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大計劃,義工回應徵召——宣教月佈置專案義工的故事

作者:採訪撰文◎徐允華 來源:期刊 - 2017靈糧季刊第四季 - 2018-08-24出版 類別:人物故事

刊登日期/ 2017.10.01

宣教,是神給人的大使命;傳承,是人對神的承諾。今年在台北靈糧堂的宣教月中,我們看見了兩代合一帶來的改變與轉化,在緬甸與肯亞攝影展上的各樣設計,皆獲得「新鮮、突破、煥然一新」等鼓勵。媒體中心牧養義工的彭羽辰傳道表示,能有如此美好成果,義工的專業擺上,投身參與,功不可沒。

能參與神的大計劃,是我的榮幸」——蔡少峰

蔡少峰,一位曾對生命意義深感疑惑的年輕人,身為攝影師的他,收入來得快也去得快,捉摸不到生活的踏實感,因而展開徒步環島,沒想到過程中竟經歷了神,並很快地在今年6月24日受洗歸主。

「受洗後真的不一樣,」少峰的眼界被神大大地開啟,對屬天的價值觀興奮不已,「我才發現,經過那麼多事情後,仍可有飯吃、過得好,都是因為神憐憫。」也激發了渴望為教會做事的心情,直覺告訴他:對於教會的需要,身為神兒女應該起身行,行了,就會不同。

少峰從小學習美術,退伍後進入了一個樂器設計開發部門,那時不僅學會使用電腦軟體製作設計圖,也增進了對音樂的興趣和能力。教會徵召設計專長的義工時,他便義不容辭地報名。殊不知當時,同工們正好為了種種宣教月設計事宜,忙得昏天暗地,少峰的加入著實是打了一劑強心針。而羽辰傳道身為宣教月佈置專案經理,在受訪中回憶當時對上帝的安排超驚喜:「哇喔,這麼一個願意的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對羽辰傳道來說,少峰最令她感佩的是柔軟謙卑的態度。跟設計者溝通修改總讓她擔心,恐怕干涉了對方的創作。「但他有最好的態度」,羽辰傳道很感激地說,對於設計,同工各有不同意見,卻因著少峰總是很願意接納各方意見,成果才如此美好。少峰笑笑地回應自己以前不是這樣,「我個性很硬,做什麼都很堅持自己的想法。設計前會蒐集很多資料,想得很多,獨自埋頭工作,狀態緊繃。奇怪的是,堅持到最後,自己往往仍然不滿意。」

少峰接著說,「認識上帝後,心就莫名的被打開了,現在我很享受走進人群,跟人聊天,喜歡發現神給每個人的不同角度和觀點。」他在做宣教月的各樣設計時,會先禱告敬拜,說來神奇,靈感一來,便一氣呵成。接受意見讓他能夠發現自己的盲點,使成品比最初設想的更加完整。「這種不花太多力氣就能獲得許多的感受」讓他讚嘆,也體會凡事不要掛慮,只要願意,神讓你做,就能做成,因為「宣教是神的大計劃,不管我有沒有參與,計劃只會一直往前,神願意使用我,讓我有份,是我的榮幸。」

「神要使用我?我等好久了!」——黃英庭

黃英庭,慕道十年間,已參與攝影義工,但在今年初受洗後,神就立即給予了「宣教月攝影展的展場設計」這項大事工。錯愕嗎?他心裡的感動竟是,「等好久了,難得今天神要用我,換我上場囉!」原來,他已經問了上帝好多年:「你要怎麼用我?」

熱情健朗的英庭,去年起自行創業,主要從事「室內設計」和「網站設計」。曾在學生時代修過「展示設計」的課程,正式的展場設計,對於他是新鮮事,但並不膽怯,「神主動給我機會,讓我能夠開啟不同領域,有什麼不好?」挑戰總能激發他的潛能。

今年宣教月以攝影展的形式呈現,然而單單將照片排列展示,恐怕無法完整傳遞宣教的異象,如何設計展場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英庭對此提出「低頭 /抬頭」的概念。照片以及腰的高度展示,人們必須彎下腰才能看得清楚,看完照片起身時,便會被黃色光線與不透光的十字架吸引,引導思想十架的愛。觀賞者能藉由身體動作,體會耶穌道成肉身的謙卑態度,傳達出宣教並非強者的「施捨」,而在於宣教者「謙卑同理」的愛心。

概念很棒,但概念只是存在於空中,得行出來才有果效。籌備過程如火如荼展開之際,英庭卻身在美國。照片尺寸、文案、校稿、挑選、工程、材料、廠商聯絡、時間等等,這一切的混亂,加上本身工作和身體不適、日夜顛倒的時差,簡直快將他打垮。當人的樂觀不堪用時,就是神的時間了。「放棄不難,畢竟是義工,但這爛攤子要誰收?」英庭一邊向神禱告,一邊條列式的將事情逐一寫在便條紙上,完成就打個勾。神讓我能靜下心來,把手邊任務一個個完成。

回國場佈也不斷遇到困難。預算很有限,英庭必須打破慣有思維,例如原本展場十字架要採壓克力切割等,後來採用羽辰傳道建議的剪紙板方式呈現,沒想到效果一樣好。每一關都有神一起奮戰,這次的展覽讓他獲得格外的滿足。「對於有專業才能的人,將恩賜用在神的事上不是很好嗎?」英庭分享著對義工職分的看法,「對於不知道要做什麼的人,就可以來這裡找自己到底可以做什麼了!」

我們是神的工

誠如少峰與英庭的經歷與體會:「只要願意,神讓你做,就能做成」、「對於有專業才能的人,將恩賜用在神的事上不是很好嗎?」台北靈糧堂設立義工平台,不僅期待弟兄姊妹可以將專業帶進教會,使更多人分享所結出的果實,同時也有「牧養義工的傳道人」,讓義工能透過服事,使生命更加豐盛。面對宣教月有限的人力資源,上帝曾給羽辰傳道基甸的故事,「這麼難打的仗,明明有3萬2千人可用,上帝卻刪刪刪,最後只剩300名戰士,原來,人多反而無法彰顯神的工作。」其實,我們才是神的工,神最在意的是我們這個人,當你看重神的事,神也會看重你的事。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牧養二處東西中區姊妹、媒體中心文字義工)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