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如果要介紹我的媽媽——連麗玉牧師,我會說:「她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與基督徒」。我雖然從小就在教會長大,現在也在基督教醫院工作,認識的基督徒很多,然而真的能讓我感受到能活出基督徒生命與見證的卻不多;但我母親絕對是一位用生命實踐信仰的基督徒。

22年前,我16歲(唸高一),妹妹14歲(唸國二)時,父親因癌症回到主懷。面對兩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及公司未結束的業務,對媽媽來說是非常大的煎熬。感謝當時教會與謝明宏牧師一家人的扶持,幫助我們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然而面對兩個頓失父親引導與依靠的孩子,媽媽當時真的心力交瘁。我在高中時,曾面臨留級的危機,甚至請假多到不知道是否能畢業;在那個過程,媽媽以每天早上四點的禱告及陪伴托住我,這樣的禱告與陪伴一直到我就讀大學、工作、甚至是成家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後,都未曾停止。

回想起這22年的人生,有太多次想放棄自己的時刻,或是想要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時,媽媽都一直默默地在旁邊支持著我,同時也因上帝的提醒,總在最關鍵的時刻,透過一通電話、甚至直接衝到我身邊禱告及陪伴,讓我不至於走偏,或做出無法挽回的舉動。

媽媽為信仰的服事,成為我跟妹妹非常好的榜樣。除了她最初在婦女團契的服事外,最讓我敬佩的就是她在醫院安寧病房的委身。父親在仁愛醫院的癌症病房過世後,我就未曾再踏進這間醫院一步;但我怎麼都沒想到媽媽居然能夠克服悲痛,回到這個充滿不捨與回憶的地方,用她自己曾經歷的困難與眼淚,服事那些面臨生命末期的病人與家屬。當媽媽一次次在深夜接起電話,趕赴醫院協助家屬處理後事,我看到的是基督信仰最真實的模樣與實踐。

隨著教會給予媽媽更多服事的機會,我也看到她時時因著對信仰的認識不夠,與在神學上的不足而感到憂慮的謙卑。每次看到她寫的一本本密密麻麻筆記,我都笑說我這輩子沒有這麼認真過;但透過教會各樣的裝備與許多牧長們的扶持,我在媽媽身上看到的不是隨著歲月增長的衰老,反而是看到她更多的榮光與為主服事的喜樂。

謝謝我的母親將基督教信仰帶給我們,並且也用她的行動及服事帶給我們一個最好的標竿及榜樣。

翻轉人生,去學飛!

曾經歷家暴,混過幫派,更接受過感化教育…,如今卻成為全國優良教師,並榮獲美國體驗教育學會頒發最高榮譽「實踐家獎」。帶著基督的愛,他要繼續幫助許多家庭和孩子-翻轉人生。

受挫的孩子找到生命的價值,小謀老師從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返台任教,開始帶學生上山下海,2005年更開始帶學生海外遠征。2006年某一天,他跑步完全身疼痛,急診後發現是心肌梗塞,一度被醫生宣告病危。雖緊急進行手術,但因為缺氧太久,心肌壞死太多,醫生警告以後都要避免激烈運動,對他而言「就像宣布死刑」。不服輸的個性,仍堅持鍛練身體,參與數次海外遠征,甚至登上喜馬拉雅山。

「當我想要做的時候,一定很認真專注去做」,這是他做事的態度與毅力,就像發展體驗教育一做就是10多年,雖然剛開始很多人反對,質疑他「去爬個山就是教育、就能拿學分、就能治療?」但小謀老師知道,教育改革要透過很多實踐來證明。

小謀老師試著找家長來談,和孩子一同分享改變,也將戶外體驗、冒險教育做成研究報告,變成可閱讀的資料,之後更發展成為大學部的課程,連教育部也開始補助。「孩子的學習不一定要在室內」,抽象觀念不強的孩子,透過做中學才更能體會。

曾經歷過人生迷惘,他一直希望將「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和「世界的需要」進行連結,去影響、幫助更多人,因此決定帶著學生去改變世界。小謀老師開始推動國際青年志工服務,帶學生去尼泊爾蓋學校,去坦尚尼亞蓋廁所…。藉由服務學習,知道什麼是富足和貧窮,「讓孩子出去走走,看清楚自己是誰」,學著珍惜自己擁有的;領略了生命的價值,學生們開始自發環島募集舊鞋、協助偏鄉改進農產品產銷等,倘若沒有之前生命的體驗,學生也許就無法「看見」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常因被保護得太好而飽受批評,小謀老師提出4點提醒父母和老師們:

  • 不要用框架看孩子或學生,老師不要只注意成績、父母不要只注意孩子是否唸書,要用多元角度來看待孩子,找到孩子的優點。
  • 要找一個平台,能讓孩子去探索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 「陪他走一段路」,這段路包括父母陪著孩子上學,讓親子能有對話時間,也包括陪孩子面對生命的困境,「多些引導,少些指導,不要否認,而要接納」,多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要一味把自己想教的教給孩子。
  • 要「放手」,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在跌不死的範圍,讓他飛吧」。

做孩子情緒的雕塑家!

時序近七月,眼見爸爸節就快到了,許多男士開始尋思起自己是個什麼樣的父親;如果兒女孝順、記得慶祝紀念也就罷了,但如果不然,有些人會看開了,「算了!」然而,總有人會自怨自艾、牢騷滿腹,但真正的問題是「懂得自我檢討的人卻是不多」。

基於傳統文化中父親角色的刻板化,許多時候「父親」真的很遙遠、很不真實,許多孩子都是生活在一個名義上有父親、但卻無父親實質環繞的迷離感覺中。而對我來說,印象中父親彷彿從升小五時才開始又鮮活在自己生命的世界中,雖然「他」事實上是一直忠實地陪伴在我們身旁,只是工作的忙碌與傳統父親的嚴厲角色,總讓我們與他有一層莫名的距離感。

今天忙碌的工作世界,使得許多男士必須將更多的力氣放在事業激烈的競爭中,例如必須放棄休假來掌握生產進度、得接受駐外任務來增加生涯晉升能量……,這些「必須」使得許多孩子在生命的交響曲中彷彿少了父親這個「主調」的旋律,導致播放出來的音樂總少了點「雄壯」與「澎湃」。

而有更多的殘酷現實是,雖然許多父親天天回家,但卻總是與孩子間有一種「錯身」的「迷惘」。忙碌使得父親難得聽聽孩子天籟般的笑語、壓力使得父親沒心情靜下來欣賞孩子滿屋奔跑的光影。許多父親雖然「知道」是應當享受當前的親子樂,但人生卻彷彿宿命一般,難以去逃避重播「自己的父親」在個人成長中的「缺席」劇碼。

父親角色的重要

心理學家說「父親」的角色是具有神聖性的,他應當是保護者(雄性動物之天職)、是情感的穩定者與信任源頭(如精神分析學派所言之「渴父症」),是孩子情緒穩定與對保證確信的的根源。《失去父親》一書作者Wakerman說:「不論他是逝世或遺棄我們,我們都有被拒絕的感覺;儘管如此,父親仍是我們心中一股無法抵擋的力量,一個理想標準,一個準則,無人能及。」

一個缺乏「父愛」的孩子會遭遇什麼景況呢?德國心理學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所著《沒有父親的社會》指出沒有父親的兒子,心理會出現一個空洞,裡面會住進惡魔,惡魔會不斷告訴他說:「父親很差勁,父親很邪惡。」因此一股莫名的恥感、被背叛的憤怒、被剝奪的失落油然而生,也因此一個被傷害的生命於焉形成,甚或進一步循環傳襲,繼續帶給他自己下一代、下下一代更多的噩夢與傷害。

人們都相信「人是情感的動物」,人在成長的歲月中首先需要被呵護照顧的就是「情感」。有許多研究發現,嬰兒的存活率與所接受「愛」的多寡呈正相關,有好的物質條件但沒愛,仍然挽不回孩子寶貴的性命,這時只能藉著上帝的愛才能蒙恩惠、得憐恤。所以聖經上說:「因為孤兒在你耶和華那裡得蒙憐恤」(何十四3),由此可知「情感的照顧」是父母面對孩子時的一項天職與榮耀。

記得有一個廣告描寫到,一個忙碌的父親在深夜裡、仍然急著要為過生日的女兒找到她期待的長頸鹿娃娃當禮物,透過畫面我們看到父愛的光輝,這個父親的愛將充充滿滿在他女兒裡面,以至於她也能學會如何去愛她的孩子、也進一步能去愛別人。

父親如何雕塑孩子

忙碌的父親究竟應如何在孩子的生命中「雕塑」孩子的性情呢?以下是一些揉合學術研究與生命經驗的建議:

一、承認孩子也有他的情緒:許多父親除了沒時間「理」孩子的情緒外,另一個問題就是「不認為」孩子也會有情緒或有權力表現情緒。傳統儒家的庭訓就是「節制」、「壓抑」,許多父親也以此來要求孩子,許多對話就反映了「否定」孩子情緒的事實,如「閉嘴」、「不要再說了」、「你敢哭看看」、「我說了你還敢頂嘴」等。我們要開始改變這些對話習慣,但首先要先確信「孩子也會有情緒的」,對孩子情緒的接納、甚或包容,才能進一步帶到「教導」裡來,因為藉由「接納」,好的關係已經建立起來了。

二、做孩子情緒的「製造機」:你的情緒模式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對象,你安定、你穩重,孩子就安定穩重,你毛躁、不莊重,孩子就毛躁、不莊重。要記住父親是孩子行為的認同對象,Bly(1990)說父親給孩子是一種「內在戰士」的啟發,包括學會一個「戰士」應該具備的自重、紀律及寬容。古人喜歡說「虎父無犬子」的經驗論,相信多少反應出這種歷史循環的意義與效應來。

三、父親是孩子經歷「新情緒」的創造者:年幼時父親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的創造者,國外學者說父親是兒女的大玩偶,是遊戲世界的開創者,許多時候父親對於2至3歲孩童之探索、創造行為影響深遠(Erickson, 1963)。許多人再回憶起他(她)第一次玩了什麼、第一次買了什麼或第一次去哪裡時,發亮的眸子中閃耀出父親厚實安定的身影,即使年入老邁,但那在父親大手護庇下的安全感、踏實感,卻仍然那麼鮮活地迴盪在腦海中。一個常帶著孩子探索的父親,將給予孩子豐富無比的心靈世界,一股「熱切」、「是什麼?」、「衝!」的昂揚熱情將永遠伴隨孩子生命的成長。

四、父親是孩子學會「高貴」情緒的楷模:「寬恕」、「憐憫」、「包容」、「忠實」、「犧牲」等。神賜予人類高貴的情緒與情操,許多時候都是透過父親的身教言教而深深烙印在兒女的心中。許多緬懷父親的文章,作者開場白常是「父親待鄰里的寬厚風範是我一輩子的榜樣」,又如「記得父親常到員工家裡噓寒問暖,這種長者風範對於我管理的風格有極大的影響」,華人常言的「庭訓」、「潛移默化」正反映出這種代代相承的祝福與幫助。

五、父親是孩子情緒的最佳依靠與安慰:許多人都記得當被外人欺負時,一句常說的話就是:「我要回去跟我爸爸說」。父親是孩子失望、挫折情緒的最佳避風港,聖經中路加福音十五章20節內提到浪子醒悟過來,「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這裡提到浪子往父親那裡去,因為許多孩子知道「父親的原諒才是真正的赦免」(這話無意貶抑母親的地位,只是在表明父親在孩子情感深處的不可或缺性)。

同時,父親也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安慰與支持,一個人不論是成或敗,得到父親的肯定是每個人必要的冠冕。換言之,父親是孩子真正的酬賞者。「神鬼戰士」一片中描寫篡位前的王子一直期待得到父親的賞識,進而完成繼承王位的美夢;「十月的天空」一片則描寫完成火箭發射的孩子,一直期待父親的蒞臨現場與嘉勉。如今許多父親自外於這無比榮耀與尊崇中,對孩子的成就冷冷淡淡,孩子生命成長中的重要的典禮與活動也「懶」得出席,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做父親的應該要把握機會,藉由安慰、鼓勵,建立起孩子永遠安定的自信與自在的情緒來。

六、孩子從父親那裡學到了「被信任」、「被按手繼承」的莊嚴情緒:父親是孩子忠誠、英雄相惜等情感的啟蒙者。當父親用信任的眼神看著孩子並且要孩子往前走時,此時是孩子學習「斷奶」的開始,一件事又一件事不停地「斷奶」,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這樣的過程是一種「用信心斷奶」的過程,而孩子也將經歷如人類學家Mircea Eliade所稱的兩種方式:第一,和雙親分離;第二,藉「啟蒙傷口」下「尊容的傷害」來強化生存能量。

在這個過程中,親子雙方都共同承擔著情緒上一定程度的「不捨」、「依戀」及「擔憂」,但這是必須勝過的。例如當孩子第一次離家參加童子軍營隊、入營服役、努力預備明天的公司面試,對父親而言,雖明知孩子將吃許多苦,也將遭遇必然之挫折,但父親對孩子的「相信」,將能克服許多艱難並幫助孩子達成目標,而這將成為孩子情感上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也是在挫折中能持續奮發的力量源泉。

在父親節前夕,謹用此拙文和所有好朋友一起分享做爸爸的一些心得。個人非常喜歡作家Erma Bombeck所寫的一段文章「小時候爸爸像冰箱裡那盞燈,家家都有一個,只是沒有人知道,門一關上,父親那一盞燈會做什麼!」爸爸像一盞燈,孩子隨時找得到,如果他願意的話。我們「內在的父親」——天父就像一盞燈,一直陪伴著我們,也為我們立下了父親的好榜樣。在這樣的感恩的日子裡,且讓我們一起祝福自己的父親,也讓我們成為一位能帶給兒女祝福的好父親,謹共勉之!

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和福分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

兒女是神給我們的賞賜和產業!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錄,比較少機會和他們互動,等到自己有小孩後,就特別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回想起大兒子子謙出生後,身為新手爸爸的我,必須要學習換尿布、餵奶、幫小孩洗澡等,雖然很辛苦,但我卻非常享受其中。

其實一開始在子謙出生時,我只覺得陪伴孩子是例行公事,若不去做老婆就會生氣,但後來發現孩子能夠體會我付出的一切,會和我說「謝謝」、「辛苦了」,聽了就很窩心。到了二女兒心祈、小兒子子揚陸續出生,對於陪伴他們更是駕輕就熟,即使老婆有事外出,我也可以一人包辦餵他們吃飯、洗澡和睡覺,有一次紀錄是六點多就把他們打理完畢,全部上床睡覺,現在想起來很有成就感!

透過和小孩相處,可以更體會天父爸爸對我們的愛,更明白在我們還不懂事的時候,祂的愛是何等的真實。有好幾次孩子們真的講不聽,我當下也會產生情緒,甚至真的發飆、大聲吼孩子們,孩子當下也嚇到,後來自己冷靜的時候,會很自責難過。有一次天父就對我說,當我最不成熟的時候,祂也是愛著我;我要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他們和愛他們,而不是用我的眼光來看他們。後來我也學習和孩子說對不起,請他們為我禱告。感謝主,他們都願意接受我的道歉,讓我們可以在愛中彼此包容。

成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恩典,就是看見他們不斷地成長和進步。他們隨著年紀不只長高,更重要的是和上帝的關係也不斷成長。每次看見他們在主日學結束後,把手工作品和我分享,回到家跳主日學的「天國八福」給我看,我心裡就非常快樂。當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為我代禱。看見他們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走在上帝的心意裡面,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恩典。

國中時學到朱自清的「背影」,非常有感觸。記得有一次半夜我發高燒,爸爸背起我去看醫生,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當我成為一個父親後,更感恩父親對我們的愛,付出的金錢不用說,更是常常關心我們的需要,每次都要留最好的給我們。父親也常告訴我「家庭」最重要,他以家庭為重,成為我很好的榜樣,也是三個孩子最棒的阿公。感謝有父親,成為我們這個家的祝福!

夫妻如何化解婚姻中的衝突

高特曼(Dr. Gottmam)與馬克曼(Dr. Markman) 的實證研究都指出,夫妻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衝突,是預測婚姻成敗最重要的指標。

傑寇森(Jackson) 是建立此一方法的功臣之一。經過十多年的臨床嘗試錯誤的經驗,加上謹慎實證研究結果,他也認為,這套方法必須與其他要素配合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化解衝突之前

中國人有個相當好的醫療觀念,就是為病人動手術以前,以食補或藥補,先替病人強身。筆者認為,婚姻治療也是如此。為了避免夫妻情緒衝動,極需運用溝通與化解衝突的方法時,反而將之拋諸腦後,助人者平日就要幫助夫妻逐漸領悟「移情」、「期望對方當神」等深度心裏的現象。同時,幫助他們學習自我撫慰,並讓他們學習如何增加雙方欣賞、感謝、肯定的機會,並達到一個地步之後,夫妻潛意識中,彼此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即強身〉,才不會誤認配偶是過去不斷傷害自己的惡魔,而在衝動中失去理智,及著向配偶反擊與報復。

有效化解衝突的原則

大多數的中國夫妻平時不會作有效的溝通,總是等到吵架之時才作「激烈的溝通」。然而盛怒之下的溝通,常是溝而不通,徒然傷害兩人的感情而已。所以幫助夫妻在安全的情境下對話,是促進婚姻關係的關鍵。夫妻間的衝突,多半是在雙方毫無心理準備之時,被對方突發的批評或行為引爆。換言之,我們在清醒、理性的意識狀態中,較不會被激怒而生氣,也較能掌握、選擇自己的行為。但是,當人感到疲乏,下班又餓又累時,理性與自我防衛系統就會減弱。此時,我們的行為常被潛意識中的情緒與心理情結所主宰。

夫妻若要有效解決衝突,助人者一定要幫助他們學會從潛意識主宰的狀態進入意識主宰的狀態。正因如此,許多助人者建議夫妻要對某些敏感的問題作激烈溝通之前,一定要先約定時間。正式談話前,應詢問對方是否已做好心理準備。等到對方準備好了,在開始對話。專家建議夫妻溝通要約時間、定地點、限範圍,這些訣竅背後頗有深意。

適時休戰,避免意氣相爭

此外,高特曼的研究顯示,當人的心跳比平時的基數快十次以上時,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便大受影響。我們很難在火冒三丈、情緒激昂之時理性地解決問題。因而,夫妻要吵架之前,最好學習掛免戰牌,避免彼此傷害。最好在平日兩人關係還不錯時就約定,一旦發覺心跳顯著上升,先作兩次深呼吸,並馬上離開現場,易時再談。不過,先離開者最好在24-48小時之內,等怒火平息就回來,把引起不快的原由談清楚,以免積壓在心理成為垃圾,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患。

成為一個爸爸

女兒甜甜今年七歲了。我跟內人在弟兄姊妹的熱情邀約下,在她生日當天,到他們家參加為我女兒舉辦的生日餐會。

主辦人是一對新婚一年多的夫妻,一向在教會小組裡是我們的好同工,對甜甜疼愛有加。當天還準備了氣球跟掛旗,把家裡布置得熱鬧非凡。女兒在午宴時就直嚷著要切蛋糕,不時在主人家跑跑跳跳甚是開心。主辦夫妻前一晚就忙著準備食材,整個上午花時間蒸煮煎炒:墨西哥捲餅、牛肉、生菜鮪魚玉米…,為全小組出席的人帶來一桌滿滿的愛。席間大家聊生活,聊心事,熱情的女主人還不斷端出熱騰騰的佳餚,直到再也吃不下。

切蛋糕後是女兒最驚喜的時候,一吹完蠟燭,弟兄姊妹們就紛紛拿出神秘禮物說「祝甜甜生日快樂」!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第一次的生日餐會有這麼多叔叔阿姨的祝福,是一份意義非凡的愛。「這是送給妳的畫筆」、「這是給妳的聖經故事書」…,女兒拆了一個接著一個禮物,滿滿一個大袋子還裝不下。

下午結束回到家後,我打開電腦,讓甜甜看著她剛出生時,我隔著育嬰室玻璃用手機拍著她待在保溫箱裡的影片。

「這是誰啊」?女兒問。

「這是妳」,我說。

「我怎麼這麼可愛啊」女兒看著螢幕裡的自己,驚訝說。

「妳是天父爸爸給我們最可愛的禮物」我說。

「我為什麼在保溫箱裡哭」

「我不知道。要問妳啊,因為那就是妳啊」我說。

 

成為一個爸爸,是一段領受禮物的過程。

從小曾經以為豐盛不屬於我。在我唸小學時,家庭經濟窘迫;父母為了工作不斷搬家,前前後後因著搬家,我跟弟弟讀了五所小學。算算就讀小學的六年間,幾乎是過完一個暑假就得轉學一次。但是從女兒進入我的生命中,我的眼光不一樣了,開始體會天父爸爸近乎奢侈的慷慨。「主啊,祢的供應、豐盛和保護常常與我的女兒同在」,每晚睡前總會按手在她身上禱告。成為爸爸之後,更深知道爸爸的對孩子的渴望就是希望孩子經歷豐盛、並盡力要保護他們平安。

「鞋子掉進捷運軌道,隔天捷運站務人員找到了」,這是女兒三歲時的見證。

「抽中公立幼兒園」,這是女兒四歲時的見證。

「放學沒等到媽媽就自己跑出校園,還好在學校不遠被其他班老師遇到…」,這是女兒六歲時的見證。

從她出生到現在,天父爸爸的愛就是這樣令人既震撼又滿足。讓我生命中那些不安定、不安全、不配感、自憐、窮乏感、憂慮和錯誤的價值,一次一次被拔除拆毀,都因著天父爸爸從不吝惜賞賜祂有形、無形的豐盛。

每一次看見孩子是如此的被天父看顧,如同聽見天父對我說「你現在還覺得不配領受豐盛嗎?繁榮昌盛是我的心意!」

(作者為本堂青年牧區帶職區牧)

聽!聖經怎麼談教養

一、父母只要扮演好「管家」的角色。

上帝對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至愛的孩子都有一個美善的計畫。管家不是主人,是受託者,因此管家不是要將自己的「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透過孩子這個「工具」來達成,而是要「成全」上帝的心意。接納這個觀念十分重要,因為許多家長總是認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難道有錯嗎?我要孩子好、要孩子優秀不就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與權柄嗎?但事實上當我們超越上帝,以原是管家身份的自己,來代替真正的主人「上帝」時,很可能已經扭曲了孩子的人生。即便他(她)獲得一個看來亮麗成功的成就,但很可能不是兒女的「最佳發展」,也不是他們最蒙福之道。聖經說:「我未成行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139:16)這清楚提醒父母,神在我們兒女身上(包括我們自己)擁有無可動搖的主權。

二、台灣有一句俚語:「ㄧ枝草,一點露」,神會對每個孩子負完全的責任。

神認識每一個人,祂最清楚怎樣的道路最適合您的兒女,祂比您更清楚,並且更愛您的兒女,如果家長能以信心承接這樣的使命,將全家人都帶到上帝面前,因著這樣的盼望,父母將不會過度緊張,也免去不必要的焦慮與憂愁,自然親子關係越來越好,許多爭執都可以免了。當家人一起將前面的道路交給神,所謂青少年狂飆期的輕狂、中年父母角色失落感等等所引起的對立與衝突,都將會迎刃而解;尊重、和好、支持及順服等美好的行為,將會迅速地降臨在您的家裏,並且成為您們家通往幸福之門的確據與倚靠。

三、「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127:3)勿忘「教導」的使命與價值。

但這並不表示您從此可以輕省責任或成為「缺席」的父母,事實上ㄧ個好管家必須十分辛勤的,「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7)作父母的有一件天職就是「建造」兒女,讓他們學會正道真理,正如經上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有人會以為既是教導,當然就得要求、規範、指導,但事實上很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傳承與發揚,而不是聚焦在能力或成就的面向上。事實上許多美好的見證都已證明,將兒女帶到神的面前,是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祝福與遺產,因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價值觀卻難以撼動,而且一旦養成,要修正矯治是十分困難的,可見教導的焦點,在於生命的陶冶與性情的教導。

(作者為親職教育專家)

夫妻相處的秘訣——敬重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2:24)
上帝在創世紀中揭櫫了夫妻在婚姻中的相處方式,是「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2:24),婚姻使人脫離被動的生長關係,進入主動的成長關係。在原生家庭的被動生長關係,人是被呵護、被關注、被養育、被成全、被形塑、被期待等,而婚姻卻將人置入一個全新的成長關係,必須與另一獨立的個體共同生活,學習與他「連合」(原文是緊密黏住),經營彼此的關係,以致這兩個人「成為一體」(原文是變成像一個身體一樣)。這實在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若沒有堅定的內在決定和強大的外在扶持,如何能做成呢?
每次在婚姻相關的課程或營會中,屢屢看見多對夫妻感動流淚,其原因很單純,只是因為配偶好久好久沒有如此專注的聽我說話,感受到自己在配偶面前是被愛的被瞭解的。難怪黃維仁博士說:「傾聽就是愛,瞭解中有醫治。」曾幾何時,能專心聽一個人把話好好說完,竟然變得如此稀有。到底是忙碌使我們的婚姻生活失焦?還是現代夫妻相處已失去了關鍵的「敬重」。

夫妻相互「敬重」的含意不同 

新約合和本聖經中有幾處被翻譯成「敬重」或「尊重」,在不同的譯本中也有類似的翻譯,然而它們的用字和意義卻都不盡相同。敬重的對象通常包括對人和對職務的看重,聖經中特別提到是某些與人有益的功能,如教法師、使徒的職分、勞苦付代價的牧長、父母和夫妻之間,從這些字的含意中歸納敬重的表現元素,包括:看為貴重、使有光彩、使受愛戴、讚美他,所以要發現他、認識他、甚至恭敬順服他,這些通常都是人和人彼此對待該有的表現。
然而,聖經中對於夫妻間彼此對待方式是有明確的教導,除按夫妻角色的分工配搭,也考量男女的生理性別和特質。新約中有兩節經文說明了夫妻相處互動的重要原則,一在彼前三章7節,另一在弗五章33節,合和本聖經都將之翻譯為「敬重」。但是,丈夫敬重妻子的敬重(WG5092)(”註1”)和妻子敬重丈夫的敬重(WG5399)(”註2”),卻是完全不同的字意。以下是對這不同含意的兩個「敬重」有些解釋。

丈夫敬重妻子

「你們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情理原文作知識);因他比你軟弱(比你軟弱:原文作是軟弱的器皿),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他。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彼前3:7)
原文「敬重(WG5092)」是指講定的價格,或因人的身分及職務,給與榮譽或名望。合和本翻成尊貴、貴重、有價值等意思,若原文直譯是:「同樣地丈夫們啊,按知識和正如較軟弱的器皿的妻子一起居住,如同也是生命恩典的共同繼承人來表現尊重」。我們從文意中可引伸為丈夫對妻子應當要瞭解、尊敬、珍惜、愛護等。
彼得的敬重妻子要點是,明白告訴丈夫,你是與妻子「二人成為一體」,要認清妻子是與你一起繼承生命恩典的,不是你個人能領受的。所以,妻子需要被她的丈夫按真理與她互動,知道她心情和想法,瞭解她的生命需要,認識體恤她身心的軟弱,經常與她有心靈和時空的親近,讓她感受到被瞭解、被珍惜、被愛護。整個丈夫對妻子的敬重是以「愛」為核心,這讓人想到「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5:25)的經文,對丈夫而言,其實就是學習基督愛教會。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做到基督的愛,但起碼那是丈夫的自我的期許和實現的目標,如此才是「與妻子連合」的積極明確作為。所以,保羅在以弗所書五章25-33節的經文中多次強調「愛妻子」,不就是說明了丈夫經常忽略妻子需要被愛,但丈夫卻又很知道如何善待自己。因此,保羅提醒作丈夫的對待妻子要推己及人,而彼得認為敬重妻子就是瞭解她、尊敬她、珍惜她。

妻子敬重丈夫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他的丈夫。」(弗5:33)
原文「敬重WG5399」是指驚嚇而逃走,有尊崇、恭敬順服、聽命的意思,合和本譯成敬畏,恭敬,順服等。若原文直譯是:「然而,你們每一個人甚至,每個人應該如此愛自己的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而妻子也要敬畏丈夫。」我們從文意中可引申為妻子對丈夫應當要尊敬他、順服他、聽從他、尊榮他、甚至是畏懼他等。
保羅在弗五22-33整段經文中陳述基督和教會的關係,表達基督愛教會,並為教會捨己,透過真理的服事使教會聖潔,並對比丈夫和妻子間的關係。大部分的經文在教導丈夫,是主導者,負有帶領婚姻成為聖潔,以致能獻給主的責任,要以真理潔淨和牧養愛惜妻子,以維繫健康的婚姻關係,共同完成主在婚姻中的旨意。在此文脈架構前提下,妻子自然要配合丈夫的職責,來幫助完成整個婚姻的使命。因此,妻子敬重丈夫的要點是,接受丈夫是主責,配合他的帶領,以恭敬的心提供必要幫助,並尊榮丈夫,使他成為稱職的頭。也就呼應了「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弗5:22),這樣的敬重態度說實在,就是把自己放在幫助者的角色,順服他的丈夫成為領導者。
妻子敬重丈夫的含意中,最難理解的是「敬畏」的解釋。「什麼?敬畏!這不用來是對上帝的嗎?」,弗五章22節原文中是無「順服」二字的,所以原文直譯是:「妻子們啊!對自己的丈夫如同主」,很多妻子讀到這裡,看著她的丈夫心有不平,難以置信說:「他哪一點像主?」還好,對大部分丈夫而言,「如同主」正好說明了自己不必是主,但也必須更積極起來,讓自己學習更像主,只是妻子心中要存著敬畏的態度來對待她的丈夫。妻子以如此敬重的方式,是最能幫助她自己的丈夫能更像主。

當夫妻間難以敬重時

夫妻相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敬重不下去的景況,特別是當自己心中的激情和期待,遇上對方的平淡和堅持,這時經常會迸出激烈火花,造成難以收拾的慘烈局面,叫人心中無法釋懷,也擔心再次面對的恐懼。久而久之,夫妻間不是處於長期焦土抗戰,就是日日漫長嚴冬。如此的婚姻生活自然食之無味,甚至懷疑上帝設立的婚姻,心中還想:「在神凡事都能,只是除了婚姻以外!」其實,仇敵在這個世代對婚姻家庭的攻擊,不單是散播錯謬的性別思潮,企圖改變上帝設立的婚姻制度,且是早早就在婚姻關係中放下更多的誘惑因子,將我們的專注力,從上帝對婚姻的心意挪開,使人們不再對婚姻有盼望,也不願對婚姻再付出努力,當然就更經驗不到神設立婚姻的美好,只能在徒徒哀嘆中勉力守住婚約。
若我們相信婚姻是上帝為祂的百姓設立的,而我們是祂的子民,那婚姻就不只是我們生活的過程,婚姻也會成為我們完成上帝旨意的責任。因此,按神的旨意經營夫妻關係,不是為了要滿足自己在婚姻中的期待,而是要滿足神對我們婚姻的旨意。幸福婚姻是上帝藉著自己和配偶雙方共同努力「連合」的過程,其成果就是「二人成為一體」。因為他們有決心要透過婚姻榮耀神,而非滿足自己的想要。所以,我們唯有尋求神的憐憫,放下老我按真理建造自己的生命,又因為愛的緣故,極力支持成全自己的配偶進入上帝的旨意。因此,夫妻間共同的學習成長,共同經歷祭壇的恩典,相互的認識、牧養和扶持就顯得更加重要,而聖經所教導的敬重,正提供了夫妻相處更新的秘訣。

註1、註2:「WG5092」、「WG5399」為希臘文原文編號。

(作者為家庭事奉處主責牧師)

女人結婚,是換了一個家

「我們…結婚一年了,一年來,她變了很多…」這是一句廣告詞。廣告利用緊湊的6分鐘,生動地描述了新婚妻子如何煞費心思張羅送給夫家一家大小的禮物。原本坐在駕駛座看似冷眼旁觀的丈夫,卻早已細心地觀察到枕邊人這一年來的改變。廣告的結尾也很令人感動,丈夫刻意製造了一段既貼心又頗具巧思的驚喜,慰勞辛苦了一整天的妻子。
今年的農曆春節前,家庭事奉處《新婚教室》也體貼又巧妙的安排了「姻親關係」的單元,這段廣告在課程一開始就掀起了第一波高潮,讓小組員們在原本並不熟識的狀況下,引發了熱烈的回應與討論。

確實,仔細想想,進入婚姻之後,許多婚前不需要過於深入去面對的問題逐一浮現,尤其夫妻本身已經需要花費許多心力去調適因著來自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價值觀、思維模式等差異,若是再加上姻親關係,婚姻生活真的很需要學習如何經營。
課程中透過小組彼此敞開分享,讓我也回憶起妻子在婚前、婚後的「改變」。愈是深入回想這十幾年來的點點滴滴,我就愈能夠體會到「男人結婚,是家裡多了一個人;女人結婚,是換了一個家」這句話真正的涵義。同時,我也意識到需要感謝妻子過去為我們家人所付出的努力。箴言說,「得著賢妻的,是得著好處,也是蒙了耶和華的恩惠。」確實,在很多重要家族聚會場合,妻子總是能夠面面俱到,顧及到大多數人的需要和感受,甚至為此做出一些犧牲。然而剛結婚的頭幾年,妻子細膩的心思與行動,很多時候並沒有得到我太多的讚賞與鼓勵,反而被視為理所當然一般。

課程結束後,師母提醒我要記得向妻子道謝,感謝她這些年來為姻親關係所付出的一切,因此我便將在課堂中所領受的感動整理之後Line給了妻子。除此之外,透過牧師的經驗分享,成為我學習的榜樣,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很多可以努力與進步的空間。而在禱告時,神也透過一扇門與一座橋的畫面,引導我未來的方向與願景,期許自己做好「門」與「橋」的角色,不是像過去一樣讓妻子自己去摸索與姻親相處的眉角,而是丈夫能夠成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橋梁!

(作者為本堂西區傳道)

愛妳在心口要開

要建立一個美好的婚姻,肯定,欣賞,讚美你的配偶是很重要的,就好像要做一道好吃的菜,就需要加入一些的調味料,才不會平淡無味。
結婚二十五年來,我深深感受到讚美配偶所帶來的影響力。結婚初期我是不善於表達的,以為不需要努力和學習,只要靠著我們之間的感情自然會解決一切問題。殊不知這些錯誤的想法,無形中不斷拆毀和破壞我們的婚姻。原以為夫妻結婚久了,就不需要甜言蜜語,其實每一個為家庭努力付出的人,心中還是會有渴望被肯定的時候。現在的我,白天工作時,若有空檔會刻意打電話給她,沒有任何原因,只是關心「妳好嗎?」。回到家後,當媛淑在廚房忙時,我會過去抱抱她,告訴她「辛苦了!」這些動作其實不花很多時間,但效果卻非常好。

讚美像打靶,一般人多以外圈的「外表和成就」為主,但能接近紅心,看到對方的「動機和用心」實在不多。例如太太花很多時間煮晚餐,結果菜色失敗,這時丈夫可以生氣的抱怨味道太鹹,或者選擇看到妻子的用心和努力而體諒她;丈夫在廚房幫忙但動作很慢,妻子可以罵丈夫笨手笨腳,或是看見他願意的心而鼓勵他。只要平時細心、用心的觀察配偶,一定可以找出他的優點,告訴他什麼地方做得真好,真誠地表達你的感激。
而真誠的讚美,打從心中尊重、尊榮配偶才是最重要的基礎。路加福音6:45「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沒有打從心坎的讚美,如同「空誇贈送禮物的,好像無雨的風雲」 。若我的讚美是在敷衍媛淑,她是可以感覺到的。而當我真誠的讚美,她也樂意接受時,我發現我們心靈之間的距離也越加靠近。同樣的,當我常被媛淑肯定和尊榮時,對自己的自信心也與日俱增。我們彼此就像是啦啦隊長一樣,無論球隊是輸是贏,總是用正面的動力來激勵對方。

有人說過「女人四十歳之前的美貌靠化妝品,四十歲以後靠老公保養」,前院長王建煊曾說「一個女人愛上一個怎樣的男人,她就會變成一個怎樣的女人。一個本來很平凡的女人,變得越來越漂亮,越來越有氣質,越來越有味道,那當然是她男人的功勞」。我也相信在婚姻中,配偶可以從對方持續的肯定,欣賞,讚美中建立起自信,從原生家庭帶來的破碎的生命可以被醫治,婚姻關係得以被改變。馬太福音7:12「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此不要再期待對方,就從自己先開始肯定,欣賞,讚美你的愛人,讓我們一起成為「愛妳在心口常開」的情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