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週年特刊】樂作好厝邊 為主贏得好名聲

文|陳稻松

刊登日期/ 1999.01.01

一九九六年十月,台北靈糧堂開始美施小組教會分區牧養,把原有團契打散,按地區分設小組,以里的名稱作為小組組名,實施後教會藉著小組,由點到面,深入到大台北區各社區,使台北靈糧堂成為無牆的教會,教會不再只是一棟建築,是分散在大台北區數百個小組教會,實施分區小組後,使教會與社區連結與互動成為可能。

來來來到去去去
東區住安一組設於大安敦化南路林肯大樓,是由敦安小組分組出來的小組,聚會地點在林肯大樓七樓方鴻運弟兄家,方弟兄是林肯大樓管理委員會委員,經由他的介紹,我們認識了幾乎所有的管理委員,小組舉辦簡單的餐會邀請所有委員及眷屬參加,在母親節、中秋節、聖誕節等各種節慶舉辦活動邀請大樓住戶參加,聖誕節我們到各樓住戶報佳音,也到各樓層行軍禱告,抹油祝福。記得有一次小組聚會,正在唱詩敬拜,聽到門鈴聲,開門一看,是林肯大樓管委會主任委員的妻子龍飄飄,她聽到我們唱詩歌的聲音,想和我們一起聚會,漸漸地她進入小組,並成為小組非常好
的同工。

深入社區備受歡迎
今年住安小組辦了一次福音晚會,龍飄飄為主辦同工之一,她和一些同工逐家邀請,為確定人數,還賣晚餐券,每張壹佰元,報名的不少,雖然當天剛好下雨,本來預備在林肯大樓前廣場舉辦的晚會,臨時移到靈糧堂十三樓,大部份受邀請的住戶還是來了,反應相當熱烈,許多人回應說,這麼精彩的晚會應該經常舉辦;我們可以感受到住安一組在林肯大樓受到相當的歡迎,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在社區福音的推動上,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小組關心社區、深入社區,成為社區的好鄰居,是小組福音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步。
和教會一樣,小組在社區中,可能有二種情形:一種是內向性的小組,聚會型的小組,小組只是關起門來聚會,與鄰居、社區很少接觸,社區感覺不到小組的存在;另一種小組是外向性的小組,散會型的小組,注重散會後的活動、見証、接觸,小組與鄰居、社區間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小組關心社區,參與社區活動;韓國純福音教會談到他們小組的發展說,他們的小組非常重視與鄰里間的關係,他們隨時注意鄰居的需要,隨時提供一些即時的幫助,例如看到鄰居提很重的東西,他們會主動去幫忙,鄰居生病了,便去探望關心,隨時注意和鄰居打招呼、微笑,主動親近、關心他們。
小組如果真心關心鄰居、關心社區、愛我們的鄰居、常常為他們禱告,成為外向性散會型的小組,定能和社區保持很好的關係,進而產生很好的福音果效。

努力得眾民的喜愛
使徒行傳第二章四十七節:「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靈糧堂實施小組教會兩年以來,有愈來愈多的小組進入社區,成為社區的好鄰舍;如同初代教會一樣,得眾民的喜愛,得救的人數就要天天增加,要使得救的人數增加,必須得到社區居民的喜愛,小組要有好關係、好見証、好名聲。讓我們來一起為教會每一個小組禱告,神使每一個小組都成為社區居民喜愛的好鄰舍,主也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台北靈糧堂東區小組長)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