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靈糧季刊第三季no-25】神家中最有價值的寶貝器皿

文/許貴華

刊登日期/ 2013.09.27

教會裡,有一群或年長或年輕的志工、社工們,正默默預備自己,行各樣的善工,他們都是神家裡面最有價值的寶貝器皿!

有一回,乾媽來看我,她小心翼翼地從手提袋裡拿出一包用報紙包裹的東西給我,我好奇地打開來看。「咦!」一個看起來還蠻舊,刻有花紋的陶瓷碗(應該是吃飯用的)──「乾媽幹嘛給我這個舊碗,是她淘汰不要了嗎?」心中一面納悶,一面將碗把玩在手中(其實是在檢查它有沒有裂痕)。「小心!小心!」乾媽聲音有點緊張,怕我會打破它似的。
「妳不要小看這個碗,這可是寶貝,它是漢朝出土,是我一直珍藏的。」乾媽是很有品味的婦人,書法、國畫、收集古董都是她的興趣。她說這碗是古董,價值不菲。這回輪到我不敢大意,趕緊將它包好、收好。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碗,差點被我隨意棄置,豈料它竟是如此的貴重,因為它來自年代久遠的漢代。

看似不起眼、卻是主人的寶貝
前不久和分享之家志工餐敘,會中有一志工告訴我,每當她穿起橘紅色的志工背心時,心裏總會浮起一份尊榮感。她告訴自己在為神工作,是代表神的,因此她很認真、很慎重地接待來到教會的每一個人。另一位說,在社會上她不會被人注意到,但在教會裏當志工,她卻被很多人看到,感到被尊重;更有一位分享說,她曾因人際關係的傷害而自我貶抑,竟也因為在志工的服事過程中與人接觸,恢復對自我的肯定。和志工們的一席談話,讓我又想起那一個古董碗,雖然不起眼,卻因為它的價值而被主人寶貝地收藏著。

尊榮的母親
剛過的母親節,大安婦女中心上演了一場親子餐廳秀。由開平餐飲學校十六名高中學生率領一群婦女中心的單親兒童,合力預備了西式的餐點,並將會場佈置了鋪著乾淨白布的西式餐桌、擺盤、氣球、蠟燭等;彷彿置身在大飯店的餐廳裡。那天中午,所有母親坐在餐桌旁,一面享用她們孩子親手做的餐點,一面觀賞著孩子們表演的上菜秀、大合唱,這些母親們被高規格地款待著。節目終場,免不了要有人起來說些感謝的話,但這次說話的是母親。
兩位單親母親上台,眼光泛淚,一位說這是她十幾年來過得最有意義的一次母親節;另一位說,她的孩子第一次來烘焙班,回去後總抱怨飲料好酸、東西難吃,但之後每到週六,總迫不及待的要趕來中心,最後有一次,孩子很慎重地對她說,以後他要讀餐飲學校。母親下台後,換這些高中生上台輪流說話;其中好幾位提到自己家庭背景和這些孩童是一樣的,所以他們想來這裡對孩子們獻上一點心力。原來,從這學期開始,這些大孩子們每週六來中心,用他們的餐飲技術陪伴這些比他們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原本,週末是大孩子們和同儕混在一起的時間,而他們卻留在婦女中心。
餐會過程中,一位高我一個半的頭、長得白皙的大男孩來到我座位旁,很有禮貌地問我可不可以坐我旁邊和我聊聊。男孩說:「我要找陌生人講話,好訓練我的膽量。」「你是在為你以後預備當餐廳經理訓練自己嗎?」我微笑著,用開玩笑的口吻詢問他,「不是!」男孩很肯定地回答:「我要接觸人群,我想要當社工。」「哦!」這孩子引起我的興趣:「你不是讀餐飲的嗎?怎麼會有這種轉變?」男孩很靦腆回應:「我想要像這裡的社工姐姐一樣!」男孩沒有多做解釋,但我為之動容。
之後,每當週末我行經捷運站,看到一群群正在集結要出遊的學生,就會想到正在大安陪伴兒童的這群大孩子們和那一位高大、靦腆的男孩。我想,他們不僅成功地影響了要和他們一樣讀餐飲的兒童,也找到了他們某部份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大戶人家裡有許多器皿,不管外表、材質如何,只要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必成為主人貴重的器皿。教會裡,有一群或年長或年輕的志工、社工們,正默默預備自己,行各樣的善工,他們都是神家裡面最有價值的寶貝器皿!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關懷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

2024.11.27
「迦南美地共享空間」剪綵
大家還記得「靈糧幼兒園」嗎?在靈糧山莊2.0整建完成後,原靈糧幼兒園也接續改裝,並重新更名為「迦南美地共享空間」;自今年7月份以來,歷時了三個多月的拆除、施工、裝潢,終於重新回到眾人的視線。11月23日由台北靈糧堂執事會朱黃傑主席、主任牧師周巽正牧師、執事會林慶豐副主席、陳一強執事、牧養核心團隊廖承增牧師以及治理外展總部呂健萍執行長等,一同為「迦南美地共享空間」舉行剪綵儀式,在眾人的喜悅中,迎接新...
2024.11.22
靈糧七十,在服事中經歷醫治與接納
我是被大學同學傳福音、信主近三十年的基督徒。剛信主,便開始服事,後來進入職場、結婚成家,當季節漸漸改變,我再次把重心轉回教會服事,卻漸漸失焦,找不回初信之時,與神、與主內家人間的單純、敞開和自在的關係,只剩配搭服事的戰兢。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聖經》浪子比喻中,在家長年勞力、沒有享受父愛的長子。 兩年前,因健康出問題,加上服事中有時會與同工溝通不良,我原先希望能把話講開、真正和好,安心面對接下來辛苦...
2024.11.20
《週報選文》撒下宣教的種子
早在十五年前也就是2009年的時候,我跟我媽去了泰北的帕黨學生中心,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短宣。當時我可以做的事情不多、也不知道該怎麼服事,每天就跟著大家一起敬拜、家訪、走禱、陪學生玩。 那趟回來後,我每天和爸媽一起的睡前禱告開始有了變化。不同國家的宣教士開始慢慢進入我的代禱清單,禱告開始變得越來越長;在我十二歲開始叛逆,不願意睡前禱告,但每晚上我還是會一次次提到宣教士的名字和宣教地,即使可能沒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