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靈糧季刊第一季No.48】教會Ekklesia, 轉化世界,轉化職場
文|張雅謙
刊登日期/ 2020.07.19
願主轉化我們的教會觀、世界觀和工作觀,
回應主給教會的使命與權柄,剛強壯膽,得地為業,轉化職場與世界,
也帶來教會的更新與復興。
前言:令人啼笑皆非卻發人深省的故事
巴克萊每日研經記載了一位清教徒的故事:當他走路時,有人對他說:「這是多麼可愛的一朵花啊!」那個清教徒卻回答說:「我已經學會在這個沉淪的罪惡世界中,不再稱任何一件事物是可愛的。」(註1)這是個令人啼笑皆非卻又值得深省的故事,世上雖有罪惡,然而世界也是神所造,有許多美好事物。因著世上的罪惡,而不能讚賞神美好的創造,是什麼樣的世界觀呢?
一、轉化世界前,先轉化世界觀
- 對「世界」失衡的解經
有些基督徒如同那位清教徒,對「世界」存著過度負面的解讀,雖然聖經提醒「不要愛世界(希臘原文kosmos )。」(約壹二15~16)。可是聖經也說「神愛世界(「世人」希臘原文kosmos 世界)」(約三16),聖經不會自相矛盾。然而對「世界」錯誤的解經,會導致失衡的世界觀,產生出世或厭世主義。
- 釋經學的字義研究
在釋經學中,字義解釋需要了解「一詞多意」的現象,用中文例子說明比較容易了解:「花先生很愛花錢買花送花太太」句中幾個「花」的意義不盡相同,有的指姓氏、有的指使用金錢或是指植物的花朵。如果把這些「花」都當成相同的意義,會誤解這句話。同樣地,「世界」在聖經中有不同的意義。
要了解「世界」有哪些意義,還需了解另一個解經要素——修辭學中的「轉喻」(metonymy) (註2)。字詞有本義和引申的意義。例如有人說:「我的心好痛。」你要帶他去心臟科還是心理諮商?因為「心」可能指心臟,也可能有轉喻的意義,指情緒和感受。又像聖經中:「耶穌動了慈心」(太廿34),它的名詞「慈心splagchnon」本義是內臟、腸子。但當時的人用腸子代表憐憫之愛,這也是轉喻,中文也有類似的說法:「好心腸」代表憐憫的心。同樣地,世界有本義和轉喻的意義。
- 「肉體」也是容易被誤解的詞
如同當時的人視內臟、腸子為憐憫的所在,「肉體」則被視為是慾望的所在,因此「肉體」本義是血肉之體,無關善惡,但有時卻有轉喻的意義,指著邪情私慾或罪性(註3), 需從上下文分辨不同。例如:「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來五7)。這不是說基督有邪情私慾和罪性,而是指他在世有血肉之體的時候。又如:「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八13)。這不是叫我們要像馬丁路德還未明白「因信稱義」之時,苦待肉身,鞭打身體,禱告跪爬樓梯,此處的肉體乃是轉喻指「邪情私慾與罪性」。如果把肉體都當成相同的意義,會誤解聖經,產生極端的苦修主義。
- 對「世界」平衡的解經同樣地,「世界」(kosmos)有時指神所造的宇宙萬物,並無關善惡。但是有時轉喻指著世上抵擋神的黑暗權勢和價值系統(註4), 例如:「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一四4)。因此解經時,不應把世界都當成相同意義,更不應認為世界是全然邪惡的,成了出世或厭世主義。
- 世界是神的賜福與授權:治理世界
世界kosmos就受造的宇宙萬物的意義而言,「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神所造的美好世界,是賜福給人的禮物或產業,讓人享受在世界中,將歸榮耀給神。並且神也授權給人好好治理世界這份產業(參創一28)。
今年教會的主題「得地為業」的「地」在希伯來原文erets除了是指土地以外,有時也翻譯為「世界」,例如:「因為世界(erets)的盾牌是屬神;」(詩四十七9)及「好叫世界(erets)得知你的道路。」(詩六十七2)
而「起初神創造天地(erets世界)」(創一1),並且神按自己的形像造人,「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erets世界),治理這地(erests) (註5)』」(創一28)。因此神賜世界給人為產業,也賦予人權柄:治理這世界。
- 仇敵的計謀:諾斯底異端的危害
然而在創世記仇敵魔鬼想方設法引誘人犯罪,竊取人對世界的治理權,「世界(erets)在神面前敗壞」 (創六11),人的罪以致失去了對這大地的治理權。 在初代教會,仇敵藉由異端諾斯底混亂教會,此異端受到希臘哲學二元論的影響:認為靈性世界是良善的,物質世界是邪惡的,甚至更推論將創造物質世界的耶和華視為低等或邪惡的神,並且不認為基督在世是有肉身的(註6)。
雖然現今沒有諾斯底的異端,然而將靈魂與身體、靈界與物質界的善惡聖俗二分法,仍然影響著許多的基督徒。這是仇敵魔鬼兩手詭計,一方面藉著敗壞世界來引誘我們犯罪,另一方面又讓我們對世界反感成了厭世或出世主義,從七山退出,把治理世界的主權完全拱手讓給魔鬼。
- 剛強壯膽,得地為業
神應許亞伯拉罕與他的後裔要得地erets為業(參創十三14~15,十五7~8),狹義來說是指迦南美地,但是就聖經救恩神學而言,erets更可以指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神的兒女要得回神所造的世界為產業,要好好治理這地(erets世界)。
雖然人因著罪失去世界治理權,然而神藉愛子耶穌,為我們贖回治理世界的權柄。因著耶穌,我們成為神的兒女,承受神的產業(參加三26~29),耶穌已坐在天父右邊(參弗一20),得回萬有的權柄(參弗一22),而我們也與主「一同坐在天上(原文過去式)」(弗二6),過去式表示已成就的事,這是寓意用法,代表我們在靈裡現今已是與主一同坐王,要得地(erets世界)為業,治理這世界。
「得地為業」的「得……為業」希伯來文yarash是承受或繼承產業。然而因不同的上下文,有時有強烈的型式Hifil(註7)來表示趕出霸佔者、奪回產業。
我們不僅不該受諾斯底二元論的毒害,中了仇敵的詭計,成了出世主義,更應該回應神在創世之初對人的命定,靠著耶穌已為我們贖回合法的權柄,剛強壯膽,趕出非法的黑暗權勢,從仇敵手中奪回對這地(erets世界)的治理權。
祝福眾教會在2020得地為業之年,為主多得實質的土地erets為產業,也更為主從仇敵手中奪回大地(erets世界)和其上事物並各種領域的主權,包含七山:娛樂、商業、宗教、媒體、教育、家庭和政治為產業,按神的心意,治理大地(erets世界),祝福這世界。
二、轉化職場前,先轉化工作觀
- 對工作的負面解讀
對世界負面的解讀,也影響了職場工作觀,在保羅的年代,有人貶低工作的價值,這也是受到當時希臘哲學二元論的影響,柏拉圖認為工作是物質界的生活,低於靈界的(註8)。但這並非神對工作的看法,因此保羅勸勉:「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
有些基督徒認為世界的工作只是在處理短暫物質界事務,又因「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創三19)以為工作是亞當犯罪後的咒詛,辛苦勞碌只為一口飯,以致在世界的工作中,沒有盡心,而失去美好的見證。
主管對基督徒負面觀感被轉化
論壇報曾經報導一位羅弟兄的分享:有次他的主管跟他談到原本很討厭任用基督徒,因為以前主管用的基督徒,不管工作有沒有做完,六點一到就要去教會,要同事幫他收尾;有時把「上帝」搬出來跟主管吵架,因此主管對基督徒的印象很糟,認為基督徒的「外務」很多,「能不用就不用」。這很值得基督徒反省。
羅弟兄因為清楚「上帝」是他最大的老闆,所以也要讓職場的老闆滿意他的表現,才能見證耶穌的「品牌」,所以他在「時間管理」上努力,
使教會服事不與職場工作衝突,又盡力成為同事與主管的好幫手,以致轉化了主管原先對基督徒的負面觀感,不僅他個人薪水職務被提升,更有機會來為主作見證(註9)。
- 工作是神給人的禮物
《打造神國企業》提到:「工作不是被神所詛咒的,乃是祂賜給世人的禮物。」(註10) 因為亞當犯罪前,神已經給了亞當管理照顧伊甸園的工作,創世記二章15節記載:「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修理」希伯來文avad,是指工作、服事或辦理事務。神給亞當管理照顧伊甸園的工作,就必賦予亞當能力、資源與熱情來執行這工作,不會是辛苦勞碌,反而能享受在工作中。
- 享受人與物的互助與愛的關係
《工作是一份禮物》也引用創世記二章15節,用NIV的翻譯「耶和華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在其中工作(avad,work),關懷看顧(take care of)。」解釋到:「在神的心意之下,工作與關懷看顧原是不可分割的,工作蘊藏愛的本質。」 (註 11) 亞當在工作時,必然對園中動植物滿懷著愛來照顧他們(想像照顧寵物或園藝的感覺),也從園中獲得養生所需(果子),神不會對物質世界沒有興趣,祂是物質世界的主,祂的原始設計是讓人與物質世界有著互助與愛的關係,用愛在物質世界的經營中得到祝福與養生所需。所以作工得工價、渴望營運獲利,都可以是屬靈的、是神的賜福,只是要按神的心意而行。
- 認出工作的神聖使命
17世紀英國名建築設計師克理斯多夫,奉命重建聖保羅大教堂。當工程進行時,他到工地查看,陸續看到3名工人同樣在砌石塊,也問了他們同樣的問題:「你在做什麼?」
第1位不耐煩的說:「我在砌石塊啊」。第2位無奈地回答:「唉!我在辛苦工作,養家活口」。第3位很興奮地說:「我在建造宏偉的聖保羅大教堂」。3個工人代表3種工作觀。第一個覺得工作是單調厭煩的動作。第二個感到工作是生存必須的無奈。第三個滿懷熱情,因為找到工作的使命感。每個人都需要在職場找到使命感才能有熱情,其中之一就是以工作敬拜神。
- 以工作敬拜神
既然世界是神所造並且屬神的(參詩八十九11),神是「世界」——神國無限公司的大老闆,因此在世界上的工作也可以服事主,每當我們進到職場,不論在學校、公司、工廠、辦公室……工作時,我們就是進到神國無限公司上班了,要知道天上那位大老闆,也看著我們如何處理祂所造的世界。因此《轉化改變世界由職場開始》引用「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三23),說明「工作」就是「敬拜」(註12)。
如前所言,希伯來文工作avad,除了是指工作或辦理事務,在不同的上下文,有時它也有宗教方面的含意,有服事、事奉的意義(註13)。舊約「事奉敬拜」的事奉,希伯來文就是avad,有工作的意思,因為工作與敬拜有時息息相關,當時外邦的偶像崇拜常常融入生活與工作場所中,現今也是如此。對基督徒而言,將信仰元素融入工作場合,並以敬畏神、愛神、愛人與愛物的心來工作,就是以工作敬拜神。當一個廚師看重他的食材乃神所造的,以敬畏神的心,料理出健康營養的美食,讓客戶享受神所造的美食,歸榮耀與神;當一位設計師或藝術媒體人把基督信仰的元素與價值觀呈現在他的作品中,都是在工作敬拜神。
佈道家艾翁賽早年當鞋匠的工作敬拜
美國佈道家艾翁賽早年在鞋店工作,他必須將泡水的皮取出後用鐵錘用力錘乾,十分辛苦。有一天他到附近鞋店看人製作鞋底,發現對方未將泡水的皮錘乾就釘上去,詢問後,對方表示這樣容易壞,顧客會提前上門修鞋子!艾翁賽回去向老闆建議不用費心錘乾鞋底。不料老闆翻開歌羅西書三章23節,唸給他聽並且說:「我做鞋子不單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榮耀神。當審判的日子,主注視我做的鞋子,不至於說:『你並沒有盡力去做。』我相信主會笑著對我說:『你這忠心良善的僕人,你做得很好。』」(註14)艾翁賽在老闆身上學到了以工作敬拜神。
- 與神連線、下載啟示
職場滿有挑戰競爭,然而我們不孤單,神既然是物質世界的大老闆,我們當然要尋求老闆的協助與指示(禱告並領受啟示),祂是一位好老闆,渴望祂的員工(人)在祂的公司(物質世界)中的經營管理得到祝福獲利與關係的和諧。因此我們要禱告與神連線,從神下載許多職場的重要資訊與策略。建築師讓政府遇見神的美好見證:
《Ekklesia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記載了一則職場轉化的見證:Francis Oda博士是夏威夷知名建築公司的主席兼國際轉化網絡主席。2005年大溪地政府邀請他參與首都帕皮堤的設計比賽,總統問了Francis一些建案的問題,甚至有的困難是7位工程師經過6個月的努力都想不出好計劃,然而 Francis藉著禱告,在極短時間內,從聖靈領受了答案,令總統大為驚嘆欣賞並好奇答案從哪裡得來,Francis告知從「神」而來,以致總統渴望認識神。而後總統和妻子並大溪地建築師夥伴都信主受洗。Francis知道贏得建案不只關乎公司,更是神要藉著公司透過經濟來祝福及門訓一個國家(註15)。
三、轉化教會觀
- 對「教會」失衡的解經
現代人提到「教會」往往想的是建築物,然而教會希臘原文ekklesia是源自ek(出來)+kleo(呼召)的複合字,指「被呼召出來的一群人」。但是因為過度強調字首ek「出來」,又對世界或工作的負面解讀,以為教會就是要從世界出來,或是主日從工作出來,進到「教會」這個建築物聚會。雖然分別為聖、守主日固然重要,但是若造成教會聖俗二分法,不管世事,是誤解教會ekklesia的意義。
- 教會:天國議會,商討、解決世界事務
解釋字義除了字源之外,還須考量當時的文化背景。在舊約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描述會眾聚集主要有兩個字ekklesia和sunagoge(後來的synagogue會堂), (註16)當耶穌在稱祂的信徒時(參太十六18),選用「會眾」的詞不是sunagoge而是ekklesia, 這是很值得深思的, 耶穌不用 sunagoge的原因:首先,sunagoge(猶太會堂)容易被誤以為要信耶穌要先加入猶太教,或基督教只是屬於猶太人的,第二,sunagoge容易被誤以為侷限於某個建築物。然而ekklesia在當時並不侷限於建築物,而且ekklesia在當時的社會大多是指國家、城市地區的政策討論性的聚集,而非宗教儀式性的(註17),例如時使徒行傳十九章39節:
「你們若問別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斷定。」
「聚集」希臘文就是ekklesia(教會),「斷定」有裁決、解決的意思。ekklesia是指一群被呼召出來聚集的公民、有權柄代表城市的人,共同商討、裁決和解決城市的事務。就如布里格斯在《天國議會正興起》所言:「ekklesia 最初被用來形容『一群對於希臘城市裡的公共事務具有最終決定權的人民的集會」』(註18)。
所以主耶穌用ekklesia「教會」(參太十八17~20)來指基督徒群體時,不是叫我們出離世界、不管世事。雖然現今教會的型態具有聖殿的敬拜與會堂的教導功能,也很重要。然而主耶穌必然有更廣的期待,教會ekklesia是召聚信徒,一起商討、裁決和解決世界的事務。亦即一個國家、城市或地區的基督徒會聚集起來,禱告使用權柄並領受策略性啟示,商討如何把天國文化、神的愛與能力、恩典與真理帶進國家、城市和地區之中(註19)。
- 教會:進入家庭、職場,轉化世界
耶穌設立ekklesia聚集的方式始於記念祂的方式——聖餐:祂不是把人召聚在特定的宗教建築物像是聖殿或是會堂,而是人們經常生活的地方——家裡(太廿六18),不是用複雜難行的儀式,而是人們天天在作的事——吃飯用餐,而這個模式也形成了初代教會的聚會模式,就是在某人家中吃晚餐時,也領主餐聚會,在家中聚餐也是當時很普遍的社交活動方式之一。主耶穌的心意應該是:教會ekklesia不是侷限在某個宗教的建築物裡面,而是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裡面,進入家庭、職場、社區。用現代的環境來說,家庭、咖啡廳、餐廳、辦公室、教室或許多社交場所,都可以成為ekklesia聚集的地方。
更實務地來說,在一個辦公室、工廠、學校、餐廳或社區……等,在裡面工作生活的基督徒會聚集起來,一起禱告並商討如何轉化他們的工作生活場合,能更合乎天國的文化,這也是一種工作敬拜,各行各業各領域的基督徒們會聚集起來,一起禱告和商討如何轉化他們的職場和領域,一起去見里長、區長和政府官員了解國家社會的需要,把神的愛與能力、恩典與真理帶進各領域。
張牧師教會觀的轉化見證:
聽靈神校友張孟訓牧師分享,他在教會開拓初期,人數總是十幾個,由於有感動關心在地產業果農,有時也幫忙促銷,進出農地商場,卻也因此覺得好像在處理世界的事務,似乎不太屬靈,然而神卻對他說:「你不只是蘇澳芥菜種靈糧堂的牧師,你是蘇澳鎮的牧師,鎮上的產業也是你該關心的事。」他的教會觀轉化了,除了關心靈魂的需要,也關懷物質面、職場、學校、家庭、地區性的需要,因而走進這些場所,當我們懂得祝福社區,祝福也會臨到我們,現今教會已是該鎮最大的教會之一。
- 教會:裝備聖徒,影響職場、轉化世界
論到ekklesia,以弗所書一章22~23說:「又將萬有服在祂的腳下,使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
基督握有世界的權柄,教會是祂的身體,教會(身體)要按基督(頭)的心意,執行治理世界。論到五重職事,「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弗四12)的「職」希臘原文直譯是服務的(diakonia)工作 (ergon),這雖然可以是狹義的教會內服事,但也有當時社會的用法,當我們對教會的定義被開展之後,這也可以是社會上的服務工作。而「成全」希臘文有裝備的意思,教會的任務之一也是要裝備信徒在職場勝任,助其發揮ekklesia在職場的功效,來影響職場、轉化世界。
王經理平安月職場轉化的見證
基督教今日報曾報導一位銀行的王經理,依靠神在職場有美好的表現,取得主管的信任,也尋求教會牧者的遮蓋,在農曆七月平安月邀請牧師來祝福銀行,取代傳統的方法,原本不免擔心異樣眼光與反效果,而後卻看見美好的業績,也更加得到上級的肯定讚賞(註20)。
- 教會:職場禱告祭壇,執行屬靈權柄
耶穌提到「教會」(太十八17)的下文:「……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18~20),而這與當時的「羅馬公民聚集」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一群羅馬公民(即或只有兩三個人)在世界任何地方聚集,就能組成公民聚集,把羅馬的權力與同在帶到他們中間(註21)。主耶穌用這樣背景,應許給教會藉著ekklesia的聚集禱告,得著屬天捆綁與釋放的權柄,趕出黑暗的權勢,將神的同在與天國的文化,帶進我們的世界與職場。
墨西哥城市轉化見證
《Ekklesia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一書記載墨西哥城市轉化的美好見證:華雷斯城原本是一個毒品、暴力和兇殺充斥的城市,甚至監獄和學校都可能受到極大的控制中。馬邦曹牧師和他的團隊開始聚集運用ekklesia的禱告權柄,先知性的行動宣告,因此得著機會,作策略性商討,把基督徒職場人士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是典獄長、檢察官,而他們勇敢地堅持神國的公義原則,但也有屬天的智慧面對毒梟的利誘與威脅,加上主奇妙的保護。一段時間後,監獄脫離黑幫控制,監獄悔改信主的人數大增,城市謀殺率下降80%,勒索案下降90%,綁架案減少了100%,校園也被轉化,過去是人們不想造訪的城市,現今卻是旅遊熱點(註22)。
結論:
願主轉化我們的教會觀、世界觀和工作觀,回應主給教會的使命與權柄,剛強壯膽,得地為業,轉化職場與世界,也帶來教會的更新與復興。
(作者為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教師)
參考資料:
-
-
-
- 巴克萊,《巴克萊每日研經叢書——腓立比、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註釋》(香港:基督教文藝,1987),160頁。
- 蘇克,《基礎解經法》(香港:宣道,1996),185頁。
- 鮑爾,《新約及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詞典(中文版)》(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9),1391~1393頁。
- 鮑爾,《新約及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詞典(中文版)》,860~862頁。
- 「治理這『地』」的「地」,希伯來文是陰性代名詞,指前面的erets世界。
- 巴克萊,《巴克萊每日研經叢書——約翰福音註釋。》(香港:基督教文藝,1987),13~15頁。
- 「得……為業」希伯來文yarash的型式Hifil 在約書亞記八章7節翻成「奪取」,在約書亞記十七章18節,翻成「趕出」。
- 李虹,《打造神國企業—在職場中建立榮耀神的企業》(台北:道聲,2017),190頁。
- 梁敬彥,「羅時宜扭轉主管對基督徒負面觀感」,《論壇報》,2012年6月19日。
- 李虹,《打造神國企業——在職場中建立榮耀神的企業》(台北:道聲,2017),49~50頁。
- 海特利,《工作是一份禮物》(台北:校園,2010),37頁。
- 艾德.史福索,《轉化改變世界由職場開始》(台北:天恩,2008),132~135頁。
- 例如申命記十一章16節的事奉,希伯來文就是avad有工作的意思。
- 梁敏夫,《慈繩愛索》(台北:道聲,1993),4月9日。
- 艾德.史德索,《Ekklesia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台北:天恩,2017),102頁。
- Colin Brown, The New Internatioanal Dictioi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6), pp.291~292。
- 同上。
- 丁恩.布里格斯,《天國議會正興起》(台北:以琳,2018),160頁。
- 朱柬,「台灣從危機到轉機的關鍵——Ekklesia (教會)的意義與運作要領」課程講義,2019年6月21日。
- 蔡宜倩,「『七月半』用基督教祝福禮拜 銀行行員還想繼續聽真理!」《基督教今日報》,2015年9月1日,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6600。
- 艾德.史德索,《Ekklesia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台北:天恩,2017),15~16頁。
- 艾德.史德索,《Ekklesia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台北:天恩,2017),103~116頁、162~165頁。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