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難題解答:讓愛的缺口和神對齊,問題不再是問題

文字團隊/莊依軒 採訪整理 照片提供/楊潮瑞

刊登日期/ 2023.09.14

「過去多年的我,流血、流汗,就是不流淚。」過往歷經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而封閉情感的楊潮瑞,年少時因喪父變得不再敞開心房,這讓妻子郭敏華婚後也感受到被丈夫隔絕在外,「就連我工作丟了,都是在前一個禮拜,她才知道消息。」郭敏華形容自己當時就像「活寡婦」,生活在一起,卻沒有心靈的交會。

結婚36年的台北靈糧堂北區帶職區牧楊潮瑞和郭敏華夫婦,婚姻前18年,因不懂得如何經營家庭關係,看似平靜無波的婚姻,實則暗潮洶湧。在關鍵時刻,參加台灣家庭更新協會舉辦的恩愛夫婦營,終於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也了解了正確的角色次序,才開始從忍受進入享受。現在的他們也成為多人婚姻的祝福。作為均陽全人關懷輔導教育協會的理事和理事長,早已進入婚姻下半場,兒女也皆已長大為人父母,回首一路旅程,對神充滿感恩和感動。

誓言封閉情感 靠神卸下偽裝

父親在楊潮瑞高中時就逝世了,身為家中獨子的他,在喪禮上被親戚反覆叮囑「要勇敢、不能哭」。自那天起,楊潮瑞學會封閉情感,這個模式也持續到進入婚姻後,導致妻子更無從知道丈夫的心理感受,在婚姻中有強烈的孤單感,心中痛苦無處可訴。

兩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婚後從來沒有吵過架,郭敏華自承,其實只是用力把自己塞進賢妻良母的形象裡,隱忍住所有的不開心,「但對我來說太痛苦了!因為一點都不真實。」郭敏華感嘆,掩蓋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以為婚姻就是這樣了,幸好在結婚的第18年,楊潮瑞、郭敏華參加了恩愛夫婦營,在「溝通」的課程操練中,楊潮瑞勇敢地試著觸碰自己冰封已久的情感,「我才發現原來感覺是有層次的,是能夠完全透明敞開的。」營會中,楊潮瑞經歷了神所帶下的醫治,用眼淚卸下征戰沙場多年的層層盔甲,重新找回自己早已封閉的情感,這份神帶下的醫治,持續引導他到如今。

學會溝通的楊潮瑞說到,「溝通好比收音機,雙方的頻率要調和一致才能收送無誤。」溝通是兩人一輩子都必須學習的功課,隨時確保彼此是雙向靠近。郭敏華也提到,「寧可把未引爆的問題掀開來,也不要假裝看不見。 」

生活習慣大不同  彼此接納與放手

婚姻中的兩個人,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處處都需要溝通磨合,連餐桌習慣都可能是引爆點。當從小在餐桌上總是獨自匆匆吃飯的楊潮瑞,遇到習慣一家人在餐間盡情分享的郭敏華,小家庭的餐桌上到底要用哪一種模式,居然也變成一個浮上台面的問題,郭敏華分享,「我請大家輕鬆分享各自的HIGH & LOW,原本我還以為這樣正好顯出自己是一個有智慧的老婆跟老媽,沒想到成了大家的壓力源……,只好放棄啦!」

信仰共同價值 減少關係摩擦

目前兩人在台北靈糧堂與家庭更新協會協助婚前與婚姻輔導。楊潮瑞、郭敏華發現兩個常見的婚姻迷思:第一個是輕忽了價值觀相合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價值觀的「速配」其實比個性與家世能否相匹配更重要;第二個是誤以為婚姻只是兩個人的結合,忽視了夫妻背後是永遠切不斷的兩個家庭。

郭敏華談到,當今的年輕人,很看重獨立性,「卻因為不了解配偶父母的角色份際,而掙扎在姻親關係裡。」如果在進入婚姻前,就知道婚姻乃是兩個家族的結合,姻親關係值得用心經營的話,婚姻因婆媳和妯娌關係而衝突的機會就會減少許多。

從生活面看價值觀的一致,如果一方認為禮拜天作禮拜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認為假日就是全家出遊或者好好補眠的機會;一方認為愛人如己是最基本的人生觀,另一方認為自己都搞不定了談什麼愛不愛人;一方認為「生養眾多」是很棒的祝福,一方認為自己的生活品質不能隨便犧牲,等等,這些都不是誰對誰錯的邏輯問題或理性問題,卻是生活中十分基本的議題。楊潮瑞補充,「在各種未必有對錯的價值觀衝突中,如果雙方有相同的信仰,可以解決一大半的問題。」

在婚姻中許多問題,如果能從「愛」出發,多半就會有解。郭敏華最後分享,「人的愛很有限,讓自己接上愛的源頭就是婚姻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