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在意你!

《兒童親子啟發 | 課程心得》

身為兒主老師的我,原本抱持著學到一、二招,回去好好「教養」我的孩子,但上課之後,卻發現作為家長的我,才需要好好地被「教養」。

啟發~兒童親子教育課程所傳遞的並非如何去「改變」小孩,使他們變乖、變懂事、變有禮,而是一步步的幫助家長如何以身作則,活出價值觀,然後才能好好地引導孩子。「孩子是大人的鏡子」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如果我們沒辦法照著自己所說的規矩去做,孩子們又如何能甘心樂意的去遵守呢?

五個主題課程:建立穩固的根據、滿足兒女的需求、為兒女立界線、教導健康的人際關係和父母的長期目標,透過影片和手冊點出一些常見於生活中的問題,讓我們能夠再一次省察與孩子相處時,是否誤踩了地雷,使得親子關係不再親密甚至破裂?例如,在「傾聽的力量」這部分,提醒我傾聽孩子說話時要給予全部的注意力,讓孩子知道我的在意;要對孩子的生活表示關心,聆聽他們有興趣的事;不要叫孩子閉嘴,容許他們表達負面情緒;複述孩子說的話,並重覆他們所說的話,來引導他們說出感受,發掘出真正的問題來。

傾聽對我而言很不容易,因為在專注投入工作期間,常常無法分心聽孩子說話。但是經過啟發親子課程的反思之後,現在我會特別找出一段時間,放下一切,輔導他們念書,也傾聽他們在學校的問題以及分享。當我開始這麼做時,發現他們不但成績有所提高,而且對學習也抱有較高的熱忱。以前我問他們學校如何時,他們會說:「就這樣啊」、「沒什麼不同」、「沒什麼想說的」。現在,他們會說:「我開始喜歡歷史了」、「十月十日是同學兔子的生日,我們要準備禮物哦」。其中差別,就是我「真正」去聽他們想說的話。

除此之外,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教養小孩時,我極度避免重覆以前父母的教養方式。但在課程裡,無可避免地會想到他們在教養我時的點滴,發現他們其實也很愛我,只是用錯了方式。能在這次課程中,在內心與他們和解,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接下來,我會繼續上啟發~青少年的親子教育課程,期望我們家能在養育孩子的路上,遵行上帝的心意,使他們都走在正道上,阿們。

(作者為本堂信義靈糧福音中心會友)

關係不再一樣

《兒童親子啟發 | 課程心得》

我的女兒小學5年級,算是青少年前期。在參加「青少年親子啟發課程」之前,她很少主動跟我分享學校的事,倆人的關係時而親密、時而緊繃。但就在為期5周的的課程當中,天天操練所學到的武功祕笈,我和孩子的關係變得不一樣了。一下課回家,她會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一天的點點滴滴,並開心地在廚房和我一起料理晚餐、或平靜地表達她的負面情緒…。真是太神奇了!

青少年就像是毛毛蟲轉變的過程,因為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此時正在發育,它掌管了情緒以及衝動控制,加上波動的荷爾蒙,都影響了他們的行為。青少年想要自己看起來很酷,想融入團體,又有歸屬壓力,很容易向同儕屈服,所以需要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可以跟孩子建立親密穏固的關係,那就會讓孩子喜歡自己。當孩子有自信時,就有能力對同儕說「不」。其實我們要做的很簡單,就是告訴他,我們愛他,聽他說話。聽孩子談自己的想法,他們想擁有解決問題的自由、想探索,勝過想聽父母的意見。當孩子信任你時,彼此就可以談更深入的話題。傾聽就是愛,當孩子覺得被愛,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可以不用懷疑父母,是否喜歡他們?因為我們是愛他們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愛他們的表現。

當我們感到飢餓、焦慮、孤單和疲累時,怒氣很容易伴隨而來,更何況是孩子。生氣本身並沒有錯,但容許孩子用言語來表達怒氣,好好的說出來。這是個重要時刻,父母要以成熟的方式來控制自己,不要用生氣來回應孩子的生氣。雅各書1:19-20「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存溫柔心,專注的聽孩子說話,跟孩子談他們擔心的事,並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放輕鬆。

其實孩子很在意父母的想法,讓我們學習容許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不嘮叨、不批評、不論斷。讓我們在家營造一個青少年友善的空間,一個安全和接納的地方。當孩子面對失敗和拒絕的時候,家可以成為他們的避難所,一個學習良好價值觀的地方,學習處理怒氣,解決衝突…等。歡迎一起來經歷親子關係神奇的改變。

(作者為本堂東西中區會友)

充電休息~親子關係新啟發!

《兒童親子啟發 | 課程心得》

我是一位全職媽媽,育有四歲及七歲的兩個孩子,家庭美滿,但一直以來為孩子寫作業、吃飯、睡覺時間等問題所困擾。

今年有幸參加了教會春季的「啟發-兒童親子教育課程」,連續五週的課程中,學員們一起欣賞了國外教育影片,有大量的時間交流討論、上台分享,還能享用溫馨可口的下午茶,讓我們口開心開,又能一起禱告結束,身心靈都獲得充電休息。

課後發現自己給孩子及先生均有超高的標準,讓他們不知如何達成。我想,與其讓抱怨、辱罵…充斥家庭,還不如運用上課所學絕招,「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孩子愛的語言」及「善用幽默感」等的原則,將家庭氣氛巧妙轉化。

陪孩子作業方面,我設定分段小目標,取代全部在一小時內完成。孩子完成簡單幾行,就藉機鼓勵;若他沒完成,也會安慰、包容或打氣。使他一直想挑戰加速、全力投入,最後很快的完成今天的功課,大大改善每晚家庭氣氛。

教養需要幽默感。例如:夏天乘坐發燙的腳踏車前大喊:「烤屁股囉!」孩子們通常會歡樂的跳上車。哥哥寫英文句子常常不會空格,提醒他:「每個單字中間都有媽媽的愛心喔!」哥哥就記得了。不罵孩子的感覺真輕鬆!

另外很大的改變是,以往睡前會借助衣架揮來揮去,現在發現原來孩子睡前是要「充飽愛」!不厭其煩地陪伴聊天、說故事、說優點、禱告,孩子晚上夜驚的次數,怕黑的問題都減少很多,連我心裡也更踏實了!

夫妻關係,優於親子。最近把飯菜水果「首選」先端給先生,如:最大顆的藍莓,最好吃的煎蛋。先生非常高興,感到被尊榮,他連續接送孩子,帶去吃飯,毫無怨言,往神隊友之路大躍進。

課程提醒「安排固定家庭時光」。對於經常煮晚飯的我們家,無疑是很大的鼓勵,因為這樣的餐桌時光,相信會是孩子的珍貴回憶。我也了解到沒有人是完美的,有做的好、也有做不好的地方,有人在前面、有人在後面,大家一起成長,朝著合於真理的方向邁進,真好!

(作者為本堂東西中區會友)

家有青少年? 渴望彼此更靠近…          

《青少年親子啟發 | 課程心得》

得知「啟發青少年親子教育課程」的訊息後,掙扎許久終於在截止日前報了名,沒想到家母的身體出現問題,需立即住院,其間還動了手術住進加護病房,奔波醫院的疲憊使我幾乎要放棄上課了。

但女兒上高中後,與父母之間似乎有了一條鴻溝難以親近,彼此的溝通也越來越不順暢,實在想要突破!於是抱著如果真的太累就放棄的念頭,先上第一堂課吧!

開課了,提前進教室一看,哇!怎麼有這麼多點心和水果呢?同工熱情的招呼大家自由享用,我們一邊品嚐可口的點心、一邊輕鬆地與同組的來賓分享教養孩子的點點滴滴,好像在跟朋友喝下午茶一樣,頓時連日來的壓力就被釋放了。

分組也有很貼心的安排,同桌的來賓大都是子女年齡層相近的、或是子女正在經歷青少年的「風暴期」,所以彼此分享很容易切入主題,由於都有類似的狀況、和追求突破的心情,現場的氣氛讓大家很願意敞開分享自己的難處和經驗。

課程進行的方式是採用小組分享、與看影片交叉進行。影片中聽到了很多父母跟他們的青少年子女來分享他們的想法、和過去衝突的經驗,並加入教養專家的講解和應用提醒。看著影片中的父母和青少年的對話時,不禁莞爾,想來不分中外,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都會經歷這段衝撞期。對我最大的提醒是:青少年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情緒管理、健康的溝通方式,學會為自己負責任;父母則是學習慢慢放手,以幫助子女邁向成熟和獨立為最終的目標,一方面要滿足青少年被愛、被接納的需求,一方面幫助他們去面對重大的事情、作正確的選擇。

課程中的練習及課後的作業,也幫助了我調整跟孩子的相處模式,改善彼此間的關係。有一課是關於有效的溝通,其中一個技巧是「複述孩子說的話」,重點是使用一些他們自己的語句,尤其是感受的部分。課堂上交互練習時,當我扮演父母、來賓扮演青少年時,發現自己不得要領,可見我平時跟孩子交談時可能沒有留意傾聽,而且忽略他的感受。反之當我扮演青少年時,被扮演父母的來賓一直追問時,漸漸感到不耐煩,覺得為何同一件事要反覆追問?想來當我們不得要領地反覆問時,他們應該也有同樣的感受。

五堂課五個單元主題,帶出活潑又切身的教養原則,同組的來賓在下午茶的時光中,親近又放鬆的討論分享,培養出革命情感,又學到實用的好方法。很慶幸參加了這樣的課程,期待下一次開課時能邀請朋友一起來學習。

(作者為本堂東西中區會友)

親子溝通的故事

衝突後的談心,帶來美好 / 許瓊華(母親)

大女兒這次從美國回台,我們起了一個衝突,起因是她和朋友去台東三天,卻沒有給家裡一通電話或是一個訊息。

這三天,我把平時靜音的手機鈴聲打開,並且時常拿在手上,深怕錯過任何一個她的消息。雖然我非常瞭解女兒是個成熟、負責的孩子,在美國兩年多都是獨自一人面對所有的挑戰。但是三天沒有任何音訊,我實在是擔心。

當她如約定的時間準時到家,我沒有給她好臉色,心情其實是擔心,說話卻耐不住性子。我對她說:「你出門在外都不需要報平安嗎?出去像丟掉的一樣!」沒想到女兒竟回應我:「媽,我已經29歲了。」,立時,我爆炸了。我感到被冒犯,且震驚於女兒所用的字眼,自己也用了不好的口氣回覆。

回到房間不久,女兒寫了一則訊息給我,大意是說明她是真的沒想到要報平安,無意造成冒犯。但我仍然很難釋懷。二天後,我們花了一個多小時談這件事。我真誠的告訴她,孩子報平安是我的需要。女兒則說明她獨立生活久了,沒有想到要報平安。我又提出,那妳只要說出「沒有想到」就好,為什麼要用「已經29歲了」來回覆呢?

這段對話意外引出了女兒的痛。原來她不想說出真實的感受,是因為過去親子溝通不好的經驗。在我面前,她即使已經小心翼翼,卻總是達不到我的要求。我愣住了,我一直以為母女間有良好的關係、順暢的溝通,以為自己是懂得聆聽的人,但原來女兒心底深處充滿恐懼、壓抑。

我慢慢說出對她的欣賞、信任。她每天與主耶穌親近的關係,願意把主放在首位,任何一個決定都會跟主耶穌談一談。我非常欣賞她生命的成熟,甚至是我想要學習的。女兒終於放下防備,眼淚一滴滴流下。想起她小時候哭泣時,我曾對她說:「哭什麼哭,應該哭的人是我!」之後將近20年,她在我面前是不流淚的!她的纖細、善感跟我的特質大不相同,但感謝主在衝突化解的過程,醫治女兒的恐懼,也給我悔改的機會,讓我們母女的心緊緊靠在一起!

在心與心的連結中化解衝突 / 呂冠儀(女兒)

我從2015年至美國求學,並於2017年五月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在美國這過去兩年半,都會在聖誕節前後回台幾週。過去回台時,我都沒有與家人起衝突,看起來我們的關係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此次回台前,我竟有極深的恐懼,甚至慌到不想回來面對。原因是我在畢業後,生活有很大的變動。因著經濟獨立,似乎在與父母的分離、和自己長大成人方面,都有一個轉捩點。我開始意識到以前因著壓抑而不認識的自我;在美國「自由沃土」的孕育下,我也「回不去」過去壓抑內心的生活。或許是隱約知道,自己的轉變,若是真實地呈現在父母面前,勢必要有衝突;而我過去對衝突的經驗幾乎都是負面的,認為到最後,我的感受總是被犧牲。既然如此,我為何還需要表達?不如相安無事就好。

12月底我和摯友去台東旅遊。在外獨立習慣的我,出去三天,完全沒有想到需要向家人報平安。回到家後,卻因此第一次與母親起正面衝突,這是我沒有遇過的狀況,也不知道如何收拾。

兩天過後,我們坐下來談。在溝通過程,我仍然擔憂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因為過去與母親相處經驗中,我似乎不被允許有不同的想法。我恐懼若是說出來,又要再經歷到一次「妳的想法不正確」的評斷。雖然擔憂,但我還是決定勇敢表達,「我覺得妳看我是18歲,而非29歲。」「好像我還是個青少年,有權力決定一點事情,但沒有權力能決定在我範圍內的所有事情。」母親停頓了一下,回答「我沒有把妳當成青少年。我知道妳一個人在國外生活很辛苦,要面對那麼多事情,若不是能力強,怎麼能做到?我也知道妳很成熟,有些地方甚至比我還要成熟,因此我有些事還會問妳的意見。」

這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預料,我因著很深的被理解,眼淚不聽使喚地掉了下來,原本築的厚厚高牆,也塌了下來。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溝通的美好。若不是因著跨越恐懼真實地溝通,我沒有機會體會到,原來母親是理解我的。我們的想法、需要,可能不一樣,但當她願意傾聽和理解我們的不同,她的「需要」對我而言便不是一條「律法」,而是出於愛的「表達」了。原來,這才叫做心與心的連結!

(作者母女為板城福音中心會友)

翻轉人生,去學飛!

曾經歷家暴,混過幫派,更接受過感化教育…,如今卻成為全國優良教師,並榮獲美國體驗教育學會頒發最高榮譽「實踐家獎」。帶著基督的愛,他要繼續幫助許多家庭和孩子-翻轉人生。

受挫的孩子找到生命的價值,小謀老師從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返台任教,開始帶學生上山下海,2005年更開始帶學生海外遠征。2006年某一天,他跑步完全身疼痛,急診後發現是心肌梗塞,一度被醫生宣告病危。雖緊急進行手術,但因為缺氧太久,心肌壞死太多,醫生警告以後都要避免激烈運動,對他而言「就像宣布死刑」。不服輸的個性,仍堅持鍛練身體,參與數次海外遠征,甚至登上喜馬拉雅山。

「當我想要做的時候,一定很認真專注去做」,這是他做事的態度與毅力,就像發展體驗教育一做就是10多年,雖然剛開始很多人反對,質疑他「去爬個山就是教育、就能拿學分、就能治療?」但小謀老師知道,教育改革要透過很多實踐來證明。

小謀老師試著找家長來談,和孩子一同分享改變,也將戶外體驗、冒險教育做成研究報告,變成可閱讀的資料,之後更發展成為大學部的課程,連教育部也開始補助。「孩子的學習不一定要在室內」,抽象觀念不強的孩子,透過做中學才更能體會。

曾經歷過人生迷惘,他一直希望將「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和「世界的需要」進行連結,去影響、幫助更多人,因此決定帶著學生去改變世界。小謀老師開始推動國際青年志工服務,帶學生去尼泊爾蓋學校,去坦尚尼亞蓋廁所…。藉由服務學習,知道什麼是富足和貧窮,「讓孩子出去走走,看清楚自己是誰」,學著珍惜自己擁有的;領略了生命的價值,學生們開始自發環島募集舊鞋、協助偏鄉改進農產品產銷等,倘若沒有之前生命的體驗,學生也許就無法「看見」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常因被保護得太好而飽受批評,小謀老師提出4點提醒父母和老師們:

  • 不要用框架看孩子或學生,老師不要只注意成績、父母不要只注意孩子是否唸書,要用多元角度來看待孩子,找到孩子的優點。
  • 要找一個平台,能讓孩子去探索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 「陪他走一段路」,這段路包括父母陪著孩子上學,讓親子能有對話時間,也包括陪孩子面對生命的困境,「多些引導,少些指導,不要否認,而要接納」,多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要一味把自己想教的教給孩子。
  • 要「放手」,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在跌不死的範圍,讓他飛吧」。

做孩子情緒的雕塑家!

時序近七月,眼見爸爸節就快到了,許多男士開始尋思起自己是個什麼樣的父親;如果兒女孝順、記得慶祝紀念也就罷了,但如果不然,有些人會看開了,「算了!」然而,總有人會自怨自艾、牢騷滿腹,但真正的問題是「懂得自我檢討的人卻是不多」。

基於傳統文化中父親角色的刻板化,許多時候「父親」真的很遙遠、很不真實,許多孩子都是生活在一個名義上有父親、但卻無父親實質環繞的迷離感覺中。而對我來說,印象中父親彷彿從升小五時才開始又鮮活在自己生命的世界中,雖然「他」事實上是一直忠實地陪伴在我們身旁,只是工作的忙碌與傳統父親的嚴厲角色,總讓我們與他有一層莫名的距離感。

今天忙碌的工作世界,使得許多男士必須將更多的力氣放在事業激烈的競爭中,例如必須放棄休假來掌握生產進度、得接受駐外任務來增加生涯晉升能量……,這些「必須」使得許多孩子在生命的交響曲中彷彿少了父親這個「主調」的旋律,導致播放出來的音樂總少了點「雄壯」與「澎湃」。

而有更多的殘酷現實是,雖然許多父親天天回家,但卻總是與孩子間有一種「錯身」的「迷惘」。忙碌使得父親難得聽聽孩子天籟般的笑語、壓力使得父親沒心情靜下來欣賞孩子滿屋奔跑的光影。許多父親雖然「知道」是應當享受當前的親子樂,但人生卻彷彿宿命一般,難以去逃避重播「自己的父親」在個人成長中的「缺席」劇碼。

父親角色的重要

心理學家說「父親」的角色是具有神聖性的,他應當是保護者(雄性動物之天職)、是情感的穩定者與信任源頭(如精神分析學派所言之「渴父症」),是孩子情緒穩定與對保證確信的的根源。《失去父親》一書作者Wakerman說:「不論他是逝世或遺棄我們,我們都有被拒絕的感覺;儘管如此,父親仍是我們心中一股無法抵擋的力量,一個理想標準,一個準則,無人能及。」

一個缺乏「父愛」的孩子會遭遇什麼景況呢?德國心理學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所著《沒有父親的社會》指出沒有父親的兒子,心理會出現一個空洞,裡面會住進惡魔,惡魔會不斷告訴他說:「父親很差勁,父親很邪惡。」因此一股莫名的恥感、被背叛的憤怒、被剝奪的失落油然而生,也因此一個被傷害的生命於焉形成,甚或進一步循環傳襲,繼續帶給他自己下一代、下下一代更多的噩夢與傷害。

人們都相信「人是情感的動物」,人在成長的歲月中首先需要被呵護照顧的就是「情感」。有許多研究發現,嬰兒的存活率與所接受「愛」的多寡呈正相關,有好的物質條件但沒愛,仍然挽不回孩子寶貴的性命,這時只能藉著上帝的愛才能蒙恩惠、得憐恤。所以聖經上說:「因為孤兒在你耶和華那裡得蒙憐恤」(何十四3),由此可知「情感的照顧」是父母面對孩子時的一項天職與榮耀。

記得有一個廣告描寫到,一個忙碌的父親在深夜裡、仍然急著要為過生日的女兒找到她期待的長頸鹿娃娃當禮物,透過畫面我們看到父愛的光輝,這個父親的愛將充充滿滿在他女兒裡面,以至於她也能學會如何去愛她的孩子、也進一步能去愛別人。

父親如何雕塑孩子

忙碌的父親究竟應如何在孩子的生命中「雕塑」孩子的性情呢?以下是一些揉合學術研究與生命經驗的建議:

一、承認孩子也有他的情緒:許多父親除了沒時間「理」孩子的情緒外,另一個問題就是「不認為」孩子也會有情緒或有權力表現情緒。傳統儒家的庭訓就是「節制」、「壓抑」,許多父親也以此來要求孩子,許多對話就反映了「否定」孩子情緒的事實,如「閉嘴」、「不要再說了」、「你敢哭看看」、「我說了你還敢頂嘴」等。我們要開始改變這些對話習慣,但首先要先確信「孩子也會有情緒的」,對孩子情緒的接納、甚或包容,才能進一步帶到「教導」裡來,因為藉由「接納」,好的關係已經建立起來了。

二、做孩子情緒的「製造機」:你的情緒模式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對象,你安定、你穩重,孩子就安定穩重,你毛躁、不莊重,孩子就毛躁、不莊重。要記住父親是孩子行為的認同對象,Bly(1990)說父親給孩子是一種「內在戰士」的啟發,包括學會一個「戰士」應該具備的自重、紀律及寬容。古人喜歡說「虎父無犬子」的經驗論,相信多少反應出這種歷史循環的意義與效應來。

三、父親是孩子經歷「新情緒」的創造者:年幼時父親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的創造者,國外學者說父親是兒女的大玩偶,是遊戲世界的開創者,許多時候父親對於2至3歲孩童之探索、創造行為影響深遠(Erickson, 1963)。許多人再回憶起他(她)第一次玩了什麼、第一次買了什麼或第一次去哪裡時,發亮的眸子中閃耀出父親厚實安定的身影,即使年入老邁,但那在父親大手護庇下的安全感、踏實感,卻仍然那麼鮮活地迴盪在腦海中。一個常帶著孩子探索的父親,將給予孩子豐富無比的心靈世界,一股「熱切」、「是什麼?」、「衝!」的昂揚熱情將永遠伴隨孩子生命的成長。

四、父親是孩子學會「高貴」情緒的楷模:「寬恕」、「憐憫」、「包容」、「忠實」、「犧牲」等。神賜予人類高貴的情緒與情操,許多時候都是透過父親的身教言教而深深烙印在兒女的心中。許多緬懷父親的文章,作者開場白常是「父親待鄰里的寬厚風範是我一輩子的榜樣」,又如「記得父親常到員工家裡噓寒問暖,這種長者風範對於我管理的風格有極大的影響」,華人常言的「庭訓」、「潛移默化」正反映出這種代代相承的祝福與幫助。

五、父親是孩子情緒的最佳依靠與安慰:許多人都記得當被外人欺負時,一句常說的話就是:「我要回去跟我爸爸說」。父親是孩子失望、挫折情緒的最佳避風港,聖經中路加福音十五章20節內提到浪子醒悟過來,「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這裡提到浪子往父親那裡去,因為許多孩子知道「父親的原諒才是真正的赦免」(這話無意貶抑母親的地位,只是在表明父親在孩子情感深處的不可或缺性)。

同時,父親也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安慰與支持,一個人不論是成或敗,得到父親的肯定是每個人必要的冠冕。換言之,父親是孩子真正的酬賞者。「神鬼戰士」一片中描寫篡位前的王子一直期待得到父親的賞識,進而完成繼承王位的美夢;「十月的天空」一片則描寫完成火箭發射的孩子,一直期待父親的蒞臨現場與嘉勉。如今許多父親自外於這無比榮耀與尊崇中,對孩子的成就冷冷淡淡,孩子生命成長中的重要的典禮與活動也「懶」得出席,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做父親的應該要把握機會,藉由安慰、鼓勵,建立起孩子永遠安定的自信與自在的情緒來。

六、孩子從父親那裡學到了「被信任」、「被按手繼承」的莊嚴情緒:父親是孩子忠誠、英雄相惜等情感的啟蒙者。當父親用信任的眼神看著孩子並且要孩子往前走時,此時是孩子學習「斷奶」的開始,一件事又一件事不停地「斷奶」,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這樣的過程是一種「用信心斷奶」的過程,而孩子也將經歷如人類學家Mircea Eliade所稱的兩種方式:第一,和雙親分離;第二,藉「啟蒙傷口」下「尊容的傷害」來強化生存能量。

在這個過程中,親子雙方都共同承擔著情緒上一定程度的「不捨」、「依戀」及「擔憂」,但這是必須勝過的。例如當孩子第一次離家參加童子軍營隊、入營服役、努力預備明天的公司面試,對父親而言,雖明知孩子將吃許多苦,也將遭遇必然之挫折,但父親對孩子的「相信」,將能克服許多艱難並幫助孩子達成目標,而這將成為孩子情感上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也是在挫折中能持續奮發的力量源泉。

在父親節前夕,謹用此拙文和所有好朋友一起分享做爸爸的一些心得。個人非常喜歡作家Erma Bombeck所寫的一段文章「小時候爸爸像冰箱裡那盞燈,家家都有一個,只是沒有人知道,門一關上,父親那一盞燈會做什麼!」爸爸像一盞燈,孩子隨時找得到,如果他願意的話。我們「內在的父親」——天父就像一盞燈,一直陪伴著我們,也為我們立下了父親的好榜樣。在這樣的感恩的日子裡,且讓我們一起祝福自己的父親,也讓我們成為一位能帶給兒女祝福的好父親,謹共勉之!

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和福分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

兒女是神給我們的賞賜和產業!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錄,比較少機會和他們互動,等到自己有小孩後,就特別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回想起大兒子子謙出生後,身為新手爸爸的我,必須要學習換尿布、餵奶、幫小孩洗澡等,雖然很辛苦,但我卻非常享受其中。

其實一開始在子謙出生時,我只覺得陪伴孩子是例行公事,若不去做老婆就會生氣,但後來發現孩子能夠體會我付出的一切,會和我說「謝謝」、「辛苦了」,聽了就很窩心。到了二女兒心祈、小兒子子揚陸續出生,對於陪伴他們更是駕輕就熟,即使老婆有事外出,我也可以一人包辦餵他們吃飯、洗澡和睡覺,有一次紀錄是六點多就把他們打理完畢,全部上床睡覺,現在想起來很有成就感!

透過和小孩相處,可以更體會天父爸爸對我們的愛,更明白在我們還不懂事的時候,祂的愛是何等的真實。有好幾次孩子們真的講不聽,我當下也會產生情緒,甚至真的發飆、大聲吼孩子們,孩子當下也嚇到,後來自己冷靜的時候,會很自責難過。有一次天父就對我說,當我最不成熟的時候,祂也是愛著我;我要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他們和愛他們,而不是用我的眼光來看他們。後來我也學習和孩子說對不起,請他們為我禱告。感謝主,他們都願意接受我的道歉,讓我們可以在愛中彼此包容。

成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恩典,就是看見他們不斷地成長和進步。他們隨著年紀不只長高,更重要的是和上帝的關係也不斷成長。每次看見他們在主日學結束後,把手工作品和我分享,回到家跳主日學的「天國八福」給我看,我心裡就非常快樂。當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為我代禱。看見他們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走在上帝的心意裡面,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恩典。

國中時學到朱自清的「背影」,非常有感觸。記得有一次半夜我發高燒,爸爸背起我去看醫生,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當我成為一個父親後,更感恩父親對我們的愛,付出的金錢不用說,更是常常關心我們的需要,每次都要留最好的給我們。父親也常告訴我「家庭」最重要,他以家庭為重,成為我很好的榜樣,也是三個孩子最棒的阿公。感謝有父親,成為我們這個家的祝福!

夫妻如何化解婚姻中的衝突

高特曼(Dr. Gottmam)與馬克曼(Dr. Markman) 的實證研究都指出,夫妻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衝突,是預測婚姻成敗最重要的指標。

傑寇森(Jackson) 是建立此一方法的功臣之一。經過十多年的臨床嘗試錯誤的經驗,加上謹慎實證研究結果,他也認為,這套方法必須與其他要素配合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化解衝突之前

中國人有個相當好的醫療觀念,就是為病人動手術以前,以食補或藥補,先替病人強身。筆者認為,婚姻治療也是如此。為了避免夫妻情緒衝動,極需運用溝通與化解衝突的方法時,反而將之拋諸腦後,助人者平日就要幫助夫妻逐漸領悟「移情」、「期望對方當神」等深度心裏的現象。同時,幫助他們學習自我撫慰,並讓他們學習如何增加雙方欣賞、感謝、肯定的機會,並達到一個地步之後,夫妻潛意識中,彼此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即強身〉,才不會誤認配偶是過去不斷傷害自己的惡魔,而在衝動中失去理智,及著向配偶反擊與報復。

有效化解衝突的原則

大多數的中國夫妻平時不會作有效的溝通,總是等到吵架之時才作「激烈的溝通」。然而盛怒之下的溝通,常是溝而不通,徒然傷害兩人的感情而已。所以幫助夫妻在安全的情境下對話,是促進婚姻關係的關鍵。夫妻間的衝突,多半是在雙方毫無心理準備之時,被對方突發的批評或行為引爆。換言之,我們在清醒、理性的意識狀態中,較不會被激怒而生氣,也較能掌握、選擇自己的行為。但是,當人感到疲乏,下班又餓又累時,理性與自我防衛系統就會減弱。此時,我們的行為常被潛意識中的情緒與心理情結所主宰。

夫妻若要有效解決衝突,助人者一定要幫助他們學會從潛意識主宰的狀態進入意識主宰的狀態。正因如此,許多助人者建議夫妻要對某些敏感的問題作激烈溝通之前,一定要先約定時間。正式談話前,應詢問對方是否已做好心理準備。等到對方準備好了,在開始對話。專家建議夫妻溝通要約時間、定地點、限範圍,這些訣竅背後頗有深意。

適時休戰,避免意氣相爭

此外,高特曼的研究顯示,當人的心跳比平時的基數快十次以上時,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便大受影響。我們很難在火冒三丈、情緒激昂之時理性地解決問題。因而,夫妻要吵架之前,最好學習掛免戰牌,避免彼此傷害。最好在平日兩人關係還不錯時就約定,一旦發覺心跳顯著上升,先作兩次深呼吸,並馬上離開現場,易時再談。不過,先離開者最好在24-48小時之內,等怒火平息就回來,把引起不快的原由談清楚,以免積壓在心理成為垃圾,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患。

成為一個爸爸

女兒甜甜今年七歲了。我跟內人在弟兄姊妹的熱情邀約下,在她生日當天,到他們家參加為我女兒舉辦的生日餐會。

主辦人是一對新婚一年多的夫妻,一向在教會小組裡是我們的好同工,對甜甜疼愛有加。當天還準備了氣球跟掛旗,把家裡布置得熱鬧非凡。女兒在午宴時就直嚷著要切蛋糕,不時在主人家跑跑跳跳甚是開心。主辦夫妻前一晚就忙著準備食材,整個上午花時間蒸煮煎炒:墨西哥捲餅、牛肉、生菜鮪魚玉米…,為全小組出席的人帶來一桌滿滿的愛。席間大家聊生活,聊心事,熱情的女主人還不斷端出熱騰騰的佳餚,直到再也吃不下。

切蛋糕後是女兒最驚喜的時候,一吹完蠟燭,弟兄姊妹們就紛紛拿出神秘禮物說「祝甜甜生日快樂」!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第一次的生日餐會有這麼多叔叔阿姨的祝福,是一份意義非凡的愛。「這是送給妳的畫筆」、「這是給妳的聖經故事書」…,女兒拆了一個接著一個禮物,滿滿一個大袋子還裝不下。

下午結束回到家後,我打開電腦,讓甜甜看著她剛出生時,我隔著育嬰室玻璃用手機拍著她待在保溫箱裡的影片。

「這是誰啊」?女兒問。

「這是妳」,我說。

「我怎麼這麼可愛啊」女兒看著螢幕裡的自己,驚訝說。

「妳是天父爸爸給我們最可愛的禮物」我說。

「我為什麼在保溫箱裡哭」

「我不知道。要問妳啊,因為那就是妳啊」我說。

 

成為一個爸爸,是一段領受禮物的過程。

從小曾經以為豐盛不屬於我。在我唸小學時,家庭經濟窘迫;父母為了工作不斷搬家,前前後後因著搬家,我跟弟弟讀了五所小學。算算就讀小學的六年間,幾乎是過完一個暑假就得轉學一次。但是從女兒進入我的生命中,我的眼光不一樣了,開始體會天父爸爸近乎奢侈的慷慨。「主啊,祢的供應、豐盛和保護常常與我的女兒同在」,每晚睡前總會按手在她身上禱告。成為爸爸之後,更深知道爸爸的對孩子的渴望就是希望孩子經歷豐盛、並盡力要保護他們平安。

「鞋子掉進捷運軌道,隔天捷運站務人員找到了」,這是女兒三歲時的見證。

「抽中公立幼兒園」,這是女兒四歲時的見證。

「放學沒等到媽媽就自己跑出校園,還好在學校不遠被其他班老師遇到…」,這是女兒六歲時的見證。

從她出生到現在,天父爸爸的愛就是這樣令人既震撼又滿足。讓我生命中那些不安定、不安全、不配感、自憐、窮乏感、憂慮和錯誤的價值,一次一次被拔除拆毀,都因著天父爸爸從不吝惜賞賜祂有形、無形的豐盛。

每一次看見孩子是如此的被天父看顧,如同聽見天父對我說「你現在還覺得不配領受豐盛嗎?繁榮昌盛是我的心意!」

(作者為本堂青年牧區帶職區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