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週年特刊】三效合一 大有權能

文|吳士宗

刊登日期/ 1999.01.01

這裡附近的鄰舍經常搞不清楚『靈糧堂』(新加坡)到底是什麼?有的說:「靈糧堂!哦,那是一間派米分糧的慈善團體,因為他們常常派米送給附近的老人和窮困家庭。」另有人說:「靈糧堂!好像是一間教堂,因為常常有音樂,有人唱歌的聲音……。」也有人說:「靈糧堂!是不是那間『廟堂』,他們逢初一、十五都有幾位靈友的『和尚』擺攤子為人『算命』求平安……。」

「七步還原功」傳奇
「靈糧堂!我知道!那是一間『中醫醫館』,我聽說有人的病被他們醫好,也聽說有人死了還被救活起來……,聽說這間『醫館』發明了一套『七步還原功』,簡稱『七功』……第一式『舉手仰望』……第七式『天人合一』……。」
「靈糧堂!我當然知道啦!那是一間兒童教育中心,我兩個孩子每天都在那裡上幼園……,什麼慈善團體……什麼廟……什麼醫館聯誼站…亂叫!」
「靈糧堂!好像是那間聯誼站……,因為他們每個星期天都有很多免費的活動節目給兒童、少年及家長參加……,我就參加過他們的家庭講座,還有他們的『媽媽互助會』,我的大兒子參加他們的小六數學互助會,我的小兒子參加他們的木偶班,我那四歲的小女兒參加他們的書法班……,我隔壁的林嫂也參加了他們的摺紙手工班……。」

自任小組、宣教、社區教會
這裡的會眾經常搞不清楚『靈糧堂』到底做了多少事情!
●牧師說我們的教會是「教會中有教會(church within a church)」,我們有兒童教會、青少年教會和益人教會(成人及樂齡)。
●牧師說我們是一間「合一的教會」,所以弟兄姐姊經常「忙」著參加許多聯合聚會,甚至洗禮都是同其他教會一起進行。
●牧師說我們是一間「小組教會」,所以眾弟兄姊妹都在不同的小組彼此團契。
●牧師說我們是一間「宣教的教會」,所以我們全心全力服事距離2500公里的「水族」(位於貴州的少數民族)。牧師希望我們每人每年至少參加一次短宣活動。
●牧師說我們是一間「社區教會」,所以我們有各種免費的活動和服務,為這一社區的民眾。我們都很忙、很多服事,但是,我們忙得很充實、很開心。
●牧師說我們是一間「充滿讚美大能的教會」,所以每星期四晚上有公開給所有眾教會的萬國敬拜讚美會,每星期六有華語敬拜會,每星期天有青少年讚美慶典……,奇妙的事……,聚會越多,人數也越多。

向前走 不回頭
●牧師說我們是一間「華人教會」,所以牧師要我們逢初一、十五禁食禱告,清明節時期牧師要我們特別表明對父母長輩的孝敬…,端午節牧師提醒我們愛國愛民,中秋節我們把經文及月餅贈送給鄰居,新春我們四處祝福親友……,真的……我們做靈糧堂會友又忙又有趣……。
近日來,我們七位全職同工流行一句出自李科宏主任牧師口中的話:「我們可以模糊,絕對不可以糊塗。」
這句話的確非常貼切的形容新加坡靈糧堂的事工狀況……,如同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地時的情景,是帶著興奮、雀躍的心出埃及,但前路遇風沙時確實是模糊一片,但是我們絕對不可糊塗到「走回頭路」,甚至埋怨神、埋怨領袖、不肯前進甚至寧可為奴。

為魚群特製靈糧
我們很同意夏忠堅牧師在「福音出擊」一書中所寫的推介序言:「在佈道事奉中,我們必須『三效合一』三種型態並重並備:在信息佈道中,帶有權能、帶出服務;在權能佈道中,有完備的信息,有愛心的服務;有服務佈道中,同樣要有權能的彰顯,適時的信息。」
新加坡靈糧堂正努力建立一間「三效合一」教會,就如同「三合一咖啡」一樣,需多少咖啡、多少糖、多少奶粉……,沒有人可以把它絕對化或定型固定。問題不是份量的比率,問題是什麼樣的人在「喝」。找出您社區「魚群」的「口味」,靠主的權柄、智慧與能力為「魚群」泡製出合適的「口味」。但是千萬記得哦!「三合一咖啡」就是「三合一咖啡」,可千萬不要泡「三合一奶水」?或「三合一糖水」哦!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