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宣教

作者:文.圖◎蔡佳翰 來源:期刊 - 2017靈糧季刊第三季 - 2018-08-24出版 類別:人物故事

刊登日期/ 2017.08.24

參與匈牙利短宣是個美麗的意外!我從未想過要去匈牙利,只是上帝興起環境,我便揹上了裝備,前往這遙遠的國度,透過鏡頭去認識一個陌生的民族。

在教會媒體中心全職服事即將滿四年,雖然常有機會外出採訪、拍攝,但跟著短宣隊隨團紀錄,卻是頭一遭。一切的緣起,是因著好消息電視台有報導國際福音事工的需求,希望這趟匈牙利短宣可以留下影像的紀錄。於是我臨時接獲指示,踏上計劃之外的行程。心裡有興奮、有期待,也帶著幾分壓力。坦白說,我並不知道我要去拍什麼,事先沒有腳本,也不知道會遇上什麼突發狀況,加上我一個人,卻要記錄60人的龐大隊伍,難免顧此失彼。所以我常跟神禱告,求聖靈幫助我、引領我,讓我所拍攝的每個畫面,都是從神而來的看見,讓我所捕捉的每個瞬間,都是從神而來的感動。

這次短宣隊的目的地 Pálmajor,是一個位於首都布達佩斯西南方兩百多公里處、人口只有三百多人的偏遠村落,居民主要是羅姆人(註)。隨著我們的巴士漸漸遠離市區,映入眼簾的是美得像畫的歐洲鄉村田園景色。對於喜愛欣賞大自然與拍照的我而言,簡直是來到了天堂,內心雀躍不已。

當車子緩緩駛入Pálmajor,有些村民已經在門前等著我們。這是第一次有短宣隊造訪Pálmajor,有些人甚至沒有聽過「台灣」!或許在他們心中有個疑惑:這群陌生人不遠千里而來,到底要做什麼?

才剛下車,一群好奇的孩子們馬上圍了過來,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絲毫感受不到陌生與隔閡!幾個男孩看我拿出攝影器材,立刻在鏡頭前不約而同地擺出相同的姿勢,秀著自己手臂上的小小肌肉。

相較於台灣的孩子在拍照時,習慣伸出兩根手指比YA的可愛姿勢,在Pálmajor 孩子們的小小心靈中,他們覺得男生就是要有肌肉,要強壯,要很Man!文化的差異,由此可見。

看著我被幾位小朋友包圍,一位隊員說:「攝影師總是很受到小朋友的歡迎。」我開玩笑的回應:「其實受歡迎的是攝影機,不是攝影師!」

 

在Pálmajor的幾天,神很恩典地賜下美好的天氣,不僅讓活動順利進行,更為影像紀錄加分不少。村莊裡的一塊草地,是戶外活動的主要區域,我們就帶著孩子們在這裡嬉戲。我猜想,這是第一次有這麼多人陪伴他們玩遊戲吧!不論帶什麼遊戲,他們總是那麼的認真投入,卯足全力在玩。

我喜歡保持一點距離,偷偷捕捉他們自然的表情與動作。燦爛的陽光、渾然天成的背景、大自然裡恣意奔跑的孩子,畫面中的每個元素,盡是神的美好創造!

一連三天在傍晚舉行的戶外佈道會,邀請了所有村民來參加,是整個短宣行程的重頭戲。佈道會開始前,在VILI牧師的敬拜團歌聲中,大家在草地上手牽手、跳起舞來。

夕陽染紅了大地,為每個人鑲上了金邊,那是一天中最瘋狂、最歡樂的時光。

透過觀景窗看著一張張流轉而過的笑臉,有那麼一瞬間,我彷彿見到了一群來自遠方的天使,圍繞在Pálmajor村民的周圍,與他們一同歡笑。

 

有時我在想,短宣的服事,時間如此有限,到底對當地有什麼實質的意義?我的疑問,在Pálmajor的一片樹林裡找到了答案。

遍地枯黃的落葉中,冒出了一株嫩綠的新芽,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想,這就是我們此行帶給Pálmajor的最佳寫照。我們所做的就是撒種,我也相信福音的種子已經開始在Pálmajor萌芽,將為這個原本窮乏的村莊帶來新的生命、盼望與轉化。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媒體中心同工)

註:羅姆人(Roma)過去稱為吉普賽人或吉卜賽人,為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因大多數羅姆人認為「吉普賽人」這個名稱有歧視意義,所以現在並不使用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