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家庭日:苦澀返鄉,意外走進醫治之旅

文、照片提供/青年牧區Passion小組 蔡家宇

刊登日期/ 2024.11.15

花蓮是我的老家、門諾醫院是我出生的地方。出生後六個月,我獨自被留在鳳林,由阿公阿嬤照顧。因為反覆不癒的感冒,父母將我接回台北照顧。對花蓮的印象,僅剩每年春節被父親強迫回去的記憶,交通不便又充滿苦澀的返鄉旅程,使我對這片土地心生距離,甚至有些近鄉情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始終無法找到對花蓮、家庭和自我的認同,內心充滿了疑惑與掙扎。 

這些年我不斷尋找自己與家的連結,卻未預料這次的「安息之旅」有這般的收穫。意外參加門諾家庭日活動,紅色拱門上寫著「門諾家庭日&門諾人回娘家」,彷彿向我招手說:「這是我的家。」在那裡遇見連牧師,這幾天與她有著深刻的交通。RPG禱告後,連牧師邀請我,回到出生之地(產房)禱告。我欣然答應這個很酷的想法。

出發產房前,在禱告中,浮現出一位孕婦坐在醫院走廊的長椅上,忍受著產痛,身邊沒有丈夫陪伴,孤單的身影透著說不出的悲傷與孤獨。我意識到那是我的母親,肚子裡的孩子正是我!母親曾說,她懷疑自己因產後憂鬱導致憂鬱症,至今她仍在服用抗憂鬱藥物。在不斷的禱告中,我不禁說出長久的疑惑:「不知為何我總是覺得自己被拒絕,卻找不到原因。」結束禱告後連牧師微笑看著我說:「你突破了!這是根源性的禱告。」那刻,我感覺到有些重大轉變,似乎與我和我的家有著深刻的關聯。

我想起小時候單純、稚嫩的記憶,對自己的認識更清晰

這段安息的旅程中,我不僅為自己禱告,也為產房的護理師們祈禱。她們護理的專業與無私的奉獻,用雙手迎接新生命的喜悅,讓我在禱告中感受到靈是激動與澎湃的。旅程的尾聲,連牧師感謝神:「把這個小頑皮帶來……。」那刻,我的心大受震動! 因為「小頑皮」是我兒時的小名。主如此認識我,是祂帶我回到這裡。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稱呼,讓我想起小時候單純、稚嫩的記憶,對自己的認識更清晰。 

神的恩典是不止息的!回台北後,我將奇妙的經歷分享給家人,當我提到「小頑皮」這個稱呼,家人們也為此震驚。我向媽媽詢問當年她生產的故事。她告訴我,這一生從未向人提起,當年她生下我和姐姐都是在鳳林老家獨自待產、生產到坐月子,而爸爸皆因工作留在台北,把所有的責任交給姑姑和阿公阿嬤照料。生產時陪伴她的是未婚的姑姑,當羊水破裂、分娩陣痛襲來,姑姑竟脫口而出:「你的羊水破了,好臭……。」對於一位正承受產痛的婦人而言,這句話無疑加深了她身心的痛楚。

產後,爸爸回到老家短暫抱了我一下,對這個女娃的性別有點失落,撇頭後便將我放下,看著正坐月子的媽媽說:「你好臭。」說完就轉身離開,繼續留下媽媽獨自面對公婆和未婚的姑姑。這些深埋在母親心中的往事得以說出,我深信神的醫治已經開始。長久壓在她心中的憂鬱,因著這些情感得釋放開始變輕。神的奇妙安排或許正是如此吧!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帶來觸動人心的醫治與恢復。 

相關文章

2025.05.27
2025 Super Team|五歲的孩子,用充滿好奇心的眼神觀察、領受天父愛每個人的心
今年2025年四月,我和二女兒洪以恩(Willow)、幾位弟兄姊妹跟胡惟開(Daniel)牧師,參與在台北靈糧堂的Superteam,到印尼雅加達短宣。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帶著5歲半的孩子一起去短宣,源於一年前神感動我先生,要帶著孩子去宣教,也感謝他付上行動,去年就帶著當時快6歲的大女兒,跟著教會的團隊去泰北宣教。所以順理成章的,今年就輪到我帶我們家的二女兒去,特別是當我從Daniel牧師口中聽到有印尼雅加達短宣的機會時,覺得這個神給我們的恩典,因為比起泰北,我想雅加達的環境,對於二女兒來說應該會容易適應一些。 印尼短宣初期,Willow不太享受在其中,她在陌生的環境覺得害怕,不管周遭有多安全,也想要一直跟我牽手,在團隊的Super Kids中,也就是其他隊員一同帶來的孩子們,她也需要時間去認識其他孩子及老師。一開始時,無法像其他Super Kids的孩子一樣,參加在上台敬拜、跳舞、戲劇的服事當中。
2025.05.23
2025 Super Team|在印尼的黑暗處,見證神蹟奇事如影隨形
赤道上,這個擁有一萬七千多座島嶼、全球最多穆斯林的國家,擁有2.4億人口,雖然官方語言是印尼語,卻有三百多個說不同方言的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反抗殖民國家,變為一個共和國。走了七十年的「異中求同」,對印尼來說,一直是不容易的議題,但也因此得見宗教、語言、文化上的豐富。 台北靈糧堂的Super Team今年集結起行,繼匈牙利、肯亞,首度目的地落在亞洲---印尼雅加達,86位來自六個國家的靈糧家人,分成兒童組、探訪組、專案組、Super Kids組(與父母一起去短宣的孩子)與敬拜組,與雅加達出埃及靈糧堂李榮發牧師的團隊,一起進行十天、針對跨文化族群分享福音的旅程。
2025.05.20
是贖回時間的神,讓生命傷口不再痛、擁有全新眼光
「啪!啪!啪!」清晰有力、鋼鐵碰撞的打擊聲,此起彼落的在高爾夫球場響起。睽違八年,再次回到高爾夫球練習場。揮桿練習的球友、授課中的教練、在販售店購物的顧客,記憶中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 2017年11月,我卸任分行經理後,便封上球桿,即便是剛買沒多久,甚至一些球桿封膜還沒拆封,就任憑它靜靜地矗立,消化令人羞愧的降職。 被降職前,高爾夫球是我的社交工具,打球的同時,滿腦子都是如何讓客戶買單、增加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