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靈糧季刊第一季no-27】蒙恩寵的教會──靈糧宣教大樓與我

整理報導/楊玉華 圖/媒體中心提供

刊登日期/ 2014.01.13

靈糧宣教大樓的改建,不僅是硬體的翻修和更新,
從屬靈角度來看,也象徵新的里程碑──新的六十年──即將開始。

無論白天或夜晚,當你由大安森林公園面向和平東路二段走來,或行車經過建國南路高架橋上時,總能看到位於和平東路的靈糧宣教大樓──在這個繁華的不夜城裡,台北靈糧堂儼然成為地標。特別在晚上,高懸於建築物上的紅色十字架與「神愛世人」似有一種安定的力量與指引,默默撫慰著人心。
台北靈糧堂──靈糧宣教大樓的前身是兩層樓建築物,於寇世遠監督時期建堂完成;執事會副主席朱黃傑執事回憶兒時起就與父親一起到教會參加寇監督的查經,還目睹過當時的盛況。舊堂時期,教會歷屆牧長有趙世光牧師、寇世遠監督、鄭昌國牧師和周神助牧師,一九七七年起,在周神助牧師的帶領下,教會不斷增長;因著場地不敷使用,舊堂自一九八四年拆堂,靈糧宣教大樓在原址重建。
今年七十四歲的周神助牧師於三年前卸下主任牧師之責後,轉任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他回想一九八六年靈糧宣教大樓獻堂時,才四十多歲,心中充滿感恩地說:「這卅年來是教會信心的旅程,也是教會增長的旅程。神有非常豐富的恩典;在這棟大樓裡,祂一直陪伴我們成長。」
靈糧宣教大樓從一九八六年啟用至今,充滿了歷史和回憶:歷屆執事會主席有林盛關頤、徐陸寒波、關張靜霞、高春林、曾國生執事;台北靈糧堂也經歷了教會增長、更新和轉型不同階段的發展,由內聚到傳福音外展、海內外宣教植堂,進到國度與合一;許多人在這裡接受裝備、服事和成長。在物換星移、人事更迭中,這棟建築物也漸漸由新而舊,承載了歲月的痕跡。近年來,為了安全顧慮與使用上的需要,大樓外觀與內部空間都亟需整修和重新規劃,賦予新的風貌。
青年牧區郭家秀傳道得知一樓會堂要進行拆修時,有很多不捨與懷念。她帶著女兒一同前來留影紀念,並說:「我一九九二年十月四日在這裡受洗;二○○九年一月四日結婚時,也堅持選擇在這裡舉行婚禮,因為我希望在這個重大日子裡,選擇具誕生意義的地方,讓婚姻有美好的見證。」她表示,女兒的出生也象徵了新生命的誕生,將來她要與女兒一起懷念這間建築物。
謝明宏和胡毅牧師夫婦與兒女都在靈糧堂服事神,這裡是他們全家遇見神、經歷神豐富的地方。胡毅牧師說她在一九八○年第一次走進舊會堂,在這裡重新聽見主的聲音──主說,歡迎祂的孩子回家──而當年一些長輩的敬虔生命則是她效法的榜樣。謝明宏牧師是在一九八六年會堂蓋好時來到靈糧堂;在這裡,他被甦醒,被更新,走到台前回應神的呼召。十三歲在這間會堂受洗的謝文瑩傳道,也是在這裡第一次被聖靈充滿、被更新,並在服事中看見弟兄姊妹經歷神。她說:「靈糧堂就是我長大的家,是一個充滿感謝的回憶和讚美神的地方。」
二○一四年是台北靈糧堂成立屆滿六十週年,為了預備六十週年堂慶,教會決議在二○一三年十月起進行籌畫多年的工程:將靈糧宣教大樓的一樓會堂重新翻修,作整棟大樓的補強及外牆重新拉皮;並在靈糧宣教大樓後花園興建新大樓(註)。十月廿一日早上,在主任牧師區永亮牧師與眾執事、傳道和同工們的祝福下,進行了整建工程。在開工禮拜中,眾人齊聚於宣教大樓一樓大會堂敬拜、分享感言,並在講台上的十架前合影,為要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執事會副主席朱黃傑執事說:「靈糧堂這塊地是神留給教會的產業,座落在佳美之處。過去每一次動土後,教會一定興旺,所買的,神必加倍償還。如今由區牧師帶領興建副堂,不只要三倍增長;這是一個教會增長的印證。」朱執事以老鷹脫喙、換爪、換毛的過程為例,提到靈糧宣教大樓的改建是為要從新得力、展翅上騰,藉此譬喻台北靈糧堂未來卅年將要比先前更為強健。
早年熱心參與成人主日學、與傳道同工一起接受訓練的林慶豐執事,參與過兩層樓的舊堂拆建,經歷從和平東路到汀州路聚會的歷史,看到教會的興起,感觸很深。他回想自己從穿牛仔褲的青年學生進到人生的下半場──從學生團契到社青團契,在這裡被建造、服事和成長,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一二七1)
來到靈糧堂已廿年,在這裡受造就、蒙恩受惠並參與服事的專案小組召集人朱竹元執事,分享了專案小組分工概況和進度,並介紹參與建造的專業團隊。他的禱告是:「主阿,願這樣的建造能夠更榮耀神,使兄姊在這裡遇見神,並且建造過程中平安順利,會堂興建完成後弟兄姊妹更見加增,願神賜福這地!」
區永亮牧師到靈糧堂服事已經是第十八年,他用詩篇一二七篇2至3節帶領大家思想:「你們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勞碌得來的飯,本是枉然;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並提醒我們所做的,無論是在生活、工作或服事,包括這次整修與興建會堂,沒有一樣是枉然/虛空的。
區牧師說一個人如果生命被翻轉,整個人生光景就會被改變,就能得享安息。一個蒙恩的教會一定要摸著神心意;神的參與很重要,而神樂意把最關鍵的時刻指示我們。台北靈糧堂是一個蒙恩寵的教會,神在關鍵的時刻,會賜下各項資源和預備,包括財務、人力等。他勉勵我們要繼續活在神同在的恩寵(恩典)中,並禱告求神在關鍵時刻打開我們的眼睛得以看見,把教會帶進到新的一個階段。
從傳統農曆年來看,六十年是一甲子,是一個循環;而靈糧宣教大樓的改建,不僅是硬體的翻修和更新,從屬靈角度來看,也象徵新的里程碑──新的六十年──即將開始。正如周神助牧師與朱黃傑執事所言:「我相信未來的榮耀會大過先前的榮耀。」

註:一樓會堂拆修之前,四樓會堂已重新裝修完成並啟用。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