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靈糧季刊第三季no-25】敬拜與國度復興──歷代志的末世盼望

報導/傅筱琁、楊玉華

刊登日期/ 2013.09.27

歷代志是從家譜開始,將猶太民族歷史中的重要事蹟和人物,與上帝的心意連結在一起;結尾則是被流放到外邦的猶太人歸回建立聖殿,開起了盼望和重新對上帝的敬拜。

之一
神永遠的揀選和盟約
報導/傅筱琁

台北靈糧堂裝備中心於三月廿一至廿三日舉辦歷代志研經課程──「敬拜與國度復興:歷代志的末世盼望」,邀請創欣神學院教授賴建國牧師主講。地點在台北靈糧堂宣教大樓,同時間並有十三間靈糧福音中心同步轉播。

貫穿古今 期盼耶穌降臨
第一天賴建國老師提到,歷代志上一至九章記載的家譜,常令許多基督徒望之怯步,讀不出當中真義。然而對猶太人而言,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猶太聖經中,歷代志被放在最後一卷,不僅作為整個舊約的結論,又帶著期盼彌賽亞再來的盼望;「舊約是在盼望中結束,領人進入神國度的盼望與敬拜中。」
他接著提到,相較於撒母耳記及列王紀上下書卷。雖記載內容多有相似處,卻以不同的觀點記錄,取材亦多有不同。例如,大衛被追殺、王位繼承的鬥爭、北國歷史等多處在歷代志中並未記載;也有多處增補的資料,如埃及王示撒入侵,肇因於羅波安犯罪。亞撒腳得病,因他不依靠神,卻依賴亞蘭王(代下十六7~10),皆是上述兩卷書未提及處。「歷代志的家譜記載大衛王之前的以色列歷史,自亞當記載至掃羅王。家譜表示被擄歸回的百姓與過去的世代一脈相傳。亦可見以色列民自一開始便站在神整個計畫的重心位置。也是貫穿古今的一卷重要經卷。」

會眾唱聖詩 人人皆祭司
第二天課程中,賴老師對於「音樂事奉」多有著墨。他提到,會眾唱詩敬拜神始於馬丁路德,在他創作三十多首聖詩中,《上帝是我堅固保障》最為人所熟知。十八世紀更是聖詩蓬勃發展的時期。而深受年輕人歡迎、採用流行音樂形式的現代敬拜,則起源自一九五○年代。
在馬丁路德之前,未見會眾齊唱聖詩的景況,全會眾唱詩並非只是頌讚神,也具有以下幾項功能:全會眾參與表明全民皆祭司;會友同聲唱表明以嘴唇獻祭;聖詩內容富含信息,藉此傳講聖經教義。此三項結合神學、敬拜及教導功能,將神學透過音樂表達更加深入人心,帶來靈性復興,人心歸向上帝。使理性與感性平衡,藉此禮儀促進神人交流。
接著賴老師提到詩歌領唱同工,應有的服事態度及屬靈特質。這也常成為人被神揀選的條件:1.本身是個敬拜的人;2.固定參加教會團契;3.音樂恩賜略優於人;4.敬虔謙卑的不配感;5.注重配搭團隊事奉;6.帶領敬拜不是表演;7.領唱詩是先知講道。(參代上廿五1)
對於「如何選擇詩歌?」他提出幾項看法:1.曲調優美、詞句典雅;2.合乎音律、順口易唱;3.發抒情感、帶出回應;4.信仰純正、提升靈性;5.配合聚會、歡樂節慶。
最後賴建國老師提到,歷代志以過半數的篇幅描寫敬拜的態度,以及大衛用心預備建聖殿。此卷書看重的不是政治,而是敬拜。大衛被上帝稱為「合神心意的人」;「合神心意」是「看重上帝事之人」。一個懂得敬拜讚美的人,就算面臨強敵環繞,局勢動盪,面對政治、軍事的黑暗皆能靠主得勝,化咒詛為祝福!

之二
神永遠的智慧和榮耀
報導◎楊玉華

連續三天,由賴建國老師主講的歷代志研經課程,內容精彩豐富、引人入勝,不但吸引許多弟兄姊妹參加,也帶來熱烈迴響與討論。他將三天的大綱分為:一、君尊的祭司──神永遠的揀選;二、國度的君王──神永遠的盟約;三、建殿的君王──神永遠的智慧;四、復興的君王──神永遠的榮耀。
賴老師說:「歷代志上的重點是預備建造聖殿,歷代志下的重點則是建造聖殿。其中,敬拜是重要且最常出現的主題。」第一天他講到歷代志家譜;從家譜記載可看見上帝永遠的揀選──上帝特別揀選利未支派(祭司)和猶大支派(君王),兩者合起來就是君尊的祭司──對我們永恆的旨意。第二天講到上帝特別揀選大衛預備建造聖殿,而上帝與大衛立約的核心就是建造聖殿。第三天則講到建殿的君王所羅門,上帝賜他充足的智慧建造聖殿,和他所建立的敬拜制度。以及在他之後的幾個君王,如:羅波安、約沙法、烏西雅、希西家等王如何彰顯上帝的榮耀,在敬拜中如何被神使用。

得著屬靈智慧 彰顯神的榮耀
第三天課程中,他提到,從建造聖殿開始,歷代君王對待聖殿的態度與熱心,決定了蒙福與否。而在所羅門的建殿與獻殿中,有一個關鍵禱告很值得學習:當上帝第一次向所羅門顯現時,所羅門只求智慧治理神的家,所以上帝喜悅他所求的,不但應允並連他所未求的,都豐富賜福給他。而聖經中有些關鍵的禱告(參以弗所書一章17至19節保羅為以弗所教會的禱告)能幫助我們靈命長進,所以我們要常向神禱告,求祂賜下智慧和啟示的靈,讓我們真知道神是賜福的神。所謂真知道,就是全面、完整、正確地真正認識神。
他提到,歷代志多數君王的三部曲是:遵行神的誡命、蒙福的美好年代→離棄神的敗壞年代→回轉遵行神,帶來蒙福的美好年代。聖經記載人物時,都會將一個人的正反面寫下;所羅門雖蒙神賜福,擁有的智慧、財富、名聲和尊榮空前絕後,在位時的國政非常強盛,但他的兒子羅波安卻缺乏智慧,沒有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使得南北國分裂。從神的方面來看,這事出於神,因為所羅門晚年被妃嬪誘惑離棄了神,沒有遵行神的道。
他也提到,以色列最開頭的三個君王分別治理國家達四十年,其中,掃羅是屬肉體的,沒有按照神的心意而活;大衛是屬靈的、合神心意的人,凡事遵照神的心意行;所羅門雖有屬靈的智慧,卻缺少屬靈的生命。
對此,賴老師提醒弟兄姊妹思考:基督徒讀聖經、具有頭腦的知識,但是否能活出屬靈的生命、作見證、教導弟兄姊妹?

敬拜自潔 經歷醫治和更新
他提到,所羅門在獻殿與完成獻殿時,神的榮光兩次顯現、充滿聖殿。但聖殿即使再華美高大,也比不上神的榮美。人進到聖所內是要領受亮光和靈糧,盡上祭司職分,單單仰望神;當物質條件缺乏時,會讓人單單渴慕親近神。從聖經神學來看舊約和新約中的聖所,伊甸園是第一個地上的聖所,為要讓人敬拜、親近神(修理即敬拜;亞當是神揀選的第一個祭司)。神為了讓人的眼目重回耶和華榮光,寧可讓地上聖殿被拆毀,又預備耶穌基督降世為福音,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滿了恩典和榮光。神樂意住在人中間,每個人的身體都是聖靈的殿;因此我們每次禱告都要求聖靈來潔淨,除去各樣的污穢。
他提到,約沙法奮勇自強,上帝賜他尊榮;秘訣在於耶和華與他同在。因為約沙法不尋巴力,只尋求父親的神、遵行誡命。他不但除去偶像,也作宗教和司法的改革,並且禁食退敵。至於禁食的意義,賴老師提到,當百姓出去迎敵時,祭司是站在前頭讚美;而在聖戰前,需先自潔、除去污穢。禁食是放棄權利,是生命歷程的一種操練,可使內化靈性成長,把內心的幽暗顯出來。因此透過禁食禱告的操練對付罪,是蒙福的。他也提醒弟兄姊妹,一個事奉神的人需先被神更新;禁食需有心裡與生理的預備,要梳頭洗臉,並在上帝面前存著一個心願:「主阿!我願在你面前操練禁食,使我的靈命有突破和成長。」
烏西雅作王五十二年,登基時雖定意尋求神,神使他亨通,文治武功強盛、地位備受尊崇;但他死前卻因心高氣傲,僭越祭司職分,被神刑罰得了大痲瘋,至終仍未得醫治。另一位長了大痲瘋的乃縵將軍,為了求痊癒,虛心照著以利沙的吩咐在約旦河沐浴七次後得潔淨。對於醫治和神的主權,他提到,在當時大痲瘋病是被視為不潔淨的病,需要隔離,但上帝能赦免人的罪、有能力完全醫治。人要絕對尊崇上帝醫治的主權;耶穌不但能醫治潔淨大痲瘋病人,連現今身心靈的疾病都可醫治。

復興從潔淨聖殿開始
他提到,當希西家中年生病,臨死時禱告求神醫治,神不但垂聽他的禱告,病得醫治、加添壽數,並使他在面對亞述王西拿基立攻擊圍城時,靠耶和華得勝。希西家是一位復興的君王,在位時潔淨聖殿,召聚百姓守節期,並且作了宗教改革。希西家吩附人打碎銅蛇,不願人膜拜牠;因為當時銅蛇已變成人們敬拜偶像,敗壞靈性、墮落的記號。「舊約時期以色列人在曠野悖逆神、得了瘟疫,當舉目仰望銅蛇便得醫治:新約的人則因信稱義,信耶穌便得救。屬靈的原則是:上帝不喜悅人有偶像與聖物崇拜。空墳,正是要人把全副心思放在耶穌身上。舊約的人相信神的話,有罪就要獻贖罪祭;新約時代的原則相同,也要遵行神的話。」
最後,賴老師在結語提到:復興是從潔淨聖殿開始──當全國一起來參與守節敬拜,用詩歌讚美神,便帶來敬拜(聖樂)的復興;而整個復興的高峰是宣教的復興──希西家派人到北國請各地的人前來守逾越節,將守節推廣到北國,並且鼓勵百姓遵守誡命和什一奉獻;遵行上帝的命令便會帶來復興和祝福──雖然希西家在位時不免有仇敵的攻擊,但當希西家帶領百姓尋求神,就倚靠耶和華而得勝。

相關文章

2024.11.27
「迦南美地共享空間」剪綵
大家還記得「靈糧幼兒園」嗎?在靈糧山莊2.0整建完成後,原靈糧幼兒園也接續改裝,並重新更名為「迦南美地共享空間」;自今年7月份以來,歷時了三個多月的拆除、施工、裝潢,終於重新回到眾人的視線。11月23日由台北靈糧堂執事會朱黃傑主席、主任牧師周巽正牧師、執事會林慶豐副主席、陳一強執事、牧養核心團隊廖承增牧師以及治理外展總部呂健萍執行長等,一同為「迦南美地共享空間」舉行剪綵儀式,在眾人的喜悅中,迎接新...
2024.11.22
靈糧七十,在服事中經歷醫治與接納
我是被大學同學傳福音、信主近三十年的基督徒。剛信主,便開始服事,後來進入職場、結婚成家,當季節漸漸改變,我再次把重心轉回教會服事,卻漸漸失焦,找不回初信之時,與神、與主內家人間的單純、敞開和自在的關係,只剩配搭服事的戰兢。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聖經》浪子比喻中,在家長年勞力、沒有享受父愛的長子。 兩年前,因健康出問題,加上服事中有時會與同工溝通不良,我原先希望能把話講開、真正和好,安心面對接下來辛苦...
2024.11.20
《週報選文》撒下宣教的種子
早在十五年前也就是2009年的時候,我跟我媽去了泰北的帕黨學生中心,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短宣。當時我可以做的事情不多、也不知道該怎麼服事,每天就跟著大家一起敬拜、家訪、走禱、陪學生玩。 那趟回來後,我每天和爸媽一起的睡前禱告開始有了變化。不同國家的宣教士開始慢慢進入我的代禱清單,禱告開始變得越來越長;在我十二歲開始叛逆,不願意睡前禱告,但每晚上我還是會一次次提到宣教士的名字和宣教地,即使可能沒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