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水——供需與永續

作者:余志達、應靜怡 來源:期刊 - 2017靈糧季刊第二季 - 2018-08-24出版 類別:生活園地

刊登日期/ 2017.08.24

聖經創世記第一章1至2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在萬物被創造之初,在空虛混沌中,唯一被提到的「物質」,竟是「水」。

「聖靈和新娘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廿二17)整本聖經的最後一章的最後描述中,竟也提到「水」。

人體被造70%是水,而且體內一切功能皆需有水才能進行。地球被造70%是水,提供一切自然界運作所需。但是人浪費、污染,破壞地球水體,甚至一場場「水戰爭」也在世界各地發生。在這個世紀,「水權」強勝於「政權」,也帶著一種末世的意味。

 

綠色之島、恩典之國

我們的台灣,水權完整,降雨量更是以色列數倍,然而何時竟從「先天優良」的恩典之地,落至「泛、旱」之間受苦。

「因……實施第一階段限水(夜間減壓),希望大家節約用水」,最近的新聞令人回想起:前年2月全台八區二階段限水、4月桃園、板新及林口的三階段限水直至5月上旬…。這些在在提醒基督徒,需要立即為此禱告,並持續關切水庫蓄水量(註1) (如圖1),如以利亞觀雲一般,察看降雨是否下在集水區內,就知道是否繼續禱告。

 

圖1、臺灣水庫及時水情資訊

 

了解現狀、提前預備

台灣枯水期是11月至隔年4月,根據經濟部水利署水利緊急應變經驗學習中心資料,最近25年發生5起旱災事件,也就是平均4~5年發生一次。依據過去100年來的水資源歷史(註2),歸納兩項趨勢:豐枯現象加劇,循環週期縮短。顯示在氣候變遷衝擊下,未來可能更難掌握台灣天然水資源情勢。

另外,因全球溫度上升,以及不降雨日數增加,我們面臨以下高度風險:

1.地表水資源減少:年平均雨量約995億噸,其中82%流入海洋或蒸發,只有18%進入水庫、河川或成為地下水,水庫平均需運轉兩次才能滿足供水需求(註3)。地表水資源顯著減少,代表台灣可利用水資源將顯著降低。

2.水庫蓄水功能降低:因暴雨量顯著增加,而降雨強度增加易導致水庫淤積量顯著增加,因此水庫蓄水功能極可能顯著降低。

3.農業用水需求增加:溫度上升造成蒸發量增加,不降雨日數增加也使灌溉用水量顯著增加,農業用水佔水資源總需求量70%以上(如圖2),若用水增加量無法被滿足,將影響糧食生產。

 

圖2、現況水源架構與用水概況圖

 

在台灣的我們,平均4至5年面臨缺水危機,然而最新研究發現(註4),全球約有40億人口居住在每年至少一個月嚴重缺水地區,5億人甚至全年都嚴重缺水(參考圖3),引發旱災、飢荒、傳染病、難民潮與死亡。

 

圖3、世界缺水地圖

 

有效管理、開源節流

聯合國2016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指出,全球四分之三的工作與水資源相關,缺水或不易取水可能影響經濟,因此從多元水源開發(如海水淡化、中水回收利用等)、強化基礎建設(如水庫維護及防淤,自來水管線防漏、區域供水及調度設施)等水資源管理,到建立合理化節約用水標的,提升各類經濟活動(如農漁業、工業、服務業及一般民生活動等)用水效能之因應策略,是現階段重要關鍵課題。近兩年陸續通過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自來水法及水利法修正案等「節水三法」,讓政府可透過法制工具加強推動節水、循環與效率用水等配套措施,再配合擴大再生能源發展之相關政策,可同時兼顧經濟與環境的平衡發展。

 

主動關心、積極參與

現今世代,環境資訊應該要公開透明,藉由教育建立部門之間、政府與民眾之共同知識,以強化溝通;藉由良好的知識管理,以水環境資料為核心,建立視覺化之相關亮點服務,提升大眾對環境生態河川知識教育之核心知識,推廣宣傳水利知識管理運用;並藉由政府與政府,以及政府與民眾間共同合作,創造便利互動式水環境資源資訊服務。

在不同領域的基督徒,應妥善運用恩賜,在職場上建立跨領域的實體或虛擬之溝通及整合平台,定期發布關鍵環境資訊,形成政策推力,透過跨領域技術整合,強化水資源管理並提升用水效能,讓台灣人民免除缺水的恐懼。

「愛裏沒有懼怕」,一切的後盾是愛。我們因著神的愛,向神流下痛悔與憂傷的淚水,沖涮帶走人裡面的污穢(註5),並且領受聖靈,被神恢復,運用恩賜,為主使用,求神的國降臨,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因為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參約三5)。這水,不但是維生物質,亦是讓願意的人可以接受「生命」。這世上許多不同難題,而答案皆同,就是除去自我的罪、為這地百姓認罪、接受神的愛與救贖,一切就起死回生了。

(余志達為留美環工碩士、環工顧問公司副總;應靜怡為留美環工碩士、資深媒體人。夫婦均為台北靈糧堂會友)

 

註1:台灣水庫即時水情,http://water.taiwanstat.com/

註2: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2013~2017年)——水資源領域行動方案(2013~2017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www.ndc.gov.tw/cp.aspx?n=FCB2E59927B8AFFD&s=9513815E1FFFDAD5

註3:105 年全國水論壇預備會議 議題二 引言報告 經濟部水利署

註4:“Four billion people facing severe water scarcity”, Science Advances  12 Feb 2016:Vol. 2, no. 2, e1500323,DOI:10.1126/sciadv.1500323

註5:美國聖保羅拉姆齊醫學中心研究:因情感引致的淚水,能排走情緒壓力所積聚的物質,例如錳、白蛋白、內啡肽「亮氨酸腦啡肽」、催乳激素、促腎上腺皮質荷爾蒙(ACTH)……等。抑制眼淚會令壓力增加,影響血壓、心臟、胃潰瘍等。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