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練安息,讓我得以活在當下!

文、照片|青年牧區 張聖晞

刊登日期/ 2023.04.11

最近這一個月,我開始練習守猶太人的傳統—安息日,調整生活的步調。

安息日以現代來看,就是七天休息一天。根據不同的工作樣態,不見得是週末,重點是在一週中找到一個整天好好休息。過去,在步調快速和繁忙的生活中,我總是有很多待辦事項,但就算有時間,平常下班回家就已經累了,不想再忙其他工作或計畫。

到了週末,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應該要做點有生產力的事情(像是經營自己的社群、看一點有生產力的書、學習新技能等),但總會在疲累感中拖延,滑IG或看YouTube時,看到很多理財、生產力達人的「豐功偉業」,就會更強化「我什麼事都沒做」的罪惡感。

為了更善用自己的時間、更有效管理精力,在該有生產力時有生產力、在該休息時休息,也為了增加儀式感和生活節奏,我決定實驗看看安息日是否真的有效。這一季,在教會推動《好好休一天》之前,我剛好就看完了另一本談論安息的書《Garden City: Work, Rest, and the Art of Being Human》,跟近期《好好休一天》的讀書會影片對照,有些概念蠻相似的。

在《Garden City: Work, Rest, and the Art of Being Human》一書中,作者John Mark Comer所操練的安息日是:

1.不會設鬧鐘,睡到自然醒

2.跟家人和朋友相處的一天

3.手機和電子郵件關機的一天

4.沒有待辦事項,就算沒有做什麼事,也不會有罪惡感

5.不購物也不賣東西的一天,好好享受已經擁有的一天

於是我根據這些定義,開始嘗試將安息日設在星期天。老實說,一開始要休息,還真的不習慣,至今仍在摸索調整中,但已經有所獲得,這幾週我過安息日的方式如下:

1.沒有任何待辦事項或需要完成的任務,會把所有事在平日或週六完成,包含洗衣服、掃地拖地、買菜、買必需品等等。

2.可能會逛街,但不會讓自己陷入「我還想要更多」或「擁有這該有多好」的心態。

3.會開手機,但不會發文或經營自己公開的社群。

4.增加一點當天消費的預算,買自己想吃、想喝的,尤其是平日不太捨得花錢買的東西,像是手搖飲或下午茶點心等。

5.做自己想做的事,像是看電影、在公園看小說、在市區走走、去喝咖啡,然後好好享受當下。

練習的過程,我漸漸地放下各種罪惡感,不會有「應該要多做些什麼」的想法,也得以好好預備心迎接新一週的工作日。如果腦海中迸出待辦事項,我就寫下來,在未來一週完成。

當以色列百姓第二次要進入應許之地時,神說:「你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 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領你從那裏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 神吩咐你守安息日。」(申命記5:15)。出埃及記中,也可以看到法老不斷逼迫以色列人辛苦地工作。奴隸是沒有休假的,奴隸是每天從早到晚工作,那是法老和世界的循環。

透過安息日,神給我們一個新的循環系統,替代世界的價值觀-例如:我的價值和安全感,來自於工作、成就、薪水、忙碌程度。安息日讓我學會停止跟他人做比較,也可以好好活在當下、信任神也在做工,好好享受神同在和創造的一天,活出一個蒙福的人生。

 

相關文章

2025.07.01
服事,拉住了我的生命
「我經歷了工作失敗、創業挫敗,但這些都沒有讓我離開神;既然如此,我又怎能離開我的服事?」王克偉在台北靈糧堂擔任聚會音控義工二十餘年,對他而言,服事不僅僅是責任,而是他與神關係的繩索,更是一條讓他走過風雨、站穩腳步的恩典之路。「服事,拉住了我的生命。」  從一次代打到二十年守候——服事的轉變 王克偉第一次踏上教會音控台,其實是一次代打。當時音控同工臨時缺席,小組長想起他玩過汽車音響,便問:「要不要上...
2025.07.01
病房裡的靈修時光,見證苦難中的恩典
「苦難是化妝的祝福,這個祝福,不僅能祝福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台北靈糧堂成人牧區張菊仙,親身走過生命低谷的深刻告白。 小學三年級時,因為遭遇酒駕司機撞擊,張菊仙視覺神經嚴重受損,成為視距僅有五公分的後天視障者。雖然視線模糊,但她對神的認識越來越清晰。透過全教會「每日靈糧」計畫的開展,她逐漸穩定靈修,走上信心更新的旅程。 在學習放手中,看見神的掌權 「放手,是我在學習的功課...
2025.07.01
從死亡邊緣到成為祝福,是禱告翻轉生命
「過去沒有神的日子,就像行屍走肉一樣。」世新大學四年級生、週日學生崇拜的陳臻回憶,自己從小在教會長大,對神並不陌生,卻曾有一段幾乎離開教會的時期。 剛上大學的那段日子,她的生活重心放在朋友和感情上。「每天玩到很晚才回家,隔天無法早起。」因此,她漸漸不再參加教會的學生崇拜,也慢慢失去與神的連結。 一個禱告,喚回信仰重生 「我深陷憂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陳臻坦言,高中求學階段,常萌生尋死的念頭。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