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靈糧季刊第一季No.46】基督徒理財系列(十六) 金錢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文|陳敏莉

刊登日期/ 2019.07.30

金錢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一個良好的媒介。

理財,不只是讓孩子管理零用錢,而是建構孩子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在有限的資源當中,一次次作出正確的選擇。

「理財」不等於狹義的「投資」,而是從收入分配和管理等基本功開始的全方位「金錢管理」。基督徒基於「成為神所賜的一切資財/產業的忠心良善好管家」的職責,當然不能自外於理財學習。同時,從一個人的理財行為觀察,不單受到財務知識影響,還可以看到情緒管理、生命品格和與神之間的關係。因此,基督徒不但自己要學習「管理金錢」,更要看重小孩的金錢教育。

理財為什麼需要從「小」教導?

現在的孩子除了面對長壽風險,「少子化」也加增了孩子未來在長輩看護上的負擔;加上台灣環境起薪低、加薪慢,物價飆漲,行銷廣告又活絡,孩子處在一個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環境,很容易陷入花的多、存的少的窘境,如果父母不發揮影響力,孩子將處於一個「等著被影響」的狀態。

然而,理財為什麼困難?因為資源有限!不論是金錢、時間、體力,甚至是腦力,都是人生中有限的資源,但是。換個角度看,也都是神所賞賜給我們治理的範圍。所以我們要理的「財」不僅是銀行帳戶裡的鈔票,也是能用來解決問題的所有資源,「金錢」只是眾多需要管理的資源之一,財富的累積和分配則是善用資源的結果。當我們明白理財所涉及的層面,就會發現,即使孩子暫時不會碰到大筆金錢,仍應該從小開始學習如何正確運用有限資源解決問題、逐步建造孩子管理資財、經營生活的能力。

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無論父母是否有刻意的教導,孩子透過天生的模仿能力,都會從大人身上得到一些學習與影響,有時候父母所行的,會比所說的更有影響力。尤其當孩子不認同父母的做法時,也會自我產出相反的想法或方式來因應。

身為理財教育講師,我曾好奇自己兩個孩子在我身上學到什麼?透過觀察和詢問,發現兩個孩子共同的回饋包括:會記帳、會看銀行存摺明細、有成本觀念、想要 VS.需要……。但是兩個人還是有理財個性上的差異:就讀大三的女兒,勤於記帳,個性節儉,擅長分辨想要跟需要,經常說:「媽媽,請關燈」、「浪費真糟糕」,宛如家中的糾察隊。唸高二的兒子已經有時尚品味,但會追求物超所值,善於分析價格與價值。

觀察到兩個孩子的異同,我一方面學習到:孩子是從父母身教、言教和生活教育中建立他們的認知、品格和習慣。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是上帝創造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導中不宜一視同仁到毫無彈性或創意,父母的教導也不宜只停留在孩子「可以做」或「不可做」的兩種極端,而是要給予孩子通用的準則,同時也要為親子溝通留下一點空間,更要因應孩子的差異給予不同的引導或獎勵。

適性而教,導回中道

因此,因著曾經觀察到大女兒生性節儉,又不愛花時間交朋友,我與先生便多鼓勵她「積極交朋友」,形塑「當花則花」的概念。初期為了引導她跨出這一步,曾訂下獎勵,如果她願意找朋友出去看電影,費用由父母贊助,無須動用到零用錢(平常娛樂費用要動用自己的零用錢存款)。但對社團眾多、交友廣闊的兒子,原則上就會要他在當月零用錢和累積儲蓄中滿足所有社交需求,如果要申請額外贊助,需要提案爭取。

所以,不是每個孩子都用同一種技巧教導,父母心中要有一個完整的教育目標和品格藍圖,透過觀察,找出孩子的財務個性,一方面有目標性地引導建立孩子的生命品格,另一方面也要接納並尊重孩子特質,再適性引導。

雖然,我們都期待能不偏不倚又能適性地教育孩子,但是有哪些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可以透過金錢教育來帶出生命教育的效果呢?以下分享五個重要的教育目標:

‧從「立刻滿足」到「遞延滿足」

從史丹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中已經驗證,「遞延滿足」能力與孩子未來就學和就業的成就有高度正相關的關係,所以從嬰兒時期,需要立刻滿足孩子吃與抱等生理心理需求,但是,逐漸地,我們要在大小事上(包括先吃正餐才能吃點心、需要存錢才能買到喜歡的玩具

……)都是引導孩子學習等待,再享受更好的成果,幫助他們建立控制欲望的能力。

‧從「物質中心」到「精神中心」

在生活中多多創造孩子從不花錢也能享受到快樂的體驗,來降低孩子對物質的依賴,例如到圖書館代替買書、到體育場跑跳代替買PS3(註)……。當孩子體驗到,快樂未必要花錢才能換得,運用資源的彈性度就會增加。

‧從「依賴父母」到「獨立負責」

父母要學習放下掌控與效率的期待,從凡事幫孩子決定錢怎麼花,到允許孩子在一定的零用錢之內自行決定和承擔後果(包括錢不夠用,可以借錢,也不再補給他),但允許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並善用任何可以教導孩子學習分配、計畫和檢討後果的機會。

‧從「外控」到「內控」

減少利誘威脅,培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否則當誘因失效,教養方式也可能就失效了。

‧從「自我中心」到「利他祝福」

當孩子的付出能幫助他人,就會產生愛的連結與知足感,成為金錢物質以外的滿足來源,進而讓孩子看見利他的行動,有時更超越金錢的價值。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練。尊重孩子的先天特質,建構孩子足夠的知能,陪孩子練習在做各種決定前收集資訊、評估判斷,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同時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下次會更好,操練孩子在小事上忠心又有見識。這樣的教養功效,肯定更勝於抓著孩子的手,把錢投進存錢筒。

註:PS3為PlayStation 3的簡稱,是索尼互動娛樂所開發的家用遊戲機。

(作者為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東南牧區小組長)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