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的故事

文◎許瓊華、呂冠儀

刊登日期/ 2018.05.13

衝突後的談心,帶來美好恢復

文◎許瓊華(母親)

大女兒這次從美國回台,我們發生了一個衝突,起因是她和朋友去台東三天,卻沒有給家裡一通電話或是一個訊息。

這三天,我把平時靜音的手機鈴聲打開,並且時常拿在手上,深怕錯過任何一個她的消息。雖然我非常瞭解女兒是個成熟、負責的孩子,在美國兩年多,都是獨自一人面對所有的挑戰。但是三天沒有任何音訊,我實在是擔心。

當她如約定的時間準時到家,我沒有給她好臉色,心情其實是擔心,說話卻耐不住性子。我對她說:「妳出門在外都不需要報平安嗎?出去就像丟掉一樣!」沒想到女兒竟回應我:「媽,我已經29歲了。」立時,我爆炸了。我感到被冒犯,且震驚於女兒所用的字眼,自己也用了不好的口氣回覆。

回到房間不久,女兒寫了一則訊息給我,大意是說明她是真的沒想到要報平安,無意造成冒犯,但我仍然很難釋懷。兩天後,我們花了一個多小時談這件事。我真誠地告訴她,孩子報平安是我的需要。女兒則說她獨立生活久了,沒有想到要報平安。我又提出,那妳只要說出「沒有想到」就好,為什麼要用「已經29歲了」來回覆呢?

這段對話意外引出了女兒的痛。原來她不想說出真實的感受,是因為過去親子溝通不良的經驗。在我面前,她即使已經小心翼翼,卻總是達不到我的要求。我愣住了,我一直以為母女間有良好的關係、順暢的溝通,以為自己是懂得聆聽的人,但原來女兒心底深處充滿恐懼、壓抑。

我慢慢說出對她的欣賞、信任。她每天與主耶穌親近的關係,願意把主放在首位,任何一個決定都會跟主耶穌談一談。我非常欣賞女兒生命的成熟,甚至是我想要學習的。女兒終於放下防備,眼淚一滴滴流下。想起她小時候哭泣時,我曾對她說:「哭什麼哭,應該哭的人是我!」之後將近20年,她在我面前是不流淚的!她的纖細、善感跟我的特質大不相同,但是感謝主,在衝突化解的過程,醫治女兒的恐懼,也給我悔改的機會,讓我們母女的心緊緊靠在一起!

 

在心與心的連結中化解衝突

文◎呂冠儀(女兒)

我從2015年至美國求學,並於2017年5月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在美國這兩年半,都會在聖誕節前後回台幾週。過去回台時,我都沒有與家人起衝突,看起來我們的關係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此次回台前,我竟有極深的恐懼,甚至慌到不想回來面對。原因是我在畢業後,生活有很大的變動。因著經濟獨立,似乎在與父母的分離、和自己長大成人方面,都有一個轉捩點。我開始意識到以前因著壓抑而不認識的自我;在美國「自由沃土」的孕育下,我也「回不去」過去壓抑內心的生活。或許是隱約知道,自己的轉變,若是真實地呈現在父母面前,勢必會有衝突;而我過去對衝突的經驗幾乎都是負面的,認為到最後,我的感受總是被犧牲。既然如此,我為何還需要表達?不如相安無事就好。

2017年12月底,我和摯友去台東旅遊。在外獨立習慣的我,出去三天,完全沒有想到需要向家人報平安。回到家後,卻因此第一次與母親起了正面衝突,這是我沒有遇過的狀況,也不知道如何收拾。

兩天過後,我們坐下來談。在溝通過程,我仍然擔憂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因為過去與母親相處的經驗中,我似乎不被允許有不同的想法。我害怕若是說出來,又要再經歷到一次「妳的想法不正確」的評斷。雖然擔憂,但我還是決定勇敢表達,「我覺得妳看我是18歲,而非29歲。」「好像我還是個青少年,有權力決定一點事情,但沒有權力能決定在我範圍內的所有事情。」母親停頓了一下,回答「我沒有把妳當成青少年。我知道妳一個人在國外生活很辛苦,要面對那麼多事情,若不是能力強,怎麼能做到?我也知道妳很成熟,有些地方甚至比我還要成熟,因此我有些事還會問妳的意見。」

這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預料,我因著很深地被理解,眼淚不聽使喚地掉了下來,原本築的厚厚高牆,也塌了下來。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溝通的美好。若不是因著跨越恐懼,真實地溝通,我沒有機會體會到,原來母親是理解我的。我們的想法、需要,可能不一樣,但當她願意傾聽和理解我們的不同,她的「需要」對我而言,便不是一條「律法」,而是出於愛的「表達」了。原來,這才叫做心與心的連結!

相關文章

2024.09.04
我的命運在上帝手中
我一向是很認命的人,碰到困境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命運的折磨。108年冬天來到教會,認識了主耶穌,從此改變了我的生命。  先生因股票投資虧錢加上酗酒問題,欠下大筆債務。當時我們賴以為生的小吃攤生意還不錯,但大部分的收入,被他拿去跟朋友不分晝夜地喝酒。他無法面對債務狀況,開始要求我去借錢周轉,導致我也積欠信用貸款及卡債;後來又發生房東要收回房子,小吃攤面臨無法營業的危機,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帶著龍鳳胎兒女...
2024.09.04
《週報選文》台灣的時候到了!
回顧2017年:台灣啊!興起發光! 2017年9月,我在耶利哥禱告會帶領過主題為「台灣啊!興起發光!」的禱告會,其中提到,1584年西班牙船隊行經台灣,在航海誌上首次稱讚台灣「As Ilhas Fermosas」(美麗諸島),到了1624年荷蘭治台,便稱台灣為 「Formosa(福爾摩沙)」;同時由荷裔甘治士牧師將福音帶進台灣,當時的西拉雅族全族信主,從此福音的種子便深埋在台灣這片土地裡,台灣也成...
2024.08.28
《週報選文》蒙愛的女兒,忠心的財務管家
小學時在YMCA學習英文,對福音就有初步的接觸。後來神恩待,垂聽姑丈和姑姑多年的禱告,終於在參加台北靈糧堂慕道班初階、中階、高階後,決定受洗歸入主的名下。受洗後剛好教會有出納職缺,於是應聘加入全職行列,專門負責奉獻業務,至今在財務部門已事奉31年。   在服事中,我常經歷弟兄姊妹溫暖的關懷,有陣子在山莊值班時,有一位會友每次都繞過許多的弟兄姊妹,特意到櫃檯問候、寒暄;甚至有一次還專程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