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 馬太福音十八:15-十八:35

禱讀: 35節

經文內容
  • 馬太福音18:15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 馬太福音18:16

    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

  • 馬太福音18:17

    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 馬太福音18: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 馬太福音18:19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 馬太福音18:20

    因為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 馬太福音18:21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

  • 馬太福音18:22

    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 馬太福音18:23

    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

  • 馬太福音18:24

    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

  • 馬太福音18:25

    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

  • 馬太福音18:26

    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

  • 馬太福音18:27

    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 馬太福音18:28

    「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

  • 馬太福音18:29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

  • 馬太福音18:30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裏,等他還了所欠的債。

  • 馬太福音18:31

    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

  • 馬太福音18:32

    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 馬太福音18:33

    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

  • 馬太福音18:34

    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 馬太福音18:35

    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得弟兄與饒恕弟兄

一、得罪與得弟兄 通常若有人得罪你,你如何解決?懷很在心,疏遠他,不再與他來往……?這不是主的方法。 1.你就去(15節):主動儘快的「去」,不要被動等他「來」道歉。 2.趁著他和你在一處(15節):不宜在眾人面前指責,應用愛心單獨懇談,平心靜氣地規勸,切不可意氣用事。 3.指出他的錯來(15節):人與人的磨擦常常不是單方面的錯,所以應先向對方認錯。若完全是對方的錯,應用愛心,誠懇、直接的指出他的錯。 4.規勸的目的是「得弟兄」(15節):千萬不可存「得勝」的心理,也不可「得理」不饒人。「得理」又能「饒人」,才容易得到弟兄的心。向弟兄規勸,不可高高在上如法官、檢察官,應如親密的朋友。 5.若不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去(16節):所帶的人不是凶一點、厲害一點的人,乃是比較有愛心、智慧、權柄的人。不是到這一、兩個人面前「告」他,乃是同來勸他。 6.再不聽,就交給教會(17節)。 二、教會與制裁 教會應彰顯神的忍耐與慈愛,但也應執行神的公義與制裁。 1.就告訴教會:成熟的教會應能明辨是非,施行神公義的裁決。這方面教會要十分小心,但卻不能逃避。 2.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看他像「不肯悔改」的外邦人和稅吏。這樣的人不在教會甜美團契分享中,一方面是因自己拒絕,另一方面也是教會的裁決。當然這種裁決不是永久棄絕人,教會隨時歡迎他們「悔改」,再進入甜美的團契中。 3.教會的捆綁與釋放(18節):成熟的教會在地上不但代表天上的主,也影響天上的主。因為這種教會能體會神的心,體會神的慈愛與公義。求主使我們的教會成為更成熟的教會。 三、同心與同在 成熟的教會不但與神同心同權,他們彼此之間也同心合意。 1.兩個人(19節):你有個人的禱告,有沒有兩個人的禱告?這兩個人的禱告最基本的是夫婦的禱告。 2.同心合意求(19節):教會綑綁與釋放的執行,最有力的途徑就是同心合意的祈求。同心合意是團體禱告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3.天父必成全(19節):與神同心、彼此同心的禱告,神絕對垂聽與成全。 4.奉主名、主同在:奉主名不是形式,奉主名者應認識主名、相信主名、尊主名、順服主名。 四、寬恕與自由 1.惡奴才的饒恕(32節):要主大大的饒恕,卻不肯小小饒恕人。 2.拉比的饒恕:拉比教人饒恕三次(根據舊約三番四次)。 3.彼得的饒恕:饒恕七次,比拉比加倍有餘。 4.耶穌的饒恕:七十個七次表示完全的饒恕。主要我們不是「記賬式」的饒恕,而是「呼吸式」的饒恕;不只外表的饒恕,而是從心裏饒恕。這樣的饒恕帶給自己、也帶給別人心靈的自由。
默想

回應

主,求你教導我怎樣「得」弟兄與饒恕弟兄。

靈修搜尋

bg-img