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靈糧季刊第三季no-32】「六號房的女士──音樂拯救生命」觀後感

文/吳秀菁

刊登日期/ 2015.07.26

這部得到201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電影〈六號房的女士〉,雖然只有短短的38分鐘,卻讓觀眾看見上一個世紀的歷史精神與人類文化遺產,聚焦在一位109歲猶太音樂家的身上。在她有力的指間,彈奏出穿越黑暗、喜樂的生命詩篇。

愛是一生的定義
Alice Herz-Sommer生於捷克的布拉格,成長在一個充滿愛的猶太家庭。父母親結交了許多的知名藝術家,從小她就耳濡目染,親眼見過許多世界上重要的音樂家如馬勒和文學家卡夫卡,很自然地自己後來也踏上了鋼琴演奏的生涯。
一百零九歲接受訪問時,她說她很喜歡人,喜歡跟人交談,總是大笑不已。她認為學校教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庭裡求知的氛圍,那會影響一個孩子非常深遠。她的眼睛炯炯有神,對一切外在的事物充滿好奇與新鮮,表情像一個二十歲的小女孩,在她的裡面似乎住著一個超級強烈的小太陽,沒有任何巨大的陰霾可以遮住她的藍天。筆者覺得這樣的性格,有可能來自天生的特質,但絕大多是來自她從小家庭的培育,父母親給予的愛,使她具有非常堅定而且健康的愛的基礎。

超越痛苦的力量——感謝和讚美

她一生經歷了許多的悲劇,無論是自己身處集中營、母親被納粹帶走、丈夫染病死在集中營裡,甚至是相依為命的兒子突然間地離世,這些生命中巨大的「失去」與「傷痛」,絲毫沒有擊垮她,因為她看事情的方式,並非隨著自己的遭遇而改變。雖然在集中營裡,遭遇到非人性的對待,她仍然可以看出德國軍人也有人性化的一面,這是她看待「悲劇」的不同方式,總是能尋找到求生的出口,不同於一般人有很大的負面悲觀的原因。當時她的琴聲不只撫慰了集中營裡的老老少少,很多德國衛兵每天等待聆聽美妙的樂音,藉以度過不斷殺人的日子,沒想到Alice的琴聲成為加害者靈魂枯竭的救贖甘泉。
在紀錄片中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兒子的突然過世,依然只有感謝。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她不可能沒有, 只是她抓住了「感謝」,抓住了這件事值得感恩的地方,抓住了兒子雖然猝逝卻少了許多人離世前會有的痛苦,放掉了自我失去的感覺,選擇停留在沒有遺憾的地方,這就是她能活到如此高齡的原因。雖然她聲稱是音樂拯救了她,但是很清楚地是上帝給了她一個保護傘,在音樂的保護下,她雖度過了無數的黑夜,卻依然保有一顆單純清澈的心……

倖存者發光的見證

第一次看見這部紀錄片是在四川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的影展論壇中, 〈六號房的女士〉和筆者的紀錄片〈蘆葦之歌〉都入圍了當屆最佳紀錄片獎項。在座大概有一百位觀眾,很多人深深被感動。導演 Malcolm Clarke接受訪問時提到,當他從美國飛到倫敦只跟Alice談話一小時,就決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拍攝這部紀錄片,因為面對109歲的老人,你永遠不知道她的健康狀況明天會如何。而促使他會有如此強烈感動的原因,是他曾經拍過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紀錄片。
有兩年半的時間裡,他每一天進入剪接室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被拍攝者實在經歷了太悲慘的過去,那些記憶似乎是永遠無法被醫治的創傷。所以他告訴自己,這樣的影片絕對不要拍第二次了。但當他聽說Alice的故事時,起初非常猶豫且不太相信,最後當他見到她,談話是如此睿智且不斷地大笑時,真正覺得發現了二戰倖存者中,最需要被記錄下來的一位。
Alice Herz-Sommer雖然經過痛苦,但沒有留下仇恨,雖然被非人性對待,卻沒有對人失去希望,雖然失去至親,卻迎向每一個早晨,她認為每一個能呼吸的時刻,都是上帝無比美好的禮物。這難道不是現今的我們該學習的榜樣嗎?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助理教授)

相關文章

2025.07.01
服事,拉住了我的生命
「我經歷了工作失敗、創業挫敗,但這些都沒有讓我離開神;既然如此,我又怎能離開我的服事?」王克偉在台北靈糧堂擔任聚會音控義工二十餘年,對他而言,服事不僅僅是責任,而是他與神關係的繩索,更是一條讓他走過風雨、站穩腳步的恩典之路。「服事,拉住了我的生命。」  從一次代打到二十年守候——服事的轉變 王克偉第一次踏上教會音控台,其實是一次代打。當時音控同工臨時缺席,小組長想起他玩過汽車音響,便問:「要不要上...
2025.07.01
病房裡的靈修時光,見證苦難中的恩典
「苦難是化妝的祝福,這個祝福,不僅能祝福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台北靈糧堂成人牧區張菊仙,親身走過生命低谷的深刻告白。 小學三年級時,因為遭遇酒駕司機撞擊,張菊仙視覺神經嚴重受損,成為視距僅有五公分的後天視障者。雖然視線模糊,但她對神的認識越來越清晰。透過全教會「每日靈糧」計畫的開展,她逐漸穩定靈修,走上信心更新的旅程。 在學習放手中,看見神的掌權 「放手,是我在學習的功課...
2025.07.01
從死亡邊緣到成為祝福,是禱告翻轉生命
「過去沒有神的日子,就像行屍走肉一樣。」世新大學四年級生、週日學生崇拜的陳臻回憶,自己從小在教會長大,對神並不陌生,卻曾有一段幾乎離開教會的時期。 剛上大學的那段日子,她的生活重心放在朋友和感情上。「每天玩到很晚才回家,隔天無法早起。」因此,她漸漸不再參加教會的學生崇拜,也慢慢失去與神的連結。 一個禱告,喚回信仰重生 「我深陷憂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陳臻坦言,高中求學階段,常萌生尋死的念頭。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