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靈糧季刊第三季No.50】大兒子未完成的答卷

口述|朱黃傑、整理|汪于茹

刊登日期/ 2020.07.01

四月裡,我的靈修進度讀到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回頭的故事,心中有些感觸。荷蘭的名畫家林布蘭晚期也有個作品「浪子回頭」,畫中最右邊英挺站立的就是大兒子。林布蘭解讀這段經文是一個快樂美滿的結局——小兒子回來了,大兒子也在旁陪伴,老父親很開心。可是從經文的記載來看,大兒子其實是不開心的。

為什麼大兒子不願意進去跟老父親一起歡樂?我們來看路加福音十五章 25~32節:「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

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甚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對他說:兒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一、主耶穌講失羊、失錢與浪子比喻的緣由

首先介紹這段經文的背景。解經家將路加福音九章51節至十九章44節歸類作旅行敘事,而路加主要是記錄主耶穌從加利利往耶路撒冷、途經撒馬利亞的路上,與祂的跟隨者——包含門徒、稅吏、罪人、法利賽人與文士,還有一般群眾——所說的話。

 1.尋回與拯救失喪的人

在路加福音十五章剛開始,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祂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那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接下來就說了四個比喻,主要是回答了法利賽人的問題——祂為什麼要接待罪人,又跟稅吏和罪人一起吃飯。

「失羊的比喻」是說有一百隻羊、丟了一隻,牧人就出去找,找回來後就跟朋友和鄰舍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然後耶穌接著說:「我告訴你們,一個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就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主耶穌講這話,可能稅吏跟罪人聽了都很高興,覺得自己就是那一個現在被好牧人尋回的羊。「失錢的比喻」也是一樣,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著了,就請鄰舍和親友來一同歡喜。

「浪子的比喻」非常的傳神,這段經文最後,老父親說:「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主耶穌在這裡所要強調的,就是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祂希望把失去的羊、失去的錢、失去的浪子,都能一個一個找回來。

這三個比喻的共通性,就是失而復得,皆大歡喜。在結構上,它們是從失落、尋找、得回和喜樂。我們每一個弟兄姊妹在重生得救的過程中,也是這樣,我們曾經失喪,被尋找、被得回,最後在受洗的時候滿心歡喜快樂。因此,稅吏跟罪人都因「前已失喪、今被尋回」的比喻,而得著安慰。

2.藉大兒子的比喻,來點醒法利賽人的自以為義

耶穌講了三個比喻,最後對文士和法利賽人是用「浪子比喻」中的長子來點醒他們缺乏病識感。他們其實是失喪的,卻並不自知;稅吏跟罪人都被尋回、失而復得,但是法利賽人卻自以為義,認為自己是義人,不像其他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很好,比別人更優秀,其實並不盡然。從神的眼光,我們也只不過是失喪的人。主耶穌當然明白法利賽人跟文士的想法,所以祂透過大兒子的自以為義,來點醒法利賽人和文士,不要再偏行己路。主耶穌並沒有放棄他們,試著用大兒子的比喻來挽回他們。浪子比喻的第二個段落(路加福音十五章25~32節),我定名為「大兒子 的失喪」:

二、大兒子的失喪

1.內心的自以為義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路十五28~32)

大兒子認為老父親不義,因此生氣不肯進去,他生氣有兩個理由:第一,老父親明顯偏心。小兒子是在老爸離世之前就開口說要分遺產,真是情何以堪!在中東那個年代,非常看重長幼尊卑,但老父親答應了小兒子要求,小兒子出去荒唐、花完了遺產回來,老父親還接納這個兒子,所以從大兒子的角度,覺得老父親明顯偏心。第二,大兒子認為老父親糊塗,在小兒子回家時,歡天喜地為他戴上戒指、穿上鞋子、披上袍子,這些動作代表重新接納這個浪子成為他的兒子。大兒子就更生氣了,因整件事情最倒楣的是大兒子,大兒子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因弟弟若恢復兒子的身分,將來可能還要再分一次遺產給他。

大兒子那番話聽起來,義正詞嚴卻似是而非,因他將雇傭的對價關係放進來,將雇傭的權利義務關係,錯誤地套用在家庭中父子手足的關係。

我們從小成長的環境裡,父母常常說:「你下次數學考及格,我就會給你什麼作獎勵。」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一種對價的關係裡。可是對價關係在家庭裡是不適用的。對價關係帶出來的是雇工的心態:我跟你講本求利,我做這個來滿足你的心,可是你要給我那個東西。

大兒子的對話,如果用在職場的雇傭關係中沒有問題,可是對父母親講這樣的話,就完全過不去。求神幫助我們,在家庭裡面,不要錯誤地套用了雇傭關係而不自知。我們對兒女的要求、或兒女對我們的要求,要自己先想想看,這樣要求對不對?是不是出於愛?

2.外在的假冒為善

什麼叫做假冒為善?就是在美善的言行裡,隱藏著自私的動機。大兒子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但是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跟朋友一起快樂。」父親會認為:「我的全都是你的」,可是大兒子心裡覺得:我並沒有得到一些我真正想要的東西。

假冒為善就是表裡不一,用虛偽的外表來隱藏自己真實的動機,考慮自己的利弊得失,多過於神旨意的成就。大兒子盡力做好的背後動機,是希望能夠得著一切的好處,包括孝子的好名聲與父親的財富。

聖經裡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在使徒行傳第五章的亞拿尼亞跟撒非喇。這對夫妻以欺騙的方式來博得慷慨奉獻的好名聲,結果死在使徒的面前;第二個例子在約翰福音十二章,馬利亞拿了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的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下一節經文就說,「猶大說這話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這是假冒為善的例子;言行不一、表裡不一,裡面想的跟外面講的完全不一樣,讓人誤以為他是一個善人,所做的是合神心意,可是裡面卻充滿了算計。

3.成為一個住在家裡,心卻遠離父親的浪子

大兒子不歡迎小兒子的歸家,也不想接納這個弟弟。他說:「但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這話把大兒子討厭小兒子的心表露地一覽無遺。大兒子早就放下兄弟之情,他認為這個弟弟是活該、自作自受。所以不論是內在的自以為義,或外在的假冒為善,大兒子都成為一個住在家裡、心卻遠離父親的浪子。

以賽亞書廿九章13節說:「主說,因為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心卻遠離我。」神所看重的,是我們的心有沒有貼近祂的心。

三、老父親的勸導:希望能挽回大兒子

1.是「恩典之約」而非「僱傭之約」!

「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大兒子的心是雇傭之約,講究權利義務,老父親的約是恩典之約。恩典之約就是指沒有對價的關係、無條件的執行盟約、在恩典中讓對方得著益處,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兒子,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老父親表現的是無條件的愛,大兒子所表現的是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著名的解經家J. A. Parker巴刻牧師說:「無條件Agape的愛就是表現自己內心良善的意願與目的,來盡己所能地把最好的給予所愛的人,並用各種合宜的方式,叫所愛的人顯為重要與寶貴。」老父親對這個小兒子就是這樣。

很多時候父母對兒女的管教,會讓兒女的心落在不斷地力求表現的循環裡面。但父母若對兒女說:「因為你是我兒子,我就是愛你。」兒女會得到極大的安慰和釋放,被父母的愛肯定,生命就會不一樣。

老父親在這裡勸導大兒子,就是告訴他,爸爸是愛你。可是大兒子似乎無法完全體會老父親的愛是恩典之約,而不是雇傭之約。        

2.是「家人關係」而非「雇工關係」

合神心意的家人關係是:彼此相愛,彼此相顧,一同受苦,一同得榮耀,一同歡喜!在這裡老父親講了一句話:「只是你這個兄弟」,兄弟是家人關係,所以老父親希望挽回這個大兒子說:「這是你的兄弟,你要跟我一起快樂」。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24到26節,清楚講到家人的關係。「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欠缺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使徒保羅將神的家比喻為基督的身體,家中的成員互為肢體。我們常常將兄弟之情比喻為手足,就是彼此為肢體。在老父親的心目中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肢體就 一同受苦,所以小兒子回來的時候,就給他最好的。但是大兒子卻完全不能體會,因為他的心思不在這個家庭的關係裡。

3.愛父神與愛祂所愛的人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我們愛神,就是表現在愛神所愛的人。老父親跟大兒子說:「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約翰壹書四章19到21節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

我們都知道神愛世人,也知道我們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愛神所愛的人,不愛我們的另一半。我們愛神,但卻不愛神所愛的一些人,那些人很可能得罪我們、過去傷害我們。其實我們得罪神的地方,可能遠比那些人得罪我們的地方更多。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能真的愛父神,並愛祂所愛的人。

4.求神幫助我們這些屬神的兒女,經常出入教會的弟兄姊妹,不要成了大兒子而不自知。

我從小在靈糧堂長大,看過非常多、非常棒的父執輩和傳道,可是我發現從小在教會長大的人,也常會自以為義。上帝讓我在讀這段經文時,之所以會在大兒子身上打轉,其實就是不斷光照我、要我反省,在我裡面是不是還有大兒子的心。

記得我剛考進高中時,寫了一個見證登在靈磐月刊上,高中團契的輔導就要我擔任團契的「靈修」,在那個年代,團契中有主席、副主席、靈修、司庫、招待、聯絡,我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因為我要負責靈命,帶領大家背經。現在回想來,我只是把自以為義表現出來了。

我們在教會已久的人,千萬不要外在的行為都很漂亮,裡面卻存著不純淨的動機和想法。所以分辨、察驗就變得很重要。我有沒有把私心參雜在當中?我所做的,真的是為了討神的喜悅?還是為了被人誇讚?求神幫助我們,不要自以為義,也不要假冒為善。

活出主耶穌基督柔和謙卑的樣式,並非一蹴可幾,我們每個人都在學習的過程中,因此要回到神的面前,靠著神的話與神的靈活出聖潔的生活,討神的喜悅。神的話是聖經,神的靈是聖靈,我讀到這段經文覺得扎心,感覺這是聖靈對我的警示,讓我覺得,我就是那個大兒子,於是我在神的面前認罪悔改,重新回到神面前的美好關係。

所以我們要靠著聖靈的同在和幫助,天天如同枝子連結在葡萄樹,又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才能脫離自以為義與假冒為善。

結語:面對大兒子未完成的答卷,請問今日我們的答案是什麼?

主耶穌對這一大群人講了失羊的比喻、失錢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大兒子的比喻後,祂把頭抬起來,看到了稅吏、罪人、門徒臉上的表情是非常得安慰,但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臉上一定是很緊繃,因為他們聽懂了主耶穌在責備他們。

大兒子後來有沒有應父親的邀請,重新回到家裡一起歡喜快樂?聖經沒有寫明,這個題目今天落在我和每位弟兄姊妹的身上。我曾經有過小兒子的心態,也會三不五時有大兒子的心態,求神幫助我們能夠做出正確的抉擇——不要做主耶穌比喻中的浪子,只要做合神心意的好兒女,多多關心與接納那些願意悔改返家的浪子,讓天上的父得到最大的榮耀與滿足!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執事會副主席、主任牧師治理小組成員,本文為6月14日主日信息)

 

相關文章

2025.01.15
主崇信息|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喬美倫教師|2025.01.12
以弗所書4:7-13提到:「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聖靈澆灌下來的目的,是要讓我們不斷成長、發展、成熟,讓每個人像基督、讓教會像基督。《耶穌談領導》提到一個好的領導要有三種能力,如果要有像基督一樣長成的身量,這三種能力是很重要的。第一,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二,完成使命的能力;第三,建立關係的能力。 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弗所書提到,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其實就是在說要有正確的自我...
2025.01.08
主崇信息|聖靈澆灌 應許實現|周巽正牧師|2025.01.05
前言 今年教會的主題是「聖靈澆灌、應許實現」,經文是路4:18-19:「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相信神在2025年,為每一個人預備了榮耀的一年。 一、神尋找心靈貧窮的人 耶穌來到祂長大的拿撒勒,在安息日進了會堂讀以賽亞書61:1-2,並宣告這經應驗在眾人耳中了。眾人本稱讚祂,但隨著祂的講...
2025.01.02
主崇信息|為主發熱心|謝宏忠院長|2024.12.29
經文:啟三14–22 「沒有基督徒的熱心,世界會滅亡。」英國聖公會福音派主教萊爾(J.C.RYLE)說。如果基督徒沒有熱心成為世上的光與鹽,世界活在黑暗跟腐敗中,是不是世界會走向滅亡?答案是肯定的。 如何為主發熱心? 一、除去屬靈的冷漠(啟三15-16) 經文告訴我們老底嘉教會的問題,不冷不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三16)這是很嚴厲的責備,主棄絕了我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