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2 | 馬太福音七:1-七:14

禱讀: 12節

經文內容
  • 馬太福音7:1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 馬太福音7: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 馬太福音7: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 馬太福音7:4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 馬太福音7:5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 馬太福音7:6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 馬太福音7: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 馬太福音7: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 馬太福音7: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 馬太福音7:10

    求魚,反給他蛇呢?

  • 馬太福音7:11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 馬太福音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 馬太福音7:13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 馬太福音7:14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信徒應有的認知

一、知所因果 不要為很多不好的「結果」怨天尤人,為那些「結果」去尋找「原因」,你的生命才會進步。 1.論斷的因果:你若常被論斷,你應反省是否常論斷人(1節)。你「怎樣」被論斷,常因為你「怎樣」論斷人(2節)。 2.量器的因果(2節):你周圍的人若常對你很小氣、很苛薄,原因一定是你對人常小氣、苛薄。 3.挑剔的因果(4節):若你丈夫常對你挑剔,很可能你也是很會挑剔的妻子。 4.待人的因果(12節):第12節被稱為耶穌的金律,也是倫理的巔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給我們極美好的倫理教訓,可惜這是消極的。耶穌給我們一個積極的待人因果律。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有個小孩在山谷喊:「你是壞人」,聽到回音:「你是壞人」;他再喊:「我討厭」,又聽到同樣回音。他氣極敗壞地跑回家,告訴媽媽說山上有個壞人,媽媽告訴他再出去,要喊:「你是好人,我愛你」,這次他很高興地回來,告訴媽媽說,那人「真好」。 二、知所先後 「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是重要的(33節),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也是重要的。也許你覺得不只自己有樑木,別人也有樑木,甚至你真是發現你眼中實在只有刺,別人才是樑木。總之,不管你眼中是樑木,是刺,是灰塵,先去掉自己的吧! 三、知所寶貴(6節) 1.看重上好:求主除去我們如狗如豬的眼光,使我們認識神、神的話、基督、聖靈的寶貴。我們若不以神、基督、聖靈為至寶,我們就難有豐富的得著。 2.給予的眼光:我們可普遍的發單張,但我們不要隨便把皮面金邊的聖經送給踐踏聖經的人。天國是給識貨的人(太十三44〜46)。天國的比喻中,葡萄園也是給好園戶,而不是給凶惡的園戶(太廿一43);又惡又懶的人,他的「一千」要奪過來,給那寶貴恩賜、運用恩賜而有「一萬」的人(太廿五28)。 四、知所應許 1.禱告的應許(7〜8節):這兩種的祈求、尋找、叩門,原文都是現在命令式,耶穌的命令是要我們「繼續祈求」、「繼續尋找」、「繼續叩門」。你是否只禱告一次,沒有第二次?你是否在禱告上灰心?你是否認真的禱告,認真的看神是否聽禱告? 2.天父的應許(11節):地上的父親雖不完全,都「知道」拿自以為好的東西給兒女,天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路加福音十一章13節指明這好東西就是聖靈。我們禱告,真誠的禱告,神必賜最好的——聖靈給我們。你是否「怕」天父給你壞東西,給你石頭,給你蛇?不會!絕對不會! 五、知所當行(13〜14節) 1.窄門小路:這不只是生命的路,更是引往豐盛生命的路,找著的人少。不要為這路人少而猶疑,這是蒙福的路。 2.寬門大路:這是浪費生命、喪失生命的路。進這門、走這路的人多。你走人多的路,或人少的路?
默想

回應

求主賜我知識,也賜我選擇的智慧。

靈修搜尋

b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