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人生,去學飛!

曾經歷家暴,混過幫派,更接受過感化教育…,如今卻成為全國優良教師,並榮獲美國體驗教育學會頒發最高榮譽「實踐家獎」。帶著基督的愛,他要繼續幫助許多家庭和孩子-翻轉人生。

受挫的孩子找到生命的價值,小謀老師從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返台任教,開始帶學生上山下海,2005年更開始帶學生海外遠征。2006年某一天,他跑步完全身疼痛,急診後發現是心肌梗塞,一度被醫生宣告病危。雖緊急進行手術,但因為缺氧太久,心肌壞死太多,醫生警告以後都要避免激烈運動,對他而言「就像宣布死刑」。不服輸的個性,仍堅持鍛練身體,參與數次海外遠征,甚至登上喜馬拉雅山。

「當我想要做的時候,一定很認真專注去做」,這是他做事的態度與毅力,就像發展體驗教育一做就是10多年,雖然剛開始很多人反對,質疑他「去爬個山就是教育、就能拿學分、就能治療?」但小謀老師知道,教育改革要透過很多實踐來證明。

小謀老師試著找家長來談,和孩子一同分享改變,也將戶外體驗、冒險教育做成研究報告,變成可閱讀的資料,之後更發展成為大學部的課程,連教育部也開始補助。「孩子的學習不一定要在室內」,抽象觀念不強的孩子,透過做中學才更能體會。

曾經歷過人生迷惘,他一直希望將「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和「世界的需要」進行連結,去影響、幫助更多人,因此決定帶著學生去改變世界。小謀老師開始推動國際青年志工服務,帶學生去尼泊爾蓋學校,去坦尚尼亞蓋廁所…。藉由服務學習,知道什麼是富足和貧窮,「讓孩子出去走走,看清楚自己是誰」,學著珍惜自己擁有的;領略了生命的價值,學生們開始自發環島募集舊鞋、協助偏鄉改進農產品產銷等,倘若沒有之前生命的體驗,學生也許就無法「看見」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常因被保護得太好而飽受批評,小謀老師提出4點提醒父母和老師們:

  • 不要用框架看孩子或學生,老師不要只注意成績、父母不要只注意孩子是否唸書,要用多元角度來看待孩子,找到孩子的優點。
  • 要找一個平台,能讓孩子去探索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 「陪他走一段路」,這段路包括父母陪著孩子上學,讓親子能有對話時間,也包括陪孩子面對生命的困境,「多些引導,少些指導,不要否認,而要接納」,多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要一味把自己想教的教給孩子。
  • 要「放手」,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在跌不死的範圍,讓他飛吧」。

做孩子情緒的雕塑家!

時序近七月,眼見爸爸節就快到了,許多男士開始尋思起自己是個什麼樣的父親;如果兒女孝順、記得慶祝紀念也就罷了,但如果不然,有些人會看開了,「算了!」然而,總有人會自怨自艾、牢騷滿腹,但真正的問題是「懂得自我檢討的人卻是不多」。

基於傳統文化中父親角色的刻板化,許多時候「父親」真的很遙遠、很不真實,許多孩子都是生活在一個名義上有父親、但卻無父親實質環繞的迷離感覺中。而對我來說,印象中父親彷彿從升小五時才開始又鮮活在自己生命的世界中,雖然「他」事實上是一直忠實地陪伴在我們身旁,只是工作的忙碌與傳統父親的嚴厲角色,總讓我們與他有一層莫名的距離感。

今天忙碌的工作世界,使得許多男士必須將更多的力氣放在事業激烈的競爭中,例如必須放棄休假來掌握生產進度、得接受駐外任務來增加生涯晉升能量……,這些「必須」使得許多孩子在生命的交響曲中彷彿少了父親這個「主調」的旋律,導致播放出來的音樂總少了點「雄壯」與「澎湃」。

而有更多的殘酷現實是,雖然許多父親天天回家,但卻總是與孩子間有一種「錯身」的「迷惘」。忙碌使得父親難得聽聽孩子天籟般的笑語、壓力使得父親沒心情靜下來欣賞孩子滿屋奔跑的光影。許多父親雖然「知道」是應當享受當前的親子樂,但人生卻彷彿宿命一般,難以去逃避重播「自己的父親」在個人成長中的「缺席」劇碼。

父親角色的重要

心理學家說「父親」的角色是具有神聖性的,他應當是保護者(雄性動物之天職)、是情感的穩定者與信任源頭(如精神分析學派所言之「渴父症」),是孩子情緒穩定與對保證確信的的根源。《失去父親》一書作者Wakerman說:「不論他是逝世或遺棄我們,我們都有被拒絕的感覺;儘管如此,父親仍是我們心中一股無法抵擋的力量,一個理想標準,一個準則,無人能及。」

一個缺乏「父愛」的孩子會遭遇什麼景況呢?德國心理學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所著《沒有父親的社會》指出沒有父親的兒子,心理會出現一個空洞,裡面會住進惡魔,惡魔會不斷告訴他說:「父親很差勁,父親很邪惡。」因此一股莫名的恥感、被背叛的憤怒、被剝奪的失落油然而生,也因此一個被傷害的生命於焉形成,甚或進一步循環傳襲,繼續帶給他自己下一代、下下一代更多的噩夢與傷害。

人們都相信「人是情感的動物」,人在成長的歲月中首先需要被呵護照顧的就是「情感」。有許多研究發現,嬰兒的存活率與所接受「愛」的多寡呈正相關,有好的物質條件但沒愛,仍然挽不回孩子寶貴的性命,這時只能藉著上帝的愛才能蒙恩惠、得憐恤。所以聖經上說:「因為孤兒在你耶和華那裡得蒙憐恤」(何十四3),由此可知「情感的照顧」是父母面對孩子時的一項天職與榮耀。

記得有一個廣告描寫到,一個忙碌的父親在深夜裡、仍然急著要為過生日的女兒找到她期待的長頸鹿娃娃當禮物,透過畫面我們看到父愛的光輝,這個父親的愛將充充滿滿在他女兒裡面,以至於她也能學會如何去愛她的孩子、也進一步能去愛別人。

父親如何雕塑孩子

忙碌的父親究竟應如何在孩子的生命中「雕塑」孩子的性情呢?以下是一些揉合學術研究與生命經驗的建議:

一、承認孩子也有他的情緒:許多父親除了沒時間「理」孩子的情緒外,另一個問題就是「不認為」孩子也會有情緒或有權力表現情緒。傳統儒家的庭訓就是「節制」、「壓抑」,許多父親也以此來要求孩子,許多對話就反映了「否定」孩子情緒的事實,如「閉嘴」、「不要再說了」、「你敢哭看看」、「我說了你還敢頂嘴」等。我們要開始改變這些對話習慣,但首先要先確信「孩子也會有情緒的」,對孩子情緒的接納、甚或包容,才能進一步帶到「教導」裡來,因為藉由「接納」,好的關係已經建立起來了。

二、做孩子情緒的「製造機」:你的情緒模式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對象,你安定、你穩重,孩子就安定穩重,你毛躁、不莊重,孩子就毛躁、不莊重。要記住父親是孩子行為的認同對象,Bly(1990)說父親給孩子是一種「內在戰士」的啟發,包括學會一個「戰士」應該具備的自重、紀律及寬容。古人喜歡說「虎父無犬子」的經驗論,相信多少反應出這種歷史循環的意義與效應來。

三、父親是孩子經歷「新情緒」的創造者:年幼時父親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的創造者,國外學者說父親是兒女的大玩偶,是遊戲世界的開創者,許多時候父親對於2至3歲孩童之探索、創造行為影響深遠(Erickson, 1963)。許多人再回憶起他(她)第一次玩了什麼、第一次買了什麼或第一次去哪裡時,發亮的眸子中閃耀出父親厚實安定的身影,即使年入老邁,但那在父親大手護庇下的安全感、踏實感,卻仍然那麼鮮活地迴盪在腦海中。一個常帶著孩子探索的父親,將給予孩子豐富無比的心靈世界,一股「熱切」、「是什麼?」、「衝!」的昂揚熱情將永遠伴隨孩子生命的成長。

四、父親是孩子學會「高貴」情緒的楷模:「寬恕」、「憐憫」、「包容」、「忠實」、「犧牲」等。神賜予人類高貴的情緒與情操,許多時候都是透過父親的身教言教而深深烙印在兒女的心中。許多緬懷父親的文章,作者開場白常是「父親待鄰里的寬厚風範是我一輩子的榜樣」,又如「記得父親常到員工家裡噓寒問暖,這種長者風範對於我管理的風格有極大的影響」,華人常言的「庭訓」、「潛移默化」正反映出這種代代相承的祝福與幫助。

五、父親是孩子情緒的最佳依靠與安慰:許多人都記得當被外人欺負時,一句常說的話就是:「我要回去跟我爸爸說」。父親是孩子失望、挫折情緒的最佳避風港,聖經中路加福音十五章20節內提到浪子醒悟過來,「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這裡提到浪子往父親那裡去,因為許多孩子知道「父親的原諒才是真正的赦免」(這話無意貶抑母親的地位,只是在表明父親在孩子情感深處的不可或缺性)。

同時,父親也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安慰與支持,一個人不論是成或敗,得到父親的肯定是每個人必要的冠冕。換言之,父親是孩子真正的酬賞者。「神鬼戰士」一片中描寫篡位前的王子一直期待得到父親的賞識,進而完成繼承王位的美夢;「十月的天空」一片則描寫完成火箭發射的孩子,一直期待父親的蒞臨現場與嘉勉。如今許多父親自外於這無比榮耀與尊崇中,對孩子的成就冷冷淡淡,孩子生命成長中的重要的典禮與活動也「懶」得出席,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做父親的應該要把握機會,藉由安慰、鼓勵,建立起孩子永遠安定的自信與自在的情緒來。

六、孩子從父親那裡學到了「被信任」、「被按手繼承」的莊嚴情緒:父親是孩子忠誠、英雄相惜等情感的啟蒙者。當父親用信任的眼神看著孩子並且要孩子往前走時,此時是孩子學習「斷奶」的開始,一件事又一件事不停地「斷奶」,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這樣的過程是一種「用信心斷奶」的過程,而孩子也將經歷如人類學家Mircea Eliade所稱的兩種方式:第一,和雙親分離;第二,藉「啟蒙傷口」下「尊容的傷害」來強化生存能量。

在這個過程中,親子雙方都共同承擔著情緒上一定程度的「不捨」、「依戀」及「擔憂」,但這是必須勝過的。例如當孩子第一次離家參加童子軍營隊、入營服役、努力預備明天的公司面試,對父親而言,雖明知孩子將吃許多苦,也將遭遇必然之挫折,但父親對孩子的「相信」,將能克服許多艱難並幫助孩子達成目標,而這將成為孩子情感上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也是在挫折中能持續奮發的力量源泉。

在父親節前夕,謹用此拙文和所有好朋友一起分享做爸爸的一些心得。個人非常喜歡作家Erma Bombeck所寫的一段文章「小時候爸爸像冰箱裡那盞燈,家家都有一個,只是沒有人知道,門一關上,父親那一盞燈會做什麼!」爸爸像一盞燈,孩子隨時找得到,如果他願意的話。我們「內在的父親」——天父就像一盞燈,一直陪伴著我們,也為我們立下了父親的好榜樣。在這樣的感恩的日子裡,且讓我們一起祝福自己的父親,也讓我們成為一位能帶給兒女祝福的好父親,謹共勉之!

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和福分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

兒女是神給我們的賞賜和產業!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錄,比較少機會和他們互動,等到自己有小孩後,就特別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回想起大兒子子謙出生後,身為新手爸爸的我,必須要學習換尿布、餵奶、幫小孩洗澡等,雖然很辛苦,但我卻非常享受其中。

其實一開始在子謙出生時,我只覺得陪伴孩子是例行公事,若不去做老婆就會生氣,但後來發現孩子能夠體會我付出的一切,會和我說「謝謝」、「辛苦了」,聽了就很窩心。到了二女兒心祈、小兒子子揚陸續出生,對於陪伴他們更是駕輕就熟,即使老婆有事外出,我也可以一人包辦餵他們吃飯、洗澡和睡覺,有一次紀錄是六點多就把他們打理完畢,全部上床睡覺,現在想起來很有成就感!

透過和小孩相處,可以更體會天父爸爸對我們的愛,更明白在我們還不懂事的時候,祂的愛是何等的真實。有好幾次孩子們真的講不聽,我當下也會產生情緒,甚至真的發飆、大聲吼孩子們,孩子當下也嚇到,後來自己冷靜的時候,會很自責難過。有一次天父就對我說,當我最不成熟的時候,祂也是愛著我;我要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他們和愛他們,而不是用我的眼光來看他們。後來我也學習和孩子說對不起,請他們為我禱告。感謝主,他們都願意接受我的道歉,讓我們可以在愛中彼此包容。

成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恩典,就是看見他們不斷地成長和進步。他們隨著年紀不只長高,更重要的是和上帝的關係也不斷成長。每次看見他們在主日學結束後,把手工作品和我分享,回到家跳主日學的「天國八福」給我看,我心裡就非常快樂。當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為我代禱。看見他們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走在上帝的心意裡面,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恩典。

國中時學到朱自清的「背影」,非常有感觸。記得有一次半夜我發高燒,爸爸背起我去看醫生,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當我成為一個父親後,更感恩父親對我們的愛,付出的金錢不用說,更是常常關心我們的需要,每次都要留最好的給我們。父親也常告訴我「家庭」最重要,他以家庭為重,成為我很好的榜樣,也是三個孩子最棒的阿公。感謝有父親,成為我們這個家的祝福!

成為一個爸爸

女兒甜甜今年七歲了。我跟內人在弟兄姊妹的熱情邀約下,在她生日當天,到他們家參加為我女兒舉辦的生日餐會。

主辦人是一對新婚一年多的夫妻,一向在教會小組裡是我們的好同工,對甜甜疼愛有加。當天還準備了氣球跟掛旗,把家裡布置得熱鬧非凡。女兒在午宴時就直嚷著要切蛋糕,不時在主人家跑跑跳跳甚是開心。主辦夫妻前一晚就忙著準備食材,整個上午花時間蒸煮煎炒:墨西哥捲餅、牛肉、生菜鮪魚玉米…,為全小組出席的人帶來一桌滿滿的愛。席間大家聊生活,聊心事,熱情的女主人還不斷端出熱騰騰的佳餚,直到再也吃不下。

切蛋糕後是女兒最驚喜的時候,一吹完蠟燭,弟兄姊妹們就紛紛拿出神秘禮物說「祝甜甜生日快樂」!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第一次的生日餐會有這麼多叔叔阿姨的祝福,是一份意義非凡的愛。「這是送給妳的畫筆」、「這是給妳的聖經故事書」…,女兒拆了一個接著一個禮物,滿滿一個大袋子還裝不下。

下午結束回到家後,我打開電腦,讓甜甜看著她剛出生時,我隔著育嬰室玻璃用手機拍著她待在保溫箱裡的影片。

「這是誰啊」?女兒問。

「這是妳」,我說。

「我怎麼這麼可愛啊」女兒看著螢幕裡的自己,驚訝說。

「妳是天父爸爸給我們最可愛的禮物」我說。

「我為什麼在保溫箱裡哭」

「我不知道。要問妳啊,因為那就是妳啊」我說。

 

成為一個爸爸,是一段領受禮物的過程。

從小曾經以為豐盛不屬於我。在我唸小學時,家庭經濟窘迫;父母為了工作不斷搬家,前前後後因著搬家,我跟弟弟讀了五所小學。算算就讀小學的六年間,幾乎是過完一個暑假就得轉學一次。但是從女兒進入我的生命中,我的眼光不一樣了,開始體會天父爸爸近乎奢侈的慷慨。「主啊,祢的供應、豐盛和保護常常與我的女兒同在」,每晚睡前總會按手在她身上禱告。成為爸爸之後,更深知道爸爸的對孩子的渴望就是希望孩子經歷豐盛、並盡力要保護他們平安。

「鞋子掉進捷運軌道,隔天捷運站務人員找到了」,這是女兒三歲時的見證。

「抽中公立幼兒園」,這是女兒四歲時的見證。

「放學沒等到媽媽就自己跑出校園,還好在學校不遠被其他班老師遇到…」,這是女兒六歲時的見證。

從她出生到現在,天父爸爸的愛就是這樣令人既震撼又滿足。讓我生命中那些不安定、不安全、不配感、自憐、窮乏感、憂慮和錯誤的價值,一次一次被拔除拆毀,都因著天父爸爸從不吝惜賞賜祂有形、無形的豐盛。

每一次看見孩子是如此的被天父看顧,如同聽見天父對我說「你現在還覺得不配領受豐盛嗎?繁榮昌盛是我的心意!」

(作者為本堂青年牧區帶職區牧)

蘇打綠鼓手史俊威與牧師父對談——曾彼此流淚認錯,父勉兒敬畏神!

「我很認真做一個父親,如果我有做不好的地方,我要向你認錯,但你也接納我的不完全,我不是一個完全的父親……。」這是史雲光牧師,向兒子最真摯的告白。

「認真、誠實、負責,是我們家的家訓。」知名樂團蘇打綠的鼓手史俊威分享,父親史雲光牧師,面對自己的叛逆,總能冷靜以對,並以許多的禱告,領其走在神的正道。走入演藝圈的史俊威,也以敬畏神的心,不做違背真理之事,並以禱告與神同行!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拉基書4:6

向兒子流淚認錯,父子關係恢復

今(7)日,台北靈糧堂舉辦「爸氣十足」父親節特別主日,邀請到蘇打綠(或稱魚丁系)樂團鼓手史俊威,以及在香柏牧區服事的父親—史雲光牧師,分享父子關係的心路歷程。

史雲光的父親是第一代基督徒,承接父親看重的「家訓」—認真、誠實、負責,也以此原則教導孩子。

沒想到,兒子史俊威國中時,有次同學來到家中玩,談到史俊威在學校與家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讓史雲光感到震驚,並開始省察自己,是否有哪裡做得不好?

晚上,他與兒子深切懇談:「我很認真做一個父親,我的嚴格傷到你…如果我有做不好的地方,我要向你認錯,但你也接納我的不完全,我不是一個完全的父親…。」史雲光流著眼淚,向兒子認錯,兒子也流著眼淚回應,表示原諒。這是父子間第一次誠實訴說彼此的不完全。

進入演藝圈,堅持不做違背神的事

史俊威從國中到大學都是叛逆期,進入演藝圈後,面對許多誘惑和試探,卻不致偏離真道的主因,是因謹守父親家訓—認真、誠實、負責,對於自己說過的話,都盡力做到。面對媒體,也不說違背神原則的話,且不去做違背真理的事。

對於父親面對問題的態度,史俊威印象相當深刻。高三時,他因睡過頭而錯過補考,並未拿到畢業證書。

當時,叛逆的他,心想會遭到父親的責罵和處罰,父親卻非常冷靜地問他:「你接下來想要怎麼做?」此時,史俊威心中反而驚覺事情的嚴重性,因父親冷靜的態度,使他往後每當面對問題時,會回去找父親,而非遠離。

史雲光從原本的嚴格,轉變到對於兒子走音樂路的高度支持,其坦言,兒子從小就很有自己的主張,很固執,並不好溝通。當史俊威讀完八年大學終畢業後,預備要玩樂團,史雲光只告訴兒子:「人生路長遠,凡事都要禱告!」

兒子出道過程,史雲光夫婦積極參與,一同禱告尋求,並提醒兒子:「要遠離惡事,不要犯罪,因為犯罪是屬魔鬼的,」寫歌時可以禱告,若領受聖靈感動,又敬畏神,神必使他居上不居下,作首不作尾!

史俊威說,自己真的是一個很叛逆的孩子,但父母有很強大的「心臟」,因為他們有很多的禱告,將一切問題都「丟給神」。從父母的生命榜樣,史俊威學習到,與神同行的關鍵,是從密切禱告而來,因此往後生活大小事,他都會從禱告開始!

看顧家中親屬,是神的心意

接著,由廖承增牧師分享主日信息。瑪拉基書4:5-6,「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這是天使對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所說的話。

瑪拉基書4:1也說,「萬軍之耶和華說:那日臨近,勢如燒著的火爐,凡狂傲的和行惡的必如碎稭,在那日必被燒盡,根本枝條一無存留。」

當末後審判日子來臨時,兩代之間的問題、人心是否能歸主,在末世將成為很大的問題;家人間親密關係的斷裂,就如同燒著的火爐。

家庭好像一艘船,過去傳統上「男主外、女主內」的方式,如同划著船的兩邊前進,如今時代改變,女性也加入工作行列,男性同樣也應學習重視家庭養育,承擔照顧責任。

但若兩人都僅專注職場,只划著船的同一邊,那麼這艘船隻將原地打轉;孩子若缺乏父母的照顧和養育,將成家庭問題。

如同提摩太前書5:8所言:「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

兩代同行:尊榮父母,以神的話教養孩子

21世紀,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家庭危機,在無父的世代,許多孩子失去父親陪伴,或是在父親錯待中成長,以致關係嚴重疏離,造成人格無法正常發展。父親不要認為有賺錢,就是完成責任,而是要學習回到家中,學習親子教育。

以弗所書6:2,「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聖經中的孝敬,不同於華人所說的孝順,而是指「尊榮」父母。當學習尊榮父親時,會從中得到愛的祝福,以及品格、靈命與文化上的產業;若我們心裡有所抵擋,虧損的反倒是自己。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父親則要教導孩子,關於上帝的美德和能力,致力教導神的話。

最後,廖承增分享詩篇16:4經文,「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以此提醒,孩子或父母都不應是我們的神,無論家庭遇到多大難處,透過禱告交託給主,必定能從中找到出路!

(原文刊登自 基督教今日報 |2022爸氣十足父親節特別主日 活動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