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機器人取代,職場人如何提升自己?
作者:歐陽明 來源:期刊 - 2017靈糧季刊第二季 - 2018-08-24出版 類別:生活園地
刊登日期/ 2017.08.24
今年4月有一個很震撼的新聞,Google所研發的AlphaGo,把世界冠軍棋王給打敗了。令人震驚的是,因為圍棋是人類所有棋藝裡面最難的一種,竟然連圍棋都被打敗。在這個機器人和人類的對弈裡面,人工智慧很主要的學習工具叫做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這個技術代表機器是可以自我學習的。比如,當我們把大量的照片餵給機器人學習,它就利用它的深層類神經網路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後,在辨認照片方面,正確率甚至可達百分之95%以上。它的準確度現在已經超越人類的準確度,也就是說人類的眼睛在視覺辨識這部分,已經漸漸地輸給機器的學習。
這個技術也讓很多網友所熟悉的Google前大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博士預言,不久的將來,會有四大高薪行業的人員受到影響。那麼,我們的飯碗是不是會被機器人搶走?面臨科技的威脅,未來有哪些行業可能會被步步進逼,甚至接下來消失呢?
電腦真的會取代人腦嗎?
電腦真的會取代人腦嗎?當然不太可能!人腦這麼複雜,這麼精密。但是有部分人類做的工作和重複性高的工作,確實會被取代。就像李開復博士在今年四月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所說的,有4種相對薪水比較高的行業:醫師、律師、大學教授、金融理專人員,會最先開始被取代一部分。再來,慢慢被取代的,就是白領工作。
哪一些最容易被取代?
東西要被取代,一定要有很高的價值,我們才會花錢去取代它,所以重複性高可以被取代,但不見得是第一優先。而第一優先的,從商業的觀點,它一定要取代很貴的行業,譬如醫師、律師、大學教授、金融高級理專人員……等。
一、醫生。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前幾年在台灣有6台,現在有22台。過去幾年,醫生用它在全世界操作,已經開過三百萬個刀,醫生用它專門從事非常複雜的手術。在台灣開這個刀,全民健保是不給付的,一個病人至少要花十萬至二十萬台幣以上,但全世界仍然趨之若鶩。原因是達芬奇機器人結合現在的醫生,它的精確度會比單純用醫生內視鏡的手術準確度還高很多,也就是流更少的血,傷口更小,而且不容易去誤傷到其他危險如神經的部位。
現行法律規定一定要醫生在旁邊操作它。但是我們想像兩件事情會發生:第一,一個醫生不見得只操作一台機器人。當機器人在做像縫合的簡單動作時,經由機器學習的技術,它可以縫合一千個病人、一萬個病人,所以,縫合這件事只要設定起點跟終點,機器人就可以幫忙縫合。其次,如果這成為常態,我們會想像,它會變得更有效率,然後不需要那麼多的醫生來操作這樣的事情。
二、律師。機器人真的可以取代律師?很難想像。律師能言善道,而機器人應該沒有那麼伶牙俐齒。但在美國有個實際的例子,有一個非常紅的節目——猜謎的遊戲「Jeopardy」,已經長達20年,就在2011年,IBM有一台機器人,他們把它取名叫做「Watson」華生機器(這是IBM當年創辦人的名字),就跟當年年度冠軍的兩個真人,做益智遊戲的比賽,最後是Watson機器贏得獎金。
當然,機器人取代上庭答辯的律師是不太可能。但我們可以想像另一種情況:律師可以帶著iPad來協助律師做答辯的工作,這會讓律師變得更有效率。相同的情況,當一個醫生變得更有效率,就不需要更多的醫生。所以,我們一直說,取代是百分比的問題,不是完全取代。
三、教授。教授需要看每個學生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教材,機器人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嗎?機器人這一個詞彙,它後面是一個資訊科技,可能是看不見的,比如現在在全世界很流行的一種教學的工具,叫做「OpenCourseWare」或 「Coursera」,放在網路雲端上。另外一個名稱,叫做「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就是大量的線上課程,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幾乎是全校所有的課程都已經開放了。台灣大學其實也已經加入這個聯盟。舉個例子,台大的哲學課有苑舉正教授開的「活用希臘學」,很受歡迎。文史課有呂世浩教授開的「秦始皇」,也很受歡迎。連屬於數學的「機率」課,由著名的葉丙成教授所開的,也都是上萬人以上。跟人工智慧有關的「機器學習」,林軒田教授在資訊工程系開課,也是上萬人以上。所以,就只要一個教授,然後,多個助教分散在不同的教室,用電腦連線,就完成這樣的課程,非常有效率,因此教授就不需要這麼多。
四、理專。其實理專在這一股機器人理財衝擊之下,真的蠻有可能被取代的!華爾街現在跟2000年比,分析師和交易員從十萬人降到五萬人,已經少了五萬人,就是被機器取代了。除非你是頂尖金融專家,有深度知識(high level knowledge),幾乎沒辦法複製,就無法以機器來代替。分析師、交易員會愈來愈少,只有最頂尖的才能生存下去,而且最頂尖的人也會把機器作為工具,讓自己變得更厲害。
有甚麼辦法自救?
其實人類在兩百年前的工業革命,開始有了蒸汽機,出現機器取代人類部分的勞力,而人類也都逐漸適應而度過了工業革命,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的工作是工業革命之後的工作。其實,真的不要太擔心!現在只是另外一場資訊革命,或稱為機器學習革命或人工智慧革命。我們還是一定會過渡到另外一個階段,屆時只是工作的範圍分配會有點不一樣。可以預期未來十年會增加的工作,第一,如果你的工作跟金融科技軟體有關,這個需求是很大的。其次,如果你本身的專長就跟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有關, 未來這方面的需求也很大。
如何能不被取代?
第一,是「終身學習」。現在有非常好用的線上學習軟體,也是鼓勵所有人終身學習,因為有學習新的東西,就不容易完全被取代。
第二,要多做接觸人的工作。譬如老師。除了研究、解答疑惑外,一個好老師分享人生經驗,可用自身的例子來鼓勵很多學員,讓他們願意學習。像這種事情,不是很多人工智慧做得到的。
第三,多應用哲學宗教的經典書籍。譬如,你若了解聖經的一些教導,就可以做一些安慰、勸勉、造就的事情,可以鼓勵很多人,讓他們產生自我學習的慾望。那麼,他們就會一直往上,進入更好的社會階梯,成為對自己比較滿意的人。
第四,少做很安穩,但一直重複性的工作。以台大資訊工程系為例,最近這兩年畢業的博士班學生,竟然有到德國、荷蘭、日本慶葉大學、北京大學去當教授,還有很多人到美國科技公司做研發的工作。意思就是說,人才有不同的地方可以容納他,而且他也可以再發揮更好的能力。
科技的工具隨手可得。有很多人說:「我就是很害怕!」但我觀察到有七、八十歲的長者,開始使用電腦,而且學得很快,也享受在其中。所以要放寬心,去學這些新的工具吧!另一方面,網路上的資源真的很多,如果大家想要自學的話,可以上台大的網站,或是全球的courseware,上網路去查,就可以找得到。科技上新的趨勢是不可逆的,每天都不斷有新的知識在發生,與其害怕、恐懼它,不如擁抱它、學習它、面對它,把它演變成自己的一個新武器。
(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教授)
註1:本文摘錄自佳音電台「職場未來式專訪」節目訪談。
註2:線上學習網址:臺大開放式課程 (NTU OpenCourseWare)http://ocw.aca.ntu.edu.tw/ntu-oc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