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1 | 傳道書五:1-五:7

禱讀: 傳五1〜7

經文內容
  • 傳道書5:1

    你到 神的殿要謹慎腳步;因為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或譯:勝過獻愚昧人的祭),他們本不知道所做的是惡。

  • 傳道書5:2

    你在 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 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

  • 傳道書5:3

    事務多,就令人做夢;言語多,就顯出愚昧。

  • 傳道書5:4

    你向 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因他不喜悅愚昧人,所以你許的願應當償還。

  • 傳道書5:5

    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

  • 傳道書5:6

    不可任你的口使肉體犯罪,也不可在祭司(原文是使者)面前說是錯許了。為何使 神因你的聲音發怒,敗壞你手所做的呢?

  • 傳道書5:7

    多夢和多言,其中多有虛幻,你只要敬畏 神。

真實與虛假的信仰

傳道者這位人生觀察家及批判家,他銳利的眼光此時轉向宗教領域。他從教堂之外的人生走進教堂之內,他向我們指出虛空和真實信仰之別。這段經文提到: 一、敬拜的態度(v.1)。 二、禱告的原則(v.2〜3)。 三、實踐對神承諾的警告(v.4〜6)。 四、「敬畏」是人與神關係的基本原則(v.7)。 一、敬拜的態度: 來到神面前當有合宜的態度。要慎重、真誠、尊敬、謙卑。不僅是外面的舉止,而是內心對神的態度,及對自己地位的認知。人在神面前的態度不僅表現在宗教儀式中,在聚會、唱詩時,更是在日常生活中。愚味人看不見自己活在神面前的光景,他們不知什麼是善,也不知自己所行的是惡。他們以為僅是遵行儀式就能討神喜悅,以為神只在聖殿。人來敬拜的目的是要「近前聽」,而不是來「要」。所以傾聽及順服遵行,是人的責任。愚昧的人不理會神喜悅什麼,只想自己要得什麼。這是許多人一面敬拜神,卻一面仍活在罪中的原因。「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把祂)當作神榮耀祂(敬畏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羅一21) 二、禱告的原則: 禱告顯示一個人內心的景況。當人心中焦慮,全部的意念思維,都被自己私慾,堅決想要成就的事所佔據時,他的禱告就是急躁的。常多言、淘淘不絕的企圖說服神,按著自己的祈求去行。急躁的禱告也反映出內在的混亂情緒及非理性,不知道自己應該向神祈求什麼。這種的禱告常是「愚味的」。主耶穌也教導人「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的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太六7)所以,禱告應敬虔、謹慎、明確、合理、不可妄求。當思想我們所禱告的對象,是那位偉大、聖潔、榮耀的神。 三、向神承諾不可食言: 人常在危急時或感恩時,激動的向神許願或承諾某事。傳道者說許願不還是愚昧人,以為神可以欺哄。上帝並不強迫人許願,人也不需用許願來賄賂神以達目的。寧可不許願,也不要許願不還得罪神。神是信實的,基督徒有神的性情就須「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詩十4)。「錯許」也不可成為不還願的藉口。人向神食言多因心中不捨,不願放棄原先答應神的事物。神的兒女若不向神實行諾言,神可能會拿走你所緊握不放的事物作為提醒。「為何使神因你的聲音發怒,敗壞你手所作的呢?」許願的原則可應用於在神面前的立約、立志等一切的承諾。 總之,不論是敬拜、禱告或許願,皆表現人內心對神的態度。神是察看內心的神,唯有真誠的敬畏,能使我們與神有正確的關係,在神面前有敬虔的生活。「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其意即在此。
默想

1.省察自己聽道、禱告,及生活中對神的態度。 2.回想是否有任何尚未向神實踐的諾言,包括許願、立志、立約等,並寫在一張天天可見的紙上,或記事本上,提醒自己。

回應

親愛的主,懇求你赦免我向你所行的愚味行為-(根據以上的省察,述說明確的錯行)。幫助我不落入欺哄你的光景中,懇求你時常光照我,免得我不知道自己所行的是惡。願我的祈求合乎你的旨意、以聖潔的生活敬拜你,使你的心喜悅。

靈修搜尋

b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