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靈糧誌No.53】重回真正屬靈的家

整理|邱彥彰 攝影|蔡佳翰

刊登日期/ 2024.09.19

大概35年前,爸媽就帶著還在讀幼稚園的我,來台北靈糧堂一起參加主日,長大後我進入團契,也就是教會小組化後的青年牧區,直到現在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孩子,我還在青年牧區聚會及服事。

從學生時期,我就開始在教會的音控團隊服事,在這領域服事至少有25年的時間。高中時,教會在網路媒體的需求下,音控服事的量越來越多,我在聚會時都是在注意聲音該如何呈現,而不是專注在神身上。大學時到台中就學,去到當地的教會,那時教會認為我在靈糧堂服事表示我一定很厲害,也導致我在教會的服事量變得更多。令我覺得我只是被會友或是牧師們使用的一個工具,而不是被神所用。去到教會有種被燒盡的感覺,加上那時學校有些活動,我就慢慢不去教會,甚至變的有點像無神論者。

我想是父母不放棄的禱告,研究所時我回到台北,父親也在那時開始在教會全職,在家人的鼓勵下,離開教會與信仰兩年後,我又重新回到台北靈糧堂。

但在重回教會時,我裡面有個很明確的想法就是我不想要服事,因為我當初算是因服事離開這個地方。所以大概有三年的時間,我只是做個單純的會友,並沒有參與任何個人的服事。

不過這段時間,剛好巽光、信中牧師他們從美國回來,在他們的帶領下,覺得青年牧區跟我離開前的氛圍不太一樣。教會也在那時接觸如城市豐收教會或Jaeson Ma這些聖靈火焰的元素。在崇拜及小組的團契中,我似乎慢慢的跟神與弟兄姐妹恢復連結。在敬拜時也能定睛在神身上。或許是因跟神在一個很穩固的關係上,心中開始有「想為這個家再多做些什麼的想法」,因著團隊的邀請,我就重回音控服事。

重新回到教會及團隊,有件讓我很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我孩子剛出生時,因不明原因一直在加護病房。信中牧師知道後,就在聯合崇拜請我到台上,讓所有弟兄姐妹為我的孩子禱告。當下我真的覺得教會就是我的家,我並不孤單,因著神讓我們這群家人連結在一起。

對我來說,台北靈糧堂不只是一個大教會,更是一個三代、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在這家中的每個世代,雖有不同的想法,但我們有同一個異象,使各世代都能彼此幫補成全,讓福音去影響不同的族群,一同完成神給教會的大使命。(受訪者為青年牧區音控同工,台北靈糧堂33年會友) 

相關文章

2025.07.01
服事,拉住了我的生命
「我經歷了工作失敗、創業挫敗,但這些都沒有讓我離開神;既然如此,我又怎能離開我的服事?」王克偉在台北靈糧堂擔任聚會音控義工二十餘年,對他而言,服事不僅僅是責任,而是他與神關係的繩索,更是一條讓他走過風雨、站穩腳步的恩典之路。「服事,拉住了我的生命。」  從一次代打到二十年守候——服事的轉變 王克偉第一次踏上教會音控台,其實是一次代打。當時音控同工臨時缺席,小組長想起他玩過汽車音響,便問:「要不要上...
2025.07.01
病房裡的靈修時光,見證苦難中的恩典
「苦難是化妝的祝福,這個祝福,不僅能祝福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台北靈糧堂成人牧區張菊仙,親身走過生命低谷的深刻告白。 小學三年級時,因為遭遇酒駕司機撞擊,張菊仙視覺神經嚴重受損,成為視距僅有五公分的後天視障者。雖然視線模糊,但她對神的認識越來越清晰。透過全教會「每日靈糧」計畫的開展,她逐漸穩定靈修,走上信心更新的旅程。 在學習放手中,看見神的掌權 「放手,是我在學習的功課...
2025.07.01
從死亡邊緣到成為祝福,是禱告翻轉生命
「過去沒有神的日子,就像行屍走肉一樣。」世新大學四年級生、週日學生崇拜的陳臻回憶,自己從小在教會長大,對神並不陌生,卻曾有一段幾乎離開教會的時期。 剛上大學的那段日子,她的生活重心放在朋友和感情上。「每天玩到很晚才回家,隔天無法早起。」因此,她漸漸不再參加教會的學生崇拜,也慢慢失去與神的連結。 一個禱告,喚回信仰重生 「我深陷憂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陳臻坦言,高中求學階段,常萌生尋死的念頭。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