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靈糧誌No.49】線上小組面面觀3,疫情讓我們成為答案──青年牧區旅者小組

口述|李曉恩、鄭雅琪  整理|楊青山

刊登日期/ 2020.07.18

「疫情讓我們想辦法克服難關,督促我們成為答案,而不是藉口。」──旅者小組

去年被分殖出來的青年牧區「旅者小組」,是按著有宣教異象熱情的弟兄姊妹而召聚在一起,「旅者」是鼓勵所有組員到世界各地為主作見證。小組成員有33人,來自各方,因著共同宣教興趣,聚會裡充滿歡樂。新冠疫情爆發後,因為不能見面,被迫線上小組,反而催生出新的因應策略。疫情不僅在數位化「旅者小組」,更是逐步讓它數位轉型。

當教會公布停止實體聚會後,李曉恩、鄭雅琪兩位小組長正傷腦筋,33人如何進行線上聚會,經過一星期Zoom撞牆期,發展出「助教」的分工,專門協助網路和音訊,讓主持人可以專心主領,也開放小組長和助教的麥克風,讓聚會有溫度,並讓組員透過文字自由分享,善用40分鐘暫停,再重開下半場,完全模擬實體聚會的情況。由於在家裡聚會,免掉場地和交通限制,所以常有組員聊到晚上12點,自此聚會週週漸入佳境。

進入線上聚會後,兩位小組長開始思考如何維繫組員的關係,腦力激盪後,將3至4人編為小小組,共有10個小小組,每個小小組裡有A、B、C組員,當週  A若為被關心目標,B、C就要傾力關懷。關心的方式從簡訊代禱、請Uber eat送下午茶到上班地方、手寫卡片送到對方家裡等等,在不能見面的疫情期間,這些關懷就顯得特別珍貴。又因常常更換小小組合,就打散了一堆堆的熟人群聚,彼此就認識更多組員。「線下關係經營得好,回到線上聚會就更熱絡。」兩位小組長笑著說。

旅者小組最大的特色就是「國家之夜」,為了讓組員認識更多國家,進一步為這些國家禱告。所以將5至6人編為小小組,每個小小組負責一個國家,組員間討論如何呈現。疫情期間的以色列之夜,就採用預錄,然後大家一起觀看 youtube直播,並在線上敬拜,一起為以色列禱告。

非常時刻逼出組員的潛力,剪輯出以色列的景點、人文、食物等圖文影片,再由同工作主持人介紹,就像在看專業的旅遊頻道,彷彿親身遊歷以色列,並在影片的廚房場景教導製作無酵餅,帶出逾越節的由來,組員都在家裡觀看,也跟著禱告。推出之後,不只組員們為主辦同工的用心而感動,線上影片也吸引了宣教機構的關注,訝異一個小組的分工之作,為他們帶來了啟發。

展望未來,將定期安排實體和線上聚會,而第三週的國家之夜會採實體聚會加小組直播,聚會可以變成產出,接觸到許多線上的朋友。又如遇上節慶連假,將採線上小組方式,讓住外縣市返鄉的組員不缺席,運用之妙讓聚會方式變得更多元。

「疫情期間肢體關係不但沒有失聯,而且還繼續被建造,深深感到神的眷顧和親自牧養。」李曉恩和鄭雅琪兩位小組長異口同聲地說。

(充滿宣教熱情的旅者小組)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