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一塊田,打造雙老家園的喜樂夢

採訪報導◎徐允華

刊登日期/ 2018.02.04

年過半百,當人們開始數算退休的日子,計畫去何處遊玩,享受含飴弄孫時;同一城市中,卻有另一群人——不希望退休、不敢想像年老的生活,但願自己一直健壯如牛,為孩子遮風避雨一輩子——他們是身心障礙兒的父母。養兒無法防老,他們害怕的是:自己與子女雙雙老去,「雙老」的生活,到底誰能照顧誰呢?

 

喜樂小田田計畫,是實踐雙老家園的第一步

創立18年的「喜樂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很早之前就看見了心障兒父母眼裡的擔憂,一直尋求可行的辦法,希望創辦雙老家園,也是共生家園,讓年長的孩子與年邁的父母,能在家園中彼此照顧。即使父母先走了,因孩子有安身立命之處,不會有太多牽掛。這原本僅僅是個概念性的計畫,直到2017年,有社區營造與公共藝術背景的江海泙老師加入,遂以「喜樂小田田」的計畫,開始實踐雙老家園的概念藍圖。由此,築夢的路,已踏出了第一步。

「今天孵一塊小田田,明天來起希望ㄟ厝」,夢想需要一塊田地來發芽。喜樂小田田是一個結合「人、綠療、樸門永續設計和友善土地行動」的系列計畫,在新北市石碇郊區的一個禱告園內,藉著一波波體驗式活動,例如開闢實驗農場、種植水耕蔬菜、在山間養雞等,希望在每一次的行動裡,喚起每個人對於「心中家園」的想像,並且實際動手勾勒出家的輪廓,齊心孵育出家園的未來。同時也邀請關懷土地、喜愛自然永續實踐的民眾和熱心公益的企業參與活動,一方面增進興趣,另外也有機會理解支持心障者家庭。

 

被「雞勵」的幸福

2017年的後半年,喜樂小田田舉辦了三梯次〈喜樂奇雞搬家趣〉集體手創雞舍工作假期的活動,包含家庭和民眾共有90多人熱血參與,不畏路遠天寒,無論大人孩子,都有極豐富的收穫。

愷安是喜樂家族的孩子,「以往參加活動,不時會出神或發呆,恍若旁觀者。但這次跟著老師做中學,拿著麻繩又編、又拉、又扯,在活動中完全投入,非常難得。」媽媽周章回憶道,愷安為了幫小雞搬新家,毫不猶豫放棄出遊計畫,要去繼續完成鷄舍的工作,「他説他要知道小雞們到底喜不喜歡牠們的新家。」

另一位媽媽林佳瑩透過蓋雞舍的互動中,看見孩子哲維不同的面向,「哲維從頭到尾很盡責地幫忙固定支架,如同小時候父親修繕門窗時,我蹲在旁邊幫父親按住框架的小幫手一樣。當完成一片框架,豎立移到牆邊時,他也負責幫忙搬扶,非常投入參與手作雞舍體驗的活動。」短短的體驗課程,佳瑩感受到朝著夢想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滿滿幹勁,「在勞動過程中,不覺得辛苦,一股暖流充滿全身,不覺時間流逝。當老師宣布停工休息,只想著繼續未完成的麻布袋貼縫,欲罷不能。」大家都期待趕快把雞舍蓋起來,可說父母比孩子還心急呢,而這無形中也象徵了建立家園的可能性。

 

有一種時間叫「等待」

「喜樂小田田的計畫強調『做中學』,過程中,父母看見孩子不同的面向,民眾發現心障兒可愛可貴的地方,進而學會彼此尊重欣賞,這是最令人感動的時刻,」計畫主持人海泙老師說,「整個活動下來,你會發現,孩子可以做到的比想像中的還多,只是我們常常忘了給他們『等待的時間』。」親力親為,從無到有的經驗令人振奮,無形中會反轉外界的認知,以及自己看待自己的眼光;學習適地適種的樸門永續設計理念,將看似缺點的環境因素轉為助力,以此借鏡,生命也許有缺憾,但只要眼光正確、態度正確,困難都是化了妝的祝福。

 

改變不像花火燦爛,但卻紮實溫暖

海泙老師曾在公共藝術領域工作多年,自問「怎麼越做越空虛?」原來公共藝術為期短,如同艷麗的花火,一瞬即逝,「跟居民才要熟識,但也就是要離開的時候了。」彷彿有始無終的關係。「後來我開始接觸社區營造,將自己埋入一個地方,雖然不像花火燦爛,要拉很長的時間,但我確知事情正在改變。」在喜樂家族裡,她看見親子關係的轉化,好比一直想要「幫忙」孩子的母親,終於能克制自己的等待。這些小小的變化,都是大翻轉的種子。

今年,喜樂小田田仍將陸續舉辦野地廚房工作坊、製作土椅子、園藝治療、再生藝術等活動,引動人們對於家的期待和土地的熱情,朝著建立「雙老家園」的夢想旅途持續奮力跨步,也誠摯歡迎您共享這一段從漠視到熱血的柔性社會運動。(註2)

 

註1:「喜樂小田田」大部分課程主要是開放給親子參與,或者是其他身心障礙的機構參與。也有一些活動會開放外面的民眾進來協力參與。欲知2018「喜樂小田田」年度課程(活動)詳情,請上FB及官網查詢:
喜樂小田田FB:www.facebook.com/joyfulfarmers/
喜樂小田田官網:www.joyfulfarm.com.tw

註2:如何參與和支持「喜樂小田田」計畫?
捐款帳戶:財團法人臺北市喜樂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
捐款帳號:玉山銀行和平分行 0576440005017(煩請來電指定農場使用)
郵政帳號:50230054(可註明農場使用)
聯絡電話:02-27035969#15 林小姐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