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客家宣教,我們與未得之民原來這麼近! 刊登於 2022/10/26
文|黃小花,照片|unsplash
刊登日期/ 2022.10.26
擁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統的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有感於國外有宣教機構,專門差派宣教士學客家語來台傳教,但台灣人卻相對沒有這麼積極,例如許多客家人雖然在台北靈糧堂聚會,但融入了各個牧區、也未特別加入客語牧區。也因此,為了回應傳福音到地極的大使命,台北靈糧堂將成立一個月一次、跨牧區的客語團契,希望對客家人有負擔的弟兄姊妹一起加入,帶下更多的禱告、福音行動。
「從自己的家人開始,帶入客語崇拜這些年累積全家信主的產業、傳福音的秘訣,和祭祖上的改良方法,減少客家文化與信仰的衝突,要把這些帶給沒有在客語崇拜聚會的弟兄姊妹。」周巽正說。
在我們的地土,還有好多人不認識主的愛
細數客家宣教史,范正成與劉志忠不約而同提到在客家庄傳福音是「流著眼淚在做」,這些眼淚不是因為辛苦或資源少,而是收莊稼的工人少,卻還有好多人「不認識主的愛」。
放眼福音在1865年就傳入台灣,直到2002年,台灣其實沒有教會以客語為主軸、或成立客語牧區。2002年時,因著「族群合一」特會,當時「讓族群之間的高牆倒下、還福音的債」呼聲四起,劉志忠當時受到感動,鼓起勇氣寫信給當時台灣各大教會的牧者,希望成立客語牧區。
結果僅時任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的周神助熱情回應:「劉弟兄,我也是客家人耶!」,接著在台北靈糧堂率先創立客語牧區,並且很快地2003年10月25日開啟第一次客語牧區崇拜,至今近二十年。
作為客家宣教神學院董事長,范正成曾向神埋怨,為什麼客家福音不受重視?神告訴他,在台灣的四大族群中,客家福音要排最後一棒。聖靈向他說,「主有主的時間,神的時間還沒有到。」因此後來他停止跟神爭論,開始相信上帝怎麼樣回應哈巴谷的禱告、也會怎樣回應他的禱告。特別的是,自從2012年後,與客家宣教或福音相關的主題與大事陸續完成與推動,范正成說,「我覺得是神的時候到了。」
改良版客家祭祀,用「追思三禮」取代「三牲祭祀」
范正成提到,基督教早期傳福音的策略,會讓重視孝道與祖先祭祀的客家人產生誤解。這些年來,客語牧區逐漸發展出「替代法」,例如把「三牲祭祀」改為「追思三禮」:倒水禮代表飲水思源;獻花禮是祖德流芳;點燭禮會發出亮光,就象徵光宗耀祖。讓信主者不用覺得背棄祖先,這對於在家族中本就有名望、有地位的上一代信主者很受用,可以由上而下推動到家族中。
至於年輕一輩的客家信主者,怎麼平衡兩者?2021年九月開始在客語牧區實習的靈神神學生羅詠韶雖然不是客家人,但是對於跨文化宣教有極大熱情,她觀察,台灣的客家庄很傳統,對年輕人來說跟長輩相處有矛盾、距離,不見得認同傳統的東西,但不知道怎麼溝通,就容易有爭執。
對此,劉志忠建議年輕一輩遇到禮俗時,「絕對不要躲得遠遠的」,最好的做法是「更積極地參與家中祭祖儀式,過程中,用不一樣的方式身體力行、表達對祖先的愛,讓家人更能看見基督徒表達對祖先情感的方式。」例如,他會在掃墓時獻花給祖先,或者趁機請長輩分享祖先值得後輩感念的故事等。
作為家中第一個信主的范正成,因著家族龐大,當年他曾擔心會被家族拒絕、在受洗前很猶豫,但神應許「我不但改變你,我要改變你的家人。」結果至今家中除了一位哥哥、二位姐姐之外,都信主了!
劉志忠則是來自父親會家暴的傳統客家家庭,當年信主時,父親曾威脅要打斷他腿骨,但後來家人都一一經歷神大能、歸入主名下。經歷這些見證,都讓他們對客家人的復興更有信心。
「客家的兄姐們,傳福音的熱度都很高!」羅詠韶也說,客語牧區的夥伴,都見證這個信仰從擔憂背棄祖宗,到翻轉全家,所以總是聊天談話中,極有熱情提及耶穌、邀請人來教會。
透過短宣、團契,讓城鄉攜手建立起客家福音循環
未來,台北靈糧堂將積極連結客家庄的教會,當地人口多半信主比例低,建造教會或牧養不易,缺乏長期的深耕,導致信主人數未能增長。周巽正說,接下來教會會規劃客家庄的宣教工作,包括一年數次的短宣隊、跟客家莊不分宗派教會的關係連結。
范正成期待,透過城鄉合作,讓從鄉下到城市工作的年輕客家人,可以連結大都會的教會資源,一起回到家鄉短宣,建立起一個福音傳遞的循環,就能讓合一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
宣教,從身旁的人開始,預計12月開始的客家團契,也歡迎有感動的你加入,一起和火熱的客家兄姊,攜手回應神愛的大使命,在客家復興中有份!
[台灣客家宣教大事記]
1865 馬雅各將福音傳到南台灣
1872 馬偕到淡水傳福音(福音傳進北台灣)
1978 客家福音協會成立
2000 客家宣教神學院成立
2003 台北靈糧堂成立客語牧區
2012 客語聖經完成並出版發行;第一屆「客家宣教大會」喚起教會對客家宣教的重視;台灣長老會將該年定為「客家宣教」年
2016 客家宣教神學院完成建校
2022 台北靈糧堂客家團契成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