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年輕世代興起

作者:文◎樊家琪 來源:期刊 - 2019靈糧季刊第二季 - 2019-04-26出版 類別:教會事工

刊登日期/ 2019.04.02

一般人對傳統客家歌曲的認識,比如客家小調、客家山歌,歌詞多為七字,主要特色是即興,結合了客家人的生活題材。而時下流行的音樂曲風——電音、電吉他、電貝斯、電二胡……等,似乎很難與客家歌曲聯想在一起。

不過,今年3月24日在台北靈糧山莊舉辦的「客家興起ARISE!HAKKA!」專輯發表會,一群新生代客家音樂人,唱出的歌聲和手中的樂器音符,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客家詩歌的刻板印象!

例如,專輯主打歌曲「客家從山肚到四海」,描繪早期客家先民的生活景況,以輕快的節奏,加上二胡、電吉他、電貝斯……新舊混搭曲風,整首歌的風格熱鬧又活潑。另一首「幸福在脣項(註:旁邊)」,在溫柔俏皮的女聲中,不覺讓人將思緒帶到山頭,想像著像棉花糖似的白雲緩緩飄過,一種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

成全同工.傳承世代

這場第三波客家詩歌專輯發表會(註),是由台北靈糧堂客語牧區與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共同舉辦。當天的特別來賓——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李永得主委在致詞時表示:「在台灣走入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客家文化逐漸受到重視,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自己來傳承。教會過去五、六十年在客家話和客家文化傳承上,一直扮演著很大的角色,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要讓年輕人認同客家,以客家為榮。」。

台北靈糧堂客語牧區范正成牧師則表示,「成全同工,傳承世代,期盼年輕世代的同工能夠被興起,以承接未來客家宣教事工的重任。」為了向客家族群傳福音,預計在2017至2026年,完成五張客語福音專輯,並期盼能得著和興起年輕的世代。

「幾年前,當我首次踏進客語牧區,這裡給我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因此現在即使我已搬回新竹居住,但只要有空,每週六我就會帶著太太和四個孩子,開著『娃娃車』來台北參加聚會。」邱廉欽是這張專輯的製作人,本身也是愛客樂(iColor)、OK繃主唱,他笑著說。

「客語牧區的父老長輩們都非常尊重年輕的一代,像是在製作這張專輯時,不僅給了我們很大的發揮空間,更是全力協助這個由年輕人組成的團隊完成夢想。」曾入圍第25屆及27屆金曲奬最佳客語專輯獎、最佳客語歌手的邱廉欽,為了製作出一張不同以往、跳脫傳統、貼近時下年輕人,還能吸引不熟悉客語的族群的福音音樂專輯,參考了國內約書亞樂團、國外Hillsong……等樂團,再融合台灣流行音樂元素,最後邀請到多位金曲、金鐘獎入圍創作歌手,歷時一年六個月才共同完成。

 

同心擺上.討神喜悅

「客家興起」專輯參與歌手共有十位,當然,除了這些熱情又有才華的歌手及音樂創作人之外,還有一群客語牧區的弟兄姊妹和牧者同工,同心協力為了這張福音專輯不辭辛勞的付出。整個服事團隊展現了討神喜悅的決心——只求神的旨意成就,主的名得榮耀。

其中,恩典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台北靈糧堂執事劉志忠,是完成這張「客家興起」專輯背後的最重要推手。並非音樂本科出身的他,現在又多了一個專輯主打歌〈客家興起〉作詞人的角色,而他的妻子馬中人、一對兒女劉大恩和劉上恩,也都參與了這張專輯的錄製及發表會的演出,可說是全家擺上。還有專輯視覺設計暨美術總監、〈禁指戴在主心頭〉作詞與作曲人周雪娜;負責整合發表現場靈糧山莊內、外場及協調工作的洪怡真傳道和廖惠柔姊妹。

發表會當天,最感人的是客語牧區詩班獻唱時,帶動全場數百人一起同聲大合唱,成為活動的最高潮。這當中雷長齡姊妹的指揮、邵曉慧傳道的司琴和眾弟兄姊妹多次的練習及演出,也都非常值得稱道。

台灣出發.擴及海外

「未來,我們期盼可以和沙巴、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客家族群,在文化上、在福音上合作,讓有負擔的牧長同工能夠互相連結、共同創作,一起來推廣新的客家詩歌,得著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這個目標雖然遠大,但我們深信,在我們心中動了善工的,必成就這工,直到基督耶穌的日子。」范正成牧師期許未來可以從台灣跨出腳步,走向海外,將福音傳揚出去。

全球約有超過1億的客家人,除了在台灣的450多萬客家人外,以南海絲路為主的地區,估計客家族群更是達到5000~6000萬人。期盼這些新創作的福音詩歌,不僅能夠在台灣的客家福音事工使用,也能擴及南海絲路的客家族群。

註:客家福音事工為了傳承客家詩歌第一波(沿用客家曲調,改換新詞)、第二波(客家聖詩樂團)的努力,盼能得著和興起年輕的世代,乃推動客家詩歌第三波事工。2018年出版的「客家興起」,是初熟的果子。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