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未必會叛逆?!
家庭事奉處摘要整理
刊登日期/ 2023.09.14
在「青少年未必會叛逆?!」智慧親職教養講座中,資深親職教養講師紀惟明老師提到,在現代資訊爆炸時代,孩子很早就能透過手機、網路接收到各類訊息,很多孩子不只在青少年期,甚至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會出現一些行為類似〝青少年的叛逆〞。而許多父母在面對這類情況時,又常陷入一種迷思,把青少年叛逆行為視為必然現象,導致親子關係陷入緊張。其實當父母覺察,家中有即將或已進入青少年期間的孩子,在對待父母的模式有明顯改變,甚至會以錯誤態度回懟父母時,比如「對父母指令不聽從,我行我素」、「回應的語氣不耐煩,時常與父母衝突頂嘴」、「回家就關房裡,不想和父母說話」、「在外遊蕩不想回家」等等。此時父母就需起來扮演引導表達和溝通的角色,代替孩童期多用管訓和要求的教養。
四種對青少年叛逆的錯誤思維
對青少年叛逆的錯誤思維,大致可歸類為四種,包含「孩子到了青少年期一定會叛逆」、「因青春期分泌的荷爾蒙導致」、「孩子長大了想要獨立自主,不需要父母」,和「保護想被同儕接納,就不能認同父母的價值觀」。紀老師指出,青少年對父母態度改變,主要屬於「關係」問題。父母若未意識到,而以忽略或是理所當然、順期自然的想法看待,隨著時間累積,孩子會因溝通無門、抗議無效,選擇將心門慢慢關上,最終形成疏離的親子關係。等孩子到了成年期,儘管不一定有明顯叛逆行為,卻再也不主動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煩惱與心事。
如何處理家中青少年叛逆的行為問題
當家中孩子出現叛逆行為,父母要做的不是聚焦在孩子的行為有什麼問題,而是要先找到我跟孩子的關係出了什麼狀況?每個不當行為背後都有原因,找到造成行為原因的問題才是父母要解決的重點,而非一味指責孩子。想找到問題源頭,父母首先要自我省思與檢討,過去對孩子的教養或對待方式是否有錯誤、疏失和不宜。若找不到原因,可以直接詢問孩子。
紀老師以自身經驗為例,她在孩子讀國二時,偶然注意到孩子對自己說話的態度改變,於是她趁著約孩子單獨散步的機會,直接向孩子提問:「我覺得你最近有點奇怪,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心裡面對媽媽有什麼不滿?還是我做錯了什麼?請你讓我知道。如果我錯了,我可以改。你不說,我也不知道,那問題就沒有辦法解決。」孩子才道出,媽媽對已經是國中生的他,還是一直用對待小朋友的模式說話,讓他很不舒服。這才點醒了紀老師,原來自己的孩子已經到了渴望被當成大人的年紀,她需要調整對孩子的態度及管教方式。紀老師也藉機告訴孩子,她會調整自己,也要求孩子,未來有任何的想法或問題,都應直接說出或寫字條傳達,而非以錯誤的行為或態度來發洩不滿。拿掉指責,親子關係間多了坦白相待、尊重接納的溝通,才能讓親子關係解凍。總之,父母在遇到親子問題時,一定不能直接把焦點放在孩子行為有問題上。
如何修復受損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若是已處在受損衝突或冰河時期,父母則需要先從自身開始調整,下面為幾個方向性原則:
父母先自我檢討過去的教養是否有錯誤或疏失。(教養原則部份可參考“優秀是教出來的”一書)(註一)
父母要為過去對待孩子在態度或行為上的不當與錯誤,請求孩子原諒。
父母要努力投入核心家庭關係的經營,包括夫妻、親子、祖孫三代間相處,甚至家中的姻親關係也不可忽略。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會帶來孩子的緊張與不安感,進而與家人疏離。
父母要接受兒女的質疑,努力以身教示範。常透過談心溝通,表達各自的感受、需要、期待,也可以減少親子雙方想法落差。
對青少年期孩子應多鼓勵少糾正。
父母要注意對孩子說話的語氣用詞,建立孩子尊重他人的觀念與品格。
孩子在受管教中若有來自父母的心靈傷害,則需要與孩子一起進行醫治步驟(註二)。除責打責罵外,任何在管教中脫口而出的情緒字眼或不合適肢體行為,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
教導與建立正確態度和價值觀的年紀,最好從孩子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父母應從小就允許孩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可以表達他想表達的意見,藉此培養孩子表達力,也建立屬於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模式。身為基督徒父母,我們擁有基督信仰的真理與美好價值觀,更要以身作則,常向孩子分享自己的信仰生命,讓孩子從生活中看見擁有信仰的真實與美好。
註一: “優秀是教出來的”一書為紀惟明老師所著作的教養全齡手冊,預計2022年8月出版
註二: 心靈傷害醫治八步驟分別為,1)謙虛請教,2)用同理心聆聽,3)讓孩子抒發當時的感受,4)情求孩子原諒,5)爸媽承諾努力改正,6)提出孩子需要改正之處,7)彼此鼓勵,8)禱告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