過程中又翻一下,小鷹繼續掉下去,翻了幾次之後,小鷹就學會飛了。父母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工作,不是把孩子養成靠爸族,而是去支持他、教導他、引導他,使孩子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那才是父母對孩子管教最重要的一個目的。
歷代志上廿八章,大衛對所羅門最後的一個交代,說:「我兒所羅門哪,你當認識耶和華你父的神,誠心樂意地事奉祂……你當謹慎,因耶和華揀選你建造殿宇作為聖所。你當剛強去行。」大衛的意思是說,他有一件一生都沒有完工的事,是要所羅門要站在他的肩膀上超越他。所以大衛畫了藍圖、積蓄了金銀,把全部都預備好了,然後要所羅門完成他沒有完成的事情。
申命記第六章:「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要記在心上。」這是對成人的教導,每一個以色列的成人都是與上帝盟約的對象,上帝的話要刻在他們的心上,他們要單單敬拜事奉耶和華。這個盟約不只是包含成人的部分。經文接下來說到:「教訓你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句經文是在鼓勵爸爸媽媽嘮叨嗎?其實這裡主要講的是家庭生活,家庭生活不是只用嘴巴講,而是要用行為、生活方式來教導兒女。
猶太人非常看重安息日,禮拜五安息日的晚上就是他們的FamilyTime。有一次我去以色列,參加了禮拜五晚上的安息日聚會。結束後,帶領我們的那位拉比帶我們到一個房間,用安息日晚餐。可是他的兩個小男孩在旁邊跑來跑去,拉比就告訴我們,其實現在這個時間,應該是他的孩子們的。因為兒女們聽不懂拉比在講什麼,所以父親要負責在安息日晚宴的時候,用孩子們聽得懂的方式教導他們。如果到了逾越節,孩子們負責問問題,爸爸就要負責教導孩子出埃及的過程,述說他們在上帝的救恩中所經歷的。另外,猶太人很看重成年禮,孩子12歲的時候,父親就把兒子帶到會堂前面,對整個會堂宣布,我用了12年的時間教導兒子,今天開始他要成為律法之子;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他自己要向律法負責任,如同在台灣,18歲要開始負法律責任一樣。有些人可能開始想:12歲會不會太小了?但是因為基礎教育做得好,所以他們不擔心!那基礎教育是誰做的?是兒主老師嗎?是媽媽嗎?聖經說教導是父親的責任。一個家庭的信仰核心是在父親的身上,母親則是負責用生活方式來回應,因為生活大部份都掌握在母親的手中。例如:父親教導逾越節的真理,母親預備逾越節的晚餐。這不是說母親不可以教導,而是這樣能提供孩子一個非常清楚的信仰基礎。
箴言告訴我們說要管教兒子,新約希伯來書也說:「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得生嗎?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管教兒女非常不容易,當我們在管教兒女時,彰顯的究竟是父親的權威,還是一個威權的父親?怎麼樣管教,才能夠不讓孩子輕看管教,也讓他不至於灰心呢?
威權的父親,管教孩子是為了懲罰他過去的錯誤;可是權威的父親管教的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正確。這之間的一線之隔,就會導致孩子要不要受管教,甚至最後能夠讓孩子明白,管教是對他有益處的。
猶太人在守完安息日時,一定會為兒女祝福。聖經也非常看重父親的祝福,例如:亞伯拉罕為以撒祝福、以撒為雅各祝福、雅各為十二個兒子祝福。父親的祝福,是非常有能力的屬靈力量。
2004年的時候,我父親在美國被主接去。當時我跟姊姊通完電話,我內心非常攪動,但我還是需要到分堂講道。在開車的過程中,我心裡突然有一個很大的釋然。因為在我父親晚年時,有時候我出門在外,會很擔心他在家會不會跌倒。但我突然發覺我不必再擔心了,因為他到父那邊去了,那裡是最安全的地方。我父親也一直不明白,他的孩子讀到台大,怎麼會跑去當牧師?所以我父親沒事就會問我:「你要不要回來上班啊?」但那時我就忽然意識到,我父親已經被主接去了,他在耶穌基督裡必然會同意耶穌基督對我的呼召。所以那天當我站在講台上時,我感覺到我領受了雙重祝福,是天父爸爸的祝福和肉身爸爸的祝福。我從此不用再覺得愧對於誰,因為我正在做兩個爸爸都喜悅的事情。所以無論是天上父親的祝福,或是地上父親的祝福,對我們而言都非常的重要,因為父母的祝福是讓孩子得以整全的力量。
瑪拉基書這一段經文,為什麼不先說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再說父親的心轉向兒女?而是先說父親的心轉向兒女,然後才是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想轉向,但因為不被接納,所以他沒有地方轉向。當他想轉向的時候,沒有門為他而開,他就沒有能力、沒有盼望、沒有動力去轉向。但如果父親先轉向,孩子轉向就相對容易,因為孩子知道他有家可歸,他是可以被原諒、被接納的。
申命記第六章說到,當父親與神連結、與神立了盟約,盡心盡力愛上帝時,他也要用權柄把他的兒女帶進到這個盟約關係裡。現在很多人會認為,小孩有信仰自由,但上帝不是這樣看的。上帝賦予父親權柄,就是要成為孩子屬靈的遮蓋。神賜給父親權柄,要把孩子帶進這個盟約裡,而孩子必須也與上帝立約,才能夠得到那一份永恆的祝福。所以只為孩子祝福是不夠的,孩子也必須進入這個盟約,自己與上帝建立關係。那時,父親的職分才算是完成。
父親的權柄也要用來捍衛自己的家庭。這個漫長的家庭價值抗爭的旅程中,剛開始都是看見媽媽在哭訴、奮戰,但後來當爸爸站出來,就有一股力量出來,因為爸爸要來捍衛家庭的價值、捍衛下一代。於是我開始禱告說:求主讓我們藉著這件事,在台灣興起一個父親運動,男性可以覺醒,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不再只是賺錢,而是認知到自己是站在門口守門的那一位。
所以真正的FATHERHOOD,首先會有一個「身分」,因為你做爸爸了。可是你不能只停留在身分,也必須進入「職分」,不能只留給孩子遙遠的背影,必須面對面擁抱他們、支持他們、引導、教導他們、修正他們,讓他們可以飛翔、可以超越;讓他們要回家的時候、要悔改的時候,有家可回。上帝給我們的是父親的「權柄」,父親是一個屬靈遮蓋,在權柄中,我們要把家庭、下一代帶進盟約,也帶進祝福中。
(本信息講於2018年5月27日主日,由吳芳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