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週年特刊】台北靈糧堂的宣教與植堂策略
文|區永亮牧師
刊登日期/ 2014.01.01
宣教最後的目的一定要植堂,而大量植堂是地區轉化很重要的一個策略。
教會植堂與宣教的原則
台北靈糧堂的植堂與宣教原則是:
一、在資源方面,宣教的經費永遠是「把資源分享出去」;因此為了讓預算聚焦作重點發展,就投資最有果效或最有需要的──哪裡的事工比較容易發展,或弱勢族群的需要比較大的就多投入。至於宣教植堂的據點,這三、五年內,海外華人是一個重點,其次是東南亞,第三則是歐洲較貧困的區域,如:匈牙利、羅馬尼亞等。
二、當選擇一個宣教據點時,重點是做跨文化的宣教工作,例如向中歐的吉普賽人傳福音。我們不會主動派人去開創華人的教會。如果當地有教會要與台北連結,經評估若合適,我們樂意支援他們。
台北靈糧堂要做跨文化宣教並不太容易;問題不單在語文,更是在心態上。語文上,我們華人出去宣教,在緬甸甚至在以色列,用英文也可以做;但在文化心態上,東西方大不相同,有很大的差距。而英語牧區的同工來做匈牙利跨文化工作,就會比台灣本地的同工容易得多。因此我們發展英語崇拜,初期希望英語牧區的發展目標是五百人,為要達到兩方面的目的:一、服事從海外來台的外國人;二、為發展跨文化宣教作預備。
這一年多來,我們重新評估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工作,感謝神!在這方面已有一些新的、且是重要的突破。
支持宣教士的原則
對於宣教士,我認為我們過去並沒有負起責任,把宣教士放在對的地方;只是任由他去做他要做的宣教事工,沒有對他們作有效的遮蓋,這是我們的虧欠。
宣教士要有異象,也一定要有策略。我們不會變動現有的宣教士,但會持續評估;若他們以後需要換跑道,就再重新調整。當新加入的宣教士想要去某地宣教時,我們需要知道三樣事:第一,他的服事領域是否按照他的恩賜?第二,他的服事需要哪一種訓練?第三,受完訓,他的服事平台在哪裡?
目前教會的平台有兩個,都是看宣教士的適應情況予以支持:第一,他有負擔去做;他需要進到一個當地的、被信任的機構配搭,或進到一個教會,在教會的遮蓋及引導中服事,並且我們需要瞭解他在那個機構(教會)裡的事工內容。第二,在宣教工場一段時間後,他是否可以帶出自己的事奉?(適應性高,教會就會給予更多支持)或告一個段落就結束。這是避免宣教士因適應不良,三、四年後受傷回來。
如果宣教不能夠帶出植堂,我認為宣教只做了一半。宣教最後的目的是植堂,而植堂是為了地的轉化。當我們進到不同文化的地區和國家宣教,幫助當地人建立當地人的教會時,宣教士本身素質和行前訓練是重要因素。因此許多宣教機構著重在訓練宣教士的品格性格及人際關係等。
走向普世傳福音:跨文化宣教
我們常說教會有兩個柱子:一個是大誡命──愛神、愛人;另一個是大使命──傳福音到地極。這些年教會已漸漸明白並投入本地宣教,比如設立靈糧福音中心;現在,我們正重新規劃做一個更廣、更大的普世宣教──跨文化宣教。求神幫助我們,因為只有神知道台北靈糧堂該怎麼做!我們只有倚靠神的力量,才能一起完成祂所託付的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