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靈糧誌No.53】小組化到天父的愛,南台灣的裝備充電站
文|賴若函 攝影|廖亦東
刊登日期/ 2024.10.03
位於公園旁邊、擁有滿滿綠蔭的台南靈糧堂,今年三十而立了!作為台北靈糧堂最早拓殖的分堂之一,目前不但是南台灣具規模、人數破千的指標性教會,也擁有豐富的裝備資源、樂於分享的心,從小組化教會的教材,到近年場場爆滿、針對各族群舉辦天父的愛課程,持續成為跨教會、眾分堂的祝福。
創會牧者張靜蓉,和先生張庭禎在華神畢業後,先後在台北靈糧堂全職,有整整十年的時間,她跟隨教會參與在小組化牧養、成人主日學等教會轉型的歷程。張靜蓉回憶,「成人主日學開啟了我在講道跟教學裡頭的那種熱情……,那十年,我看懂了建造教會,就拿著這些產業來到南台灣……,而神從我二十歲呼召我全職,一直到現在給我信仰最重要的使命、託付,就是教會建造!」
1994 年成立台南靈糧堂,有十一年的時間,雖然教會成長到小組破百個,卻沒有按立新的傳道人,全都由帶職領袖承接牧養, 能有如此動能最大的關鍵,就是落實小組化,訓練小組長管理、領導。「就如同主耶穌帶十二個人作門徒訓練,這是我們建造教會的核心。」張靜蓉說。
「小組是成全工人最重要的管道。整個教會的動員,都是透過小組化。」2000年,張靜蓉出版的教材DVD,後來陸續賣出一千多套,海內外的教會皆受用。而小組化教會背後有完整的系統,包括牧養系統,讓弟兄姐妹可以在小組中連結,一步步從小組員、小家長、小組長、區長,甚至到傳道人,發揮各自角色的影響力。另外,牧養系統還能夠帶出宣教的動能,例如台南靈糧堂現在有五個福音中心,都是由帶職區長把小區帶出去拓殖而成。
在領袖培育系統中,則透過四個壘包的成長目標,幫助每位來到教會的弟兄姐妹能逐漸成長、成熟,成全神在個人生命中的使命。
要完成所有的壘包,需要經過幸福小組、生命更新營(遇見神營會)、成長班、門徒建造營、門徒班、基督精兵營與領袖班。張靜蓉強調,培育神國領袖是此系列裝備課程的終極目標,興起領袖,對內建立核心的團隊、對外遍傳福音,進入家庭與職場中發揮轉化的影響力。
她指出,小組化教會有幾個重要的屬靈原則,包含「實作原則」:透過小組運作,訓練弟兄姐妹牧養、管理、領導,「最重要的,是實際帶著他們下去做,過程才能示範與傳承」;「吃喝原則」:在神的話裡,學習餵養內在生命,才能吃到生命樹、拆毀善惡樹,讓信仰是活潑、有生命的,而不是一個宗教。第三個原則是「成長原則」:持續堆疊,餵養健康的屬靈習慣,才能結出生命的果子,例如現任主任牧師張庭禎,一週有四天會線上預錄靈修教材,帶領大家敬拜禱告。
張靜蓉三十三歲南下開拓,前十年跟著時任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的周神助,四處參訪見習,「我跟庭禎牧師的特質是,只要我們有領受,回來就會實作,希望整個教會都一起經歷。」
但是學太多,也可能讓弟兄姐妹感到疲憊,也因此張靜蓉強調要「整合」,把各種方法論融會貫通,「不要學一個、丟一個,而是互相彈性運用。」舉例來說,台南靈糧堂看重佈道,一年有四次的佈道月,讓弟兄姐妹可以運用各種方式來佈道,包括恩惠相遇、幸福小組、啟發課程等,甚至是透過打羽毛球、登山等興趣小組,都可以用在傳福音上。
「整合狀態下,常常使用的工具不同,有的人很會做幸福小組、有的偏好RPG,但是領袖基本都有這些方法論的根基。」他們給予小組長一定的權限帶小組,教會則透過回報單,協助回饋小組運作、體質調整。
近年,台南靈糧堂最大的突破,來自於「天父的愛」系列課程、營會的建立。張靜蓉說,「雖然已經是牧師,但是牧會二十幾年後,才在2016年認出了自己其實被孤兒的靈充滿,需要天父。」過去的她,因著原生家庭中父親的嚴厲形象,覺得自己需要「為主打拼吃苦,所有的事奉,都是為了神(for GOD),而不是從神來(from GOD)。」
在經歷醫治後,她也更深領受為母的心,可以容許錯誤、給同工有成長空間的安全感。「我的生命有很多的黑暗、陰影,需要主的醫治釋放,所以在牧養教會的最後一個階段,我真正經歷到,耶穌想要拯救我的內在孤兒,經歷天父的愛!」張靜蓉在接受裝備、自己也走過醫治的旅程後,陸續發展出各種版本的「天父的愛」課程。包括在講台上的信息、在靈糧神學院南部分院開課、定期舉辦「天父的愛浸泡營」等,後者動輒六、七百人報名,場場爆滿。
「我們渴望幫助弟兄姐妹打理內在,了解信念、行為、情緒的根源。」張靜蓉相信,浸泡在天父的愛,可以讓人們真實成為兒女,永遠住在父的家中,活出聆聽天父的聲音、自由且被愛的人生;而不是因著自卑、孤兒的心,活在不斷「做事」的生命。她期待跨教會、跨年齡層的屬靈家人,都能夠被神的話語裝備、走在「兒子」長大成熟的旅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