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靈糧季刊第一季no-27】認識神的人

文/巴刻(James I. Packer)

刊登日期/ 2014.01.20

人即使對神擁有大量的知識,對敬虔生活很有經驗,也不等於真正認識神。
肉身的主耶穌基督如今雖不在我們中間,
但我們仍可透過尋求主耶穌的同行,得以尋見和認識神。

我與一位學者漫步閒談,他因「福音中的恩典」這問題,與教會領袖意見不合,結果失去了在學術界晉升的機會。
「不過,沒關係的,」他最終這樣說:「他們不認識神,但我卻認識。」
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令我思索良久。
我想,很少人能輕鬆自如地說自己認識神。這句話背後是一個肯定和確實的經驗;我們若真誠面對這問題,大都會承認對它感到陌生。也許,我們自稱能講見證,能滾瓜爛熟地說出悔改信主的動人經歷;我們說自己認識神,但畢竟那只是信徒自以為理所當然的;當我們與別人分享見證時,能否毫不猶疑地表示我們真的認識神?我對此甚表懷疑,因照我的推測,大多數人都從沒如此活生生地經歷過神。
我也不相信大多數人會因著對神的認識,能釋然地說,已不再介懷過往的遺憾和現在(從世俗的角度來說)的傷心事;但其實我們確是介懷。它成了我們生命中的「十字架」(我們會這樣稱呼它),每當我們想起它(確實又常常想起),便陷入苦澀、痛苦和憂鬱之中。我們在世人面前顯得像個枯燥乏味的禁慾者,跟使徒彼得理所當然地假定他的讀者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參彼前一8)相去甚遠。認識我們的人會說:「真可憐!他們受了多大的苦!」這正好說中了我們內心的感覺!
然而,真正認識神的人在思想中根本就不會有這種自憐的聲音。他們從來不會出現「如果……就好了」的怨忿思想,也從不思念所失去的東西,只想那些已得著的。保羅在書信中這樣寫道:「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使我認識基督。」(腓三7~10)保羅說他視丟棄的東西為糞土,不僅表示它在保羅眼中毫無價值,更表示保羅不會經常思念它;試問正常的人又豈會花時間去思念糞土?但事實上,我們許多人卻確實這樣做。這正好表示我們對神的認識是何等的少。

認識與知識
這一刻,我們必須坦誠面對自己。我們也許是正統的福音派信徒。我們可以清楚講出福音,可以從老遠便察覺有問題的教義。若是被問到如何能認識神,我們即時便可提供正確的公式:透過主耶穌基督,藉著祂的十字架和中保,按照祂話語的應許,靠著聖靈的能力,再加上個人的信心,便能認識神。然而,因認識神而表現出喜樂、良善和心中一無掛慮的人,在我們中間卻很罕見,甚至在不太清楚或全面認識福音真理的基督徒圈子中,也沒有那麼罕見。因此,它再次證明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對神有一點兒認識,也勝過對祂擁有大量的知識。
我想再就這點,進一步說明兩件事:
1.人即使對神擁有大量的知識,也不等於真正認識神。我相信很少人能真正領悟這點。我們發覺自己對神學興趣濃厚(它當然是最有趣和最令人神往的科目,它在十七世紀更是紳士們的消閒嗜好),喜歡閱讀神學釋經書和護教作品,鑽研基督教歷史和信條,學會釋經的方法。別人欣賞我們對這些事情的興趣,開始邀請我們就某某基督教問題公開發表意見、帶領小組查經、發表文章、撰寫專題研究,全職或義務;承擔眾多職責、成為教師,並在所屬宗派的圈子裡成為監督。別人會說我們的貢獻是何等寶貴,這激發我們進一步探求神的真理,以致能應付各方面對我們的要求。
這一切都是好的;可是,對神學和對神的知識感興趣,且有能力清晰思考及講述基督教的題目,並不等同認識神。我們可以像加爾文一般,掌握很多神的知識,事實上,只要我們努力鑽研他的著作,遲早也能及得上他。然而,我們終其一生,卻不會像加爾文那樣認識神。
2. 人即使對敬虔生活很有經驗,也不等於真正認識神。對敬虔生活的認識在乎人所聽的道、所看的書和所交的朋友。在這個重視分析和科技的年代,教會書室不乏這類書籍,講台也不乏這類教導,當中包括如何禱告、做見證、讀經、什一奉獻、成為好信徒、過喜樂及聖潔生活、領人歸主、領受聖靈的洗(或分析此現象)、說方言(或如何辯解五旬節的現象),以及處理一切與信徒生活有關的問題。此外,也不乏值得細讀的基督徒先賢的傳記。
結果之一,就是信徒可透過這類二手途徑,詳盡認識基督教的實踐方法。再者,我們若擁有豐富的知識,又能運用這些知識幫助情緒受困擾的基督徒,使他們重新站起來;那麼,我們將為自己贏得「成功牧者」的美譽。可是我們可以擁有這一切,卻並不證明我們認識神。
於是,我們再回到起點。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通曉神學,是否能以「平衡」的態度去處理基督徒生活的問題。問題乃在於我們能否直接而坦誠地說:我們已認識神,因此不再介懷生活上的不快,或未能享受快樂。我們若真正認識神,便能夠說出這句話;我們若說不出這句話,那便是一個訊號,提醒我們更要認真面對認識神和知道神兩者之間的差距。

認識神的證據
我們先前說過,人若認識神,一切的損失和「十字架」對他來說不再重要,他的思想就只有所得的東西。認識神還對人有其他影響嗎?聖經從不同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過,但以理書所提供的答案也許是最清晰和明顯的。我們可將此歸為四類:
1. 認識神的人會為神大發熱心
但以理書其中一段預言的經文說:「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但十一32)。從上文下理看,我們知道它是用來對比那個「卑鄙的人」(參21節)的行為,他「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並用「巧言勾引作惡違背聖約的人」(參31~32節)。面對身邊的人都違背神,認識神的人所要做的,就是抗衡這風氣。他們的神正被人褻瀆和輕看,他們不能坐視不理,卻要有所行動;神的名不被尊重,激發他們做出行動。
根據但以理書的記載,但以理和他三位朋友的事件正給我們看見這種「熱心行為」。
他們四人是認識神的,因此,他們經常覺得有必要挺身而出,對抗漠視神的風氣和拜假神的命令。但以理尤其不能忍受拜假神的情況愈趨惡化,決心公然對抗它。為免宮廷的膳食使他觸犯了潔淨的禮儀,他寧可堅持吃素,令太監長大為吃驚(參但一8~16)。當大利烏王下令一個月內禁止禱告,違者處死,但以理不單繼續每天三次祈禱,還在一個打開的窗前禱告,讓人一目了然(參但六10及其後經文)。有人可能記起賴爾主教(Bishop Ryle)在聖保祿大教堂的主教座位坐下時,身體會故意向前傾(禱告姿勢),讓每個人都看見他沒有在信仰上做出妥協!
我們不可誤解這些姿勢。它並非表示但以理或賴爾主教是製造麻煩和性格倔強的人,也不是他們喜歡反叛、跟政府對抗尋高興。它只表示認識神的人會敏銳地察覺哪些情況是直接或暗中破壞神的真理及榮耀; 他們不想任由情況惡化,便不得不思考這些問題,並被逼用盡方法來試圖改變它——即使冒上生命的危險。
這種因神而有的熱心不僅限於公開的表現。事實上,它也不是由那裡開始。認識神的人會將禱告放在首位,他們會透過禱告顯出對神榮耀的熱心。我們從但以理書第九章看到但以理「從書上得知」(參2節)以色列被擄的日子即將屆滿,但與此同時,他知道同胞仍然犯罪,只會帶來神的審判而非憐憫,於是,他立即「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神祈禱懇求」(參3節),他懷著一顆熱切、激動和沉痛的心,祈求耶路撒冷的復興。這種表現是我們大多數人從來不曾有的。
為著神的事情熱切祈禱,是真正認識神的人常有的表現──事實上,惟有藉著禱告,這種熱心才能得到發揮,內心的壓力才能獲得舒解。也許,我們不可能公開地對抗違背神或違反信仰的事情;我們或許已年邁、體弱,或受制於客觀環境;可是,我們卻可以為每天所見、發生在我們周圍而違背信仰的事情禱告。反之,我們若發現內心極少有這種禱告的衝動和熱心,及很少這樣禱告,它就必然是一個訊號,表示我們對神的認識很少。
2. 認識神的人會思想神的偉大
但以理書告訴我們,擁有智慧、能力和真理那般偉大的神,祂既掌管歷史又隨從己意,擁有主權向個人和國家施行審判或憐憫。這裡的篇幅實不足以容下書中對神一切的描述。也許,只說聖經之中再無其他書卷對神多方面的主權有如此生動、詳盡的描述就夠了。
以色列面對國力強大輝煌、又把巴勒斯坦吞噬的巴比倫帝國,並預計會有更強大的世界帝國接踵而來;從人的各種計算來看,以色列都顯得相形見絀。可是,但以理書的整體信息卻真實地提醒以色列民,他們的神是在「諸天掌權」(參但四26)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神每刻都在掌管歷史──而事實上,歷史(History)只不過是「祂的故事」(HIS Story),祂在當中展示永恆的計劃,而神的國最終必然得勝。
但以理在第二及四章向尼布甲尼撒講述的重要真理,亦即是他在五章18至23節提醒伯沙撒的真理;也是尼布甲尼撒在四章34至37節,及大利烏在六章25至27節所承認的真理;也就是但以理在第二及九章的禱告所依據的真理;並他在第一及六章,以及他三位朋友在第三章抵抗違背神的政權時所信靠的真理;就是神在第二、四、七、八、十一和十二章向但以理啟示、從但以理口中說出的基本真理,那就是:「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四25,參五21)。祂通曉和預知萬事;祂的預知就是預定;因此,祂掌握了世界歷史和個人命運的最終主權;祂的國度和公義最終得勝,因無人或天使能阻撓祂。
透過但以理的禱告(禱告最能反映人的神觀),我們看見他的思想充滿了上述的神觀:「神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因為智慧能力都屬乎他。他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與他同居」(但二20~22);「主啊,大而可畏的神,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主啊,你是公義的……主──我們的神是憐憫饒恕人的……耶和華──我們的神在他所行的事上都是公義」(但九 4、7、9、14)。
我們所思想的神是這樣嗎?我們的禱告是否反映出這種神觀?我們深深感受到祂的神聖威榮、聖潔完全和慈愛守約之後,是否變得謙卑、順服、敬畏和信靠,即如但以理一樣?我們同樣可藉著這個測試,評鑒自己對神的認識是多或少。
3. 認識神的人會為神顯出極大的勇氣
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已置生死於度外。這並非有勇無謀,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他們已計算代價,已衡量風險。他們清楚知道行動會帶來甚麼結果,除非神用神蹟介入,正如事情後來的發展那樣。
然而,這一切都不能改變他們。他們一旦認定自己的立場正確,要忠於神就必須付出這行動;借用奧斯瓦德.章伯斯(Oswald Chambers)的話說:他們「已準備從容就義」。使徒說:「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五29)「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二十24)
這正是但以理、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的心志,也是每個認識神的人應有的心志。他們可能發現立志行正路是一件痛苦艱難的事;但一旦清楚知道要走這條路,就毫不猶疑地勇敢踏上。他們不會操心其他屬神的百姓會有不同的看法或立場。在當時的猶太人中,是否只有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這三個人不肯跪拜尼布甲尼撒的像?經文沒有記載他們是否知道,或更重要的,他們是否對此介懷。他們知道自己要怎樣做,這對他們來說已足夠了。我們亦可藉此測試自己對神的認識。
4. 認識神的人會在神裡面獲得極大的滿足
有些人確知自己已認識神,而神又認識他們,並確信這關係會保證自己一生蒙神賜恩,甚至經過死亡,直達永恆,他們的內心將有最大的平安,是別處無法得到的。
保羅在羅馬書五章1節便談及這平安:「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至於平安的真義,他繼而在第八章充分地說明了:「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被定罪了……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便是後嗣……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八1、16~17、28、30~31、33、35、38~39)
這正是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所認識的平安;這種內心的平安和滿足使他們能堅強地面對尼布甲尼撒的最後通牒:「若不敬拜(像),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窯中,有何神能救你們脫離我手呢?」他們作出了經典的回答:「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毫無懼色!)即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謙恭有禮,卻無爭辯餘地──他們認識自己的神!)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是生是死都不再重要,他們已全然滿足)」
「 主啊,是生是死非我要操心的事;
我的本分是愛和服侍祢,求祢為此賜我恩典。
活得長久,我固然欣喜,因能長久順服祢;
活得短暫,要升往無窮的永活日
──又有何悲?」
是否擁有這份內心的滿足,便是衡量我們究竟是否認識神的另一尺度?

兩個步驟做開始
我們想認識神嗎?可依照以下的步驟做兩件事: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自己對神的認識是如何不 足。我們要學會評鑒自己,不是以我們對神的知識掌握了多少、我們的恩賜或在教會承擔的責任來衡量,而是以自己如何禱告和內心如何思想來作為準則。照我推測,許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對神的認識是那麼貧乏。我們要求主向我們顯明。
其次,我們必須尋求救主。救主親自來到世上,邀請人與祂同行;我們因此得以認識祂,並藉著祂認識父神。舊約記載主耶穌在道成肉身之前,亦做著相同的工作──以主的使者的身份與人同行,為的是讓人認識神。但以理書告訴我們兩個事例:當但以理的三位朋友被扔在洪爐的烈焰中的時候,那出現在他們身旁,「相貌好像神子」(參但三25)的究竟是誰?但以理被扔進獅子坑裡,那位被神差遣封住獅子口的使者又是誰(參但六22)?肉身的主耶穌基督如今不在我們中間,但從屬靈的角度而言,這沒有分別;我們仍可透過尋求主耶穌的同行,得以尋見和認識神。那些尋求主耶穌直至尋見祂的人 (因祂應許我們,凡一心尋求祂的,必定尋見),必能站在世人面前,見證他們已認識神。

(本文節錄自《認識神》書中P.28~P.36,蒙福音證主協會應允轉載,非經許可,不得自行翻印)

相關文章

2024.11.27
「迦南美地共享空間」剪綵
大家還記得「靈糧幼兒園」嗎?在靈糧山莊2.0整建完成後,原靈糧幼兒園也接續改裝,並重新更名為「迦南美地共享空間」;自今年7月份以來,歷時了三個多月的拆除、施工、裝潢,終於重新回到眾人的視線。11月23日由台北靈糧堂執事會朱黃傑主席、主任牧師周巽正牧師、執事會林慶豐副主席、陳一強執事、牧養核心團隊廖承增牧師以及治理外展總部呂健萍執行長等,一同為「迦南美地共享空間」舉行剪綵儀式,在眾人的喜悅中,迎接新...
2024.11.22
靈糧七十,在服事中經歷醫治與接納
我是被大學同學傳福音、信主近三十年的基督徒。剛信主,便開始服事,後來進入職場、結婚成家,當季節漸漸改變,我再次把重心轉回教會服事,卻漸漸失焦,找不回初信之時,與神、與主內家人間的單純、敞開和自在的關係,只剩配搭服事的戰兢。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聖經》浪子比喻中,在家長年勞力、沒有享受父愛的長子。 兩年前,因健康出問題,加上服事中有時會與同工溝通不良,我原先希望能把話講開、真正和好,安心面對接下來辛苦...
2024.11.20
《週報選文》撒下宣教的種子
早在十五年前也就是2009年的時候,我跟我媽去了泰北的帕黨學生中心,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短宣。當時我可以做的事情不多、也不知道該怎麼服事,每天就跟著大家一起敬拜、家訪、走禱、陪學生玩。 那趟回來後,我每天和爸媽一起的睡前禱告開始有了變化。不同國家的宣教士開始慢慢進入我的代禱清單,禱告開始變得越來越長;在我十二歲開始叛逆,不願意睡前禱告,但每晚上我還是會一次次提到宣教士的名字和宣教地,即使可能沒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