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Super Team|五歲的孩子,用充滿好奇心的眼神觀察、領受天父愛每個人的心

文、照片提供| 梁燕鳴

刊登日期/ 2025.05.27

今年2025年四月,我和二女兒洪以恩(Willow)、幾位弟兄姊妹跟胡惟開(Daniel)牧師,參與在台北靈糧堂的Super Team,到印尼雅加達短宣。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帶著5歲半的孩子一起去短宣,源於一年前神感動我先生,要帶著孩子去宣教,也感謝他付上行動,去年就帶著當時快6歲的大女兒,跟著教會的團隊去泰北宣教。所以順理成章的,今年就輪到我帶我們家的二女兒去,特別是當我從Daniel牧師口中聽到有印尼雅加達短宣的機會時,覺得這個是神給我們的恩典,因為比起泰北,我想雅加達的環境,對於二女兒來說應該會容易適應一些。

印尼短宣初期,Willow不太享受在其中,她在陌生的環境覺得害怕,不管周遭有多安全,也想要一直跟我牽手,在團隊的Super Kids中,也就是其他隊員一同帶來的孩子們,她也需要時間去認識其他孩子及老師。剛開始,無法像其他Super Kids的孩子一樣,參加在上台敬拜、跳舞、戲劇的服事當中,一直到第四天時,才上台。

其實那時候的我,有點沮喪,因為我們人已經在印尼,我當然希望她可以多參與、多吸收,但另一方面,我知道我愈催促她,只會有反效果,所以只好在旁邊默默鼓勵。之後,神藉著一個事件來打開我的眼光。在某次的開會結束後,一位隊員忘記拿她的水壺,當每個人都不知道這水壺的主人是誰的時候,Willow卻知道,並說出了幾個這個人的特徵,讓我們順利物歸原主。

當下我知道神正在對我說,孩子正以她的方式參與在短宣裡、以她的方式吸收這一切。神也提醒我,短宣對Willow來說,不只是身在雅加達的那幾天,而是在報名之後、出發前,我們的短宣旅程已經開始,每個晚上她會為著印尼、為著這個旅程來禱告,也有好好的預備自己的心,參與在行前準備中,例如:整理我們想要帶去捐贈的玩具。

神又提醒我,每天坐在巴士上,當Willow用她充滿好奇的眼光去觀察窗外的印尼百姓怎樣生活、然後跟我報告的時候,也是用著她的方式來愛這個國家。作為母親,我相信依然是用有限的眼光去揣摩Willow在短宣中的得著,而這次短宣對她生命的影響,我相信也是遠遠超過我所想像的。

其實帶著孩子去短宣,我最想要孩子獲得的、最渴望神光照她的,是一顆愛靈魂的心,因為我相信當你愈對靈魂有負擔,對未得之民才會更想跨出去服事他們,在自己不熟悉的環境傳福音。去短宣之前,當我們問她,妳覺得神是一個怎麼樣的神的時候,Willow大多數會說:「神是愛我的神。」但很奇妙地在短宣結束後,當我再問她同一個問題,她說:「神是愛所有人的神。」我相信是在跟印尼孩子相處的時候,Willow感受到天父對他們的愛。很感謝神,讓Willow看到神不只是愛她自己,愛她的家人,並且是愛所有人,所有國家的人!

比起「帶著孩子去短宣」這個說法,我覺得短宣是一個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而作為大人的我是被雙重祝福的,因為除了有自己的成長、領受,當我看到孩子的成長跟改變的時候,又有另一層更深的感動跟鼓勵。

所以在這邊很想鼓勵各位家長們,或者屬靈的家長們,給自己跟孩子一個一起成長的機會,你在靈裡面所經歷的,將會是遠超過你們的所求所想!(本文為加拿大溫哥華豐盛生命靈糧堂兒童事工主責梁燕鳴)

相關文章

2025.05.23
2025 Super Team|在印尼的黑暗處,見證神蹟奇事如影隨形
赤道上,這個擁有一萬七千多座島嶼、全球最多穆斯林的國家,擁有2.4億人口,雖然官方語言是印尼語,卻有三百多個說不同方言的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反抗殖民國家,變為一個共和國。走了七十年的「異中求同」,對印尼來說,一直是不容易的議題,但也因此得見宗教、語言、文化上的豐富。 台北靈糧堂的Super Team今年集結起行,繼匈牙利、肯亞,首度目的地落在亞洲---印尼雅加達,86位來自六個國家的靈糧家人,分成兒童組、探訪組、專案組、Super Kids組(與父母一起去短宣的孩子)與敬拜組,與雅加達出埃及靈糧堂李榮發牧師的團隊,一起進行十天、針對跨文化族群分享福音的旅程。
2025.05.20
《週報選文》【不是倚靠才能,而是倚靠聖靈】——2025 印尼 Super Team 短宣見證
將近90人,來自台灣、匈牙利、馬來西亞、加拿大、香港等地,今年齊聚印尼首都雅加達。我當初報名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如此多人的短宣到底會長怎樣?會做什麼呢? 現在回台將近一個月,仍會思考該如何總結這10天的短宣。專案組建設了具備攀岩牆和球池的兒童遊戲室;兒童組七天以遊戲、話劇與擁抱服事來自雅加達各區的孩子;家訪隊分成八組穿梭國宅、貧民窟、村落,走進家庭為人禱告、醫治釋放,甚至領人歸主。 這一切都令人雀躍...
2025.05.20
是贖回時間的神,讓生命傷口不再痛、擁有全新眼光
「啪!啪!啪!」清晰有力、鋼鐵碰撞的打擊聲,此起彼落的在高爾夫球場響起。睽違八年,再次回到高爾夫球練習場。揮桿練習的球友、授課中的教練、在販售店購物的顧客,記憶中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 2017年11月,我卸任分行經理後,便封上球桿,即便是剛買沒多久,甚至一些球桿封膜還沒拆封,就任憑它靜靜地矗立,消化令人羞愧的降職。 被降職前,高爾夫球是我的社交工具,打球的同時,滿腦子都是如何讓客戶買單、增加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