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接納、收穫幸福—從精神醫學認識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夢幻父母—允許孩子可以為所欲為,卻不需為自己所做所為負責」,當我們不訓練孩子,孩子就會反過來訓練我們,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夢幻父母。
父母面對管教孩子時,常遇到一種的困境:到底該嚴格管教,還是放任接受?
嚴格管教,易引起孩子對父母的抗拒感,甚至帶來親子關係不和睦;只是放任或一昧接受,可能會使父母的愛淪為孩子情緒勒索的籌碼。
在家庭事奉處舉辦的「父母增能講座」中,台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商志雍醫師談到:「有效的管教,是在情緒上同理支持孩子的心情與感受,但行為上堅持孩子必須承擔自己造成的後果。

讓孩子學習負責

商醫師以教養四象限說明,管教青少年階段前的孩子時,需要以支持(溫和表達)與堅持(堅定原則),表明父母的態度與立場,使孩子信服,同時允許孩子知道:他擁有做選擇的自由,並且要面對自己選擇的後果。讓孩子從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中,學習負責、成長及改變。

另外,在管教過程中,父母也要先學會「自制」,而越重要的事,叮嚀次數要越少。過度重覆的「命令」,最後都會成為孩子耳邊的囉嗦和噪音。惟有不過度干涉的給予孩子選擇自由,才能真正培養出「自制」的孩子。

商醫師也澄清迷思:管教不等於處罰。真正的管教需要包含「教導、訓練、糾正」三步驟:
一、在事前告訴孩子原則對錯;
二、教導後仍持續觀察孩子,是否有執行或遵守上的困難,並予以協助;
三、若最後孩子仍未遵守教導,就要讓孩子的行動或權利被暫停,直到孩子反省且願意接受規則。

儘管糾正當下,孩子可能因父母的要求與自己期待不同,感到心裡不舒服,甚至與父母產生很大衝突,但與傷害不同,傷心是中性的,當現實和我們的期望不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傷心。要明白未來有一天,孩子會感謝你的堅持。

父母不要惹孩子的氣

聖經上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惹兒女氣的後果,留下的可能是關係裂痕或青少年期叛逆的動機。根據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共同針對青少年做的一份研究指出,七至九年級孩子精神疾病狀況整體百分比呈現為下降,其中多數的注意不足過動症(縮寫為ADHD)和焦慮症(包含畏懼症,如怕黑…等)有因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但九年級孩子卻在憂鬱症、成癮等臨床反應的種類呈現上升,顯示這個階段的孩子確實受到情緒行為、困擾、障礙的影響,因此父母在與敏感的青少年孩子對話時,若能以關係優先,使孩子先接收到被接納與安全感的訊號,就能幫助孩子面對管教時有更正向的接受度。金玉良言、人生經驗若能在用心經營的關係中說出,就像包裝上銀網子的金蘋果,成為孩子人生中珍貴的祝福。
而在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上,商志雍醫師建議父母親,和青少年孩子溝通的技巧要由事實著手,來代替「你最近過的怎麼樣?」「你最近心情怎麼樣?」等常見與青少年互動時的開場白。從事實、事件的描述開始引導對話,接著進入孩子個人對事件的想法,最後才詢問他的情緒與感覺。藉由循序漸進的引導與時間累積,讓親密的親子關係在真實敞開的精心時刻中建立。

父母如何面對青少年叛逆

青少年叛逆是很多父母不願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議題,但父母親必須先理解,對孩子來說,面對曾經是自己生活重心的親蜜家人,因為衝突而關係疏離時,他們的內心也會陷入痛苦。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由於處在身心即將轉變為大人的過程,他們或許會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而選擇以各樣激烈方式衝撞身邊的人,此時父母唯一能做的,仍是堅定站穩立場。若青少年反抗父母的決定是一萬次,父母的責任就是要站穩立場一萬零一次。如同十七世紀巴洛克主義畫家林布蘭的畫作“雅各與神摔跤”,畫中神與雅各抗衡時,神一邊用身體阻擋雅各,一邊卻更有能力的右手在支撐著,讓雅各不跌倒。不論孩子在何階段、什麼狀況,父母始終的態度都是支持與堅持。親子衝突,從來無法靠解決問題處理,唯有在支持與堅持中,加上一次再一次付出時間陪伴、接納、傾聽與溝通,走向收穫幸福。

(以上內容摘要自2022年3月2日父母增能講座『選擇接納、收穫幸福—從精神醫學認識兒童情緒行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